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简介
1、谈傅雷先生译的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同时,是不能不提到他译的同一个作者写的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小说一开始描写的主人公的家庭,出生和少年时代,明眼人一望而知,主人公的原型是贝多芬;以后写的各卷中描写克里斯多夫的社会和音乐活动不再是贝多芬的了,它们写的是罗曼·罗兰自己的坎坷的人生的经历和对它们的体味。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思想文化上形形色色的低俗表现和他个人的抗争和奋斗。但是就全书而言,罗曼·罗兰在这部小说中贯穿的还是他对贝多芬一生创造性活动的概括:通过痛苦达到欢乐。这是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人们从中吸取了生活的力量。《贝多芬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都由傅雷译成中文的,它们像一对双胞胎被爱好贝多芬的中国人广泛地阅读着、珍视着。人们在中国贝多芬的音乐被这两本书——《贝多芬传》直接地,《约翰·克里斯多夫》间接地引起对贝多芬的好奇乃至崇敬,推动着去聆听或从事贝多芬的研究和音乐实践活动。
2、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与比他小十四岁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坠入爱河,可是不幸的是因为门第的鸿沟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月光奏鸣曲》中。但一年以后也就是到了1802年时朱列塔·圭恰迪尔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3)
3、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池超波写的一本《评—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此书不否定贝多芬的思想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但指出赵鑫珊把贝多芬的创作归结为费希特“自我哲学”的音响化,或“自我哲学”的主题旋律与和声运动化是把贝多芬看作主观唯心主义者,是不符合事实,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作者从赵鑫珊众多的随想性以及他从个人直观感觉得出的武断地结论,如:英雄交响曲是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交响曲,贝九的主题是康德“世界最美理念”的体现,这些说法实际上是赵本人通过《贝多芬之魂》一书冥想出来的。《贝多芬之魂》艺术发行量很大,曾一度受到广大青年的热心阅读,有必要以池超波写的一本《评—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提出的不同意见为契机,在音乐界和学术界开展关于贝多芬的创作和思想的讨论。
4、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5、 在贝多芬的晚年,他还写了六首弦乐四重奏,其中代表作为《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康塔塔《庄严弥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剧为《费黛里奥》。
6、(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
7、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了前辈音乐大师们艺术创造的成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新的形式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发展了海顿的谐谑性,继承了格鲁克歌剧的戏剧性,以及莫扎特深刻入微的抒情性,从而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创作给全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他的一部部杰作像一盏盏灯塔一样,为全人类的团结、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8、Adagioquasiunpocoandante
9、第一乐章以开门见山的辽阔舒缓的歌唱作为主题,反复萦绕于贝多芬的脑海,并不断发展壮大。而此时的贝多芬之所以能变成我们所熟识的那个极端敏感的贝多芬,则早早在这一乐章体现出来,在句尾,或衔接处,以戏剧性的和弦或反常的钟声音效将旋律打破,而后迅速回归主题。
10、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一部分白人对黑人的抗议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反感,觉得他们越来越极端,抗议严重妨碍了正常生活。
11、“与其搞这种阴谋论,不如去关注一下真的黑人作曲家吧”
12、真正引起在音乐界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中对贝多芬的兴趣的,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1898-1975),他在1914年浙江第一师范学院学习跟老师李叔同学了绘画也学了音乐。他的日文很好,1921年去日本短期考察,回国后在各地任教先后20余年,教授绘画和音乐课,同时进行创作(漫画)和写作(散文和西方音乐介绍)。丰子恺在西方音乐介绍方面起的影响范围要超过萧友梅和王光祈,这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是个散文家,他用平易、流畅的文笔写音乐介绍,同时他的介绍每每插进娓娓动听的故事,大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他的读者不仅限制在专业音乐圈子里,广大业余音乐爱好者也是丰子恺西方音乐介绍的读者。他的介绍主要通过他编写的两本书,一本是另一本《近世十大音乐家》。他把贝多芬的名字写作“裴德芬”。他对贝多芬的介绍,就生活的重要事件而言很少有遗漏,就音乐而言有较具体的乐曲分析,就曲目而言主要集中几个有标题的脍炙人口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外加两个序曲:《爱格蒙特》和《莱奥诺蕾之三》。他对贝五(命运)四个乐章都做了音乐分析,分析尚能说到点子上,而不流于一般化。环顾今天我们能读到的我国关于贝多芬的介绍文字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跳出丰子恺的框框。
13、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被尊称为乐圣。
14、 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15、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贝多芬雕像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6、(一提:张少博二提:陶姜钟诺中提:王佳颖大提:周贺)
17、可惜的是,美国黑人连属于自己的国家也没有,只能把这种自我认同,寄托在遥远历史上的传说吧。
18、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
19、“文革”时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文化虚无主义横行天下的日子里,贝多芬的声音也没有被完全扼杀。虽然文革时贝多芬在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帽子下遭到了否定,本文作者也因此在“文革”中因在青年学生中散布贝多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罪名下遭到“专题批判大会”的控诉和批斗。但是江青之流的政治小丑挡不住贝多芬的艺术力量。中美建交后,为了文化交流,“费城管弦乐团”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到北京,在著名奥曼迪的指挥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在北京民族宫音乐厅得到了演出。文革时期中央乐团被江青和他的爪牙控制,专演江青一伙炮制的“样板戏”,被人讥称“样板团”,但他们不敢违抗周恩来总理做出的演出指示,他们不得不让当时的“中央乐团”演出如“田园交响曲”等这样的贝多芬名曲来应付外交接待任务。这当然不是为普通听众的自由演出,而是一种无奈的应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在这样不自由的与贝多芬精神敌对的政治环境下,人们也无法绕开贝多芬。
20、现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二提首席。
21、 贝多芬除了吸收传统的古典奏鸣曲结构合理的成分外,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得以更大的创新:
22、 在外国名音乐家的长长名单中,最早介绍到我国来的恐怕要算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了(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旧译裴德芬、悲多汶)。据我记忆所及,抗战期间看到过丰子恺论述的《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丰先生是早年致力于传播西洋音乐入门知识于我国的一人。书中介绍了贝多芬及其同时代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与作品,他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两人关系的一段机缘,读后觉得颇能引人入胜,但内容如今却淡忘了。
23、教育部把含有《贝多芬传》的必读书《名人传》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二次印刷,发行量达12万册。德国教育部门曾把贝多芬的《海里根施塔特的遗嘱》放进中学教科书中当作课文阅读,但把贝多芬一生的传记当作中学必读书目前了解只有中国一家。
24、如果你查这些人的生平资料,就会发现他们的黑人身世并没有被历史抹除,都还是可以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