精选舒婷的诗双桅船(22句)

2024-03-17 10:01:12 59 0

舒婷的诗双桅船

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涌现出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2、当代诗人舒婷的诗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原因。同时她也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高一课文(人教版)《致橡树》里诗人用“树”的意象,表达女性对爱情的自主意识,而《双桅船》则运用了“岸”的意象,都在表达中留下阐释的空间,流露出一种主观的个体生存经验。(舒婷的诗双桅船)。

3、阅读舒婷的诗集《双桅船》,谈谈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4、 (2)选自舒婷著,《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5、                                    1981年6月

6、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7、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向西夏付出岁币成为“君”。

8、这首同名诗作《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9、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出生于福建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1969年下乡插队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返城当工人做过多种临时工。1979年发表第一首诗《致橡树》,获得好评。1981年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大量发表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得中国作协“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诗集《双桅船》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已出版的诗集还有《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等。

10、宋仁宗同意了李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宋夏双方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1、                  1979年8月(选自《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2、《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

13、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14、决明子对热感冒、中暑等有疗效,取桑叶、竹叶、薄荷、菊花与决明子一起煮茶或者用开水泡,能预防咽喉疼痛、热感冒等。

15、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不得不说的特点。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诗人在《双桅船》中借这些不同的意向,将所要表达的心态,情绪,感情历程具象化,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16、据说,桅杆,用来悬挂船帆,用来悬挂旗帜。“双桅船”象征诗人自己,“灯”象征“理想追求”,“岸”象征“爱情归宿”。“双桅并存”,是写爱情与事业并存又区别。“风”是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那么,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及同代人内心的情绪。30岁的舒婷自己,33岁的共和国,都要起航。

17、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四岁起,外祖父就拿唐诗当儿歌教她念,外婆则娓娓讲述“三国”、“水浒”、“聊斋”哄她上床睡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8、(4)选自舒婷著,《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9、她讲自己比喻成一艘双桅船,在心爱的人的身边就像是船回到了港湾,是我们向往的彼岸。而那些雾和风则代表了生活中种种的不可避免的因素,纵然不舍,却也要踏上别离的航道。正是这些明喻暗喻让整首诗有了朦胧的美感,读着这样的一首诗,就像是行走在刚刚起了晨雾的森林里,花朵沾着露水醒来,间或有婉转的鸟鸣传来,你身处其中,感受着最纯粹的美好。纵然无法清晰地看到远方,但总能笃定着有个人在前路等你,等你一起踏向远方……

20、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运用了“船”“岸”“风暴”“灯”等意象,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21、公元1038年,宋朝的藩属d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次年,李元昊写信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出兵讨伐西夏,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