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陈独秀的最后十年(69句)

2024-01-15 09:20:56 59 0

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1、陈独秀听后大为恼火:“这是什么黑暗社会,连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也不如。”为此,陈独秀开始了绝食抗争。连续两天,陈独秀粒米未进,典狱长只好和上面商量,最终同意了陈独秀写信,不过陈独秀的信,落款写了教育部政务处段锡朋收转。

2、然而,毕竟还有人在沉默中爆发。陈钟凡放声大哭道:“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拔之坚贞。生死然斯何人,怀宁仲甫先生。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斯世斯民方梦梦,先生肆志其孤行。孤行长住何所图?口可杜,身可诛,穷坚老壮情不渝!”

3、《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一九三九年,周恩来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国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国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4、陈松年哽咽地道:“家父后半生萧条,经济拮据,生活上全靠诸位朋友慷慨资助,没留下一文钱,能省就省吧,不必铺张,买口薄棺,就地安葬,待抗战胜利时再迁回老家安庆。”

5、内山完造(1885-1959)和位于上海北四川路上的内山书店

6、  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d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d派的自由。(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7、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__。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d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d”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d,亦在情理之中。

8、  “‘无产阶级民主’的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d派之自由。(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9、事实上,他祖父想多了,以后的陈独秀让这个家门名留青史。

10、罗世凡曾问陈独秀:“习惯吗?”陈独秀和蔼地说:“可以,还可以。”这是陈独秀的口头禅。

11、“蟾老慷慨解囊,令人感动。”何之瑜冲着邓蟾秋连作3个揖,又道:“不过还有一事须请诸位商讨,先生百年之后,是在鹤山坪就地安葬,还是葬于江津县城?”

12、开庭时,陈独秀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演说,他丝毫没有争取从宽处理的打算,而是抓紧机会进行一次政治斗争。他居然为自己建立共产d、要解放工农、要推翻反动政府的正义性作辩解。章士钊大律师义务为他辩护,说了许多争取从轻处理的话。陈独秀立即说:“这话不代表我。”他以刚烈的性格,演出了审判史上罕见的一幕。

13、  独秀在这一年之内,前后四次列举‘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这是最后一次,他看的更透彻了,所以能用一句话总括起来:民主政治只是一切公民,(有产的与无产的,政府d与反对d)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他更申说一句:

14、我不禁面红耳赤,连这个十三岁起就进店当小伙计的王先生,都能把经济理论付诸实行,这种普通中国人身上的伟大实在令我感佩不已。问题不在于理论本身,决定性的因素是实行与否。

15、陈独秀死了。没有惊动任何人,所有的人都在照样生活,他的老友静尘大师为此痛惜地说:“陈独秀在10年或20年前,噩耗传来,无疑将引起全中国或甚至全世界的大冲动,可是这个时候,他的死不过像一片小小的瓦片投到大水里,只是水面上略略掀起几圈微波,死非其时,这情景对于一位怪杰的陨落真是最凄惨不过的。”

16、在开庭时,陈发表了义薄云天、气壮山河的演说,他丝毫没有争取从宽处理的打算,而是抓紧机会进行一次政治斗争。他居然为自己建立共产d、要解放工农、要推翻反动政府的正义性作辩解。章士钊大律师义务为之辩护,多少有争取从轻的语言。陈立即说:“这话不代表我。”他以刚烈的性格,演出了法庭史上罕见的一幕。

17、陈独秀以亲身经历,记述了大清国南京乡试的现场。他以极大的勇气走出了这污淖的考场。《实庵自传》里说:“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名头。在这两个名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的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梁康派之最大动机。

18、陈独秀在被拘半个月后,曾要高语罕再到他们的住处寻找潘兰珍的财物,1932年11月30日,他致函对高语罕说:“书桌抽屉内藏有一小袋,系女友潘君之物,她多年积蓄,尽在其中,若失去,我真对他不起,务请先生再去探望一次。……如幸而尚存,望携存先生处,……函告潘女士亲自前往领取”。在得知道潘兰珍待托付养女之后要来监狱探视时,陈独秀则于1932年12月13日致高语罕的信中让他转告潘兰珍:“鄙人生活近况,且语以案情无大危险,免她惧虑”。还曾向高语罕询问潘兰珍的态度时说:“她对于我,以前未曾告以真姓名,有怨言否?”有无怨言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的是潘兰珍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陈独秀。

19、这位最早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在古老土地上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先进文明火炬的人,一生执著地追求和实践这个救国救民的根本信念,从未动摇。即使十年前在监狱中,他那哲人的深透襟怀,也仍然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一九四〇年三月他给朋友信上说:“我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深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了今天的意见。”就是说,六七年前他尚被羁囚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就已经考虑这一问题了。他有感于斯大林时代苏联缺乏民主政治和民主空气的状况,从狱中写信对友人表达明确的看法:

20、  以上是我摘抄的我的死友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制的见解。他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九日有给S和H的一封信,我引几句作这篇介绍文字的结束:

21、截搭题,是考八股文的一种题例。陈独秀的试卷现在查不到了,但是当时的考官一般都是饱学之仕,如果真像陈独秀说的那样“不管三七牛头不对马嘴”的乱填,宗师也不会取他为第一名。陈独秀自幼是个奇才,他能把文选上和康熙学典上的鸟兽草木、荒谬的古文拼成一篇文章,这才是宗师取他为第一名的真正原故。

22、傍晚时分,邓仲纯将大家召集到外屋,神情凝重地说:“仲甫的病实在不轻。不瞒你们说,由于高血压已严重影响到心脏,加之食物中毒,稍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我看大家都要有思想准备。”

23、高语罕叹道:“仲甫一生轰轰烈烈,虽然毁誉难凭,大道莫容,但其是非功过现在恐难结论,论定尚须十世后。这样的伟人若是草草掩埋,实在是上天的不公。”

24、最初,陈独秀为了消遣寂寞,见了几次。到后来,探监的人越来越多,影响了陈独秀读书、写文章的时间。陈独秀竟与典狱长说:“这哪成啊,我还要点时间看书,有些人你通知我一声,不认识的就不要进来了。”

25、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26、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

27、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以后,国民d悬赏3万元大洋通缉他。1930年,他潜伏到上海熙华德路石库门一座楼房里,住在潘兰珍家的前面。渐渐地他俩认识了,逐步加深了了解。陈独秀对潘兰珍从同情到关爱,潘兰珍则认为陈独秀心地善良,靠着他有一种安全感。久之,两人产生了感情,惺惺相惜,终于情投意合地结合在一起了。

28、这封信写于逝世前两个月,表明这位民主斗士执著的追求,至死不渝。至于他的观点,未必没有偏颇和错误。他曾经表明自己“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他的“最后见解”里,无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未必没有“极错误的话”,会引起非议和批评。但是,冷静审视和思考,也未必没有“极正确的话”,值得后来人严肃认真地借鉴和警惕。

29、  在同一信的后文,他做了一张对照表,如下:

30、鲁迅与铃木大拙(右二)等日本朋友合影(摄于1934年5月10日,内山寓所前)

31、潘兰珍赶紧抓住他的手,哽咽道:“先生,我在。”

32、20世纪三十年代初,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一时间,“陈案”震动全国。一些极右分子呼吁国民d中央“立即处决”,他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还有一些人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工作。这是完全抛开d派之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宋庆龄还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33、  “每个康民尼斯特(适按:独秀似不愿用‘共产d’的名词,故此处用译音)看了这张表,还有脸咒骂资产阶级的民主吗?宗教式的迷信时代,应早点过去,大家醒醒吧!今后的革命若仍旧认为‘民主已经过时,无级政权只有独裁,没有民主’,那只有听任格别乌蹂躏全人类!——”

34、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经常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后来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出去,要求其写一书面检查。陈坚决拒绝。蒋很尴尬。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蒋一个台阶,送胡一个人情。

35、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36、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中国人,虽然全无常识,却端着一种日本式的自信,动辄以“文明国人”自居,将自己的生活束之高阁,想必相当滑稽。日后想起来,连自己也禁不住苦笑。

37、  “民主主义是自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多数阶级的人们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d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与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根本意见第八条)

38、写完之后,已近中午,陈独秀感到头又晕了,便躺到床上休息。正在此时,包惠僧从重庆专程赶来看他。见到老朋友,他喜形于色,又挣扎着坐起来,吩嘱潘兰珍到镇上买了一点猪肉,中午的饭菜有了荤味,便觉得丰盛了许多。陈独秀说道:“要像上次邓老请客那样,我可请不起,惠僧你就凑合着吃吧!”

39、包惠僧来到书桌前,在油灯下看到陈独秀于5月13日写下的他一生握笔的最后一个字,正好是《小学识字教本》中的“抛”字,不禁一阵酸楚,无限感叹道:“先生呀,先生,你曾经被一代青年尊为思想启蒙的导师,奉为向旧营垒冲锋陷阵的旗帜;你曾经博得万人景仰,拥有煊赫的声名;你曾经领导了一场改变民族历史的新文化运动,创建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政d……但最终在一片谴责声中被历史所抛弃,来到这偏僻的荒山野岭,穷困潦倒,苦度余生。现在你终于抛弃了你的亲人,抛弃了你的一切朋友,抛弃了你的呕心沥血、精心研究的音韵学,抛弃了你追求一生的事业,就这样孤零零、冷清清地离开了人世间。

40、  “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然后才有道路走向大众的民主。”(同年给西流等的信,约在五六月之间)

41、包惠僧忙道:“很好,很好,我又不是外人。”

42、唉,也好,也好,这世界抛弃了你,你也彻底抛弃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在极乐世界你可以自由自在,也无须烦恼和忧愁了。”

43、  “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如此。)把民主政治当着这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

44、我一听,激动得禁不住浑身直哆嗦。何至于如此呢?因为我以前就觉得,如果说世人是五寸的话,自己不到四寸五。恐怕非得到四寸人的社会去,才有可能成功——那便是中国。

45、暮春时节,长江畔的小城江津,轻雾蒙蒙,细雨霏霏。陈独秀在这座秀丽又冷清的江城度过最后一个春天。

46、    漫长的牢狱生活开始了,潘兰珍一直守护在附近,三天两头去照顾他的生活。她是自由的,跑腿、采购和进行联络都是她的事情。来看望陈独秀的朋友很多,兰珍因此也大开眼界。胡适和陈独秀政见不时有争论,但感情深厚,胡适不止一次从北平来宁,送来吃的、用的和书籍。另外,陈独秀还有大量的诗作,兰珍为之收拾文稿,整理书籍,常伴左右。

47、濮德治来到陈独秀的牢房,委婉表达了典狱长的意思。陈独秀放下脸说:“他们知道什么?监狱制度真是万恶,将来一定要消灭监狱制度、压抑了人的本能。孔子讲‘人之本能,食色性也’。我是人嘛!动物的本能我也具备嘛。”

48、  这封给西流的长信是独秀在病中“陆续写了二十余日才写好”的,全文有五千字,其中有三千多字是讨论“民主政治”的。我觉得这封信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献,所以我要多介绍几段。

49、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50、“松儿……松儿,”陈独秀气喘吁吁地道,“爹愧对你母亲,愧对你姨妈,也无颜见江东父老。爹去后,你不必扶柩回乡,就在此地埋葬,待抗日胜利后回家时,再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

51、十一月二十三日信中说到撰写中的《小学识字教本》:

52、何之瑜这位跟随陈独秀多年的北大学生,一直对陈独秀尊师如父,自罗汉去世后,便默默承担起照料老师的任务。此时看到老师被病魔折腾得只不过比死者多了口微弱的气息,回想起他当年北大时的英姿,禁不住一阵心酸,眼泪簌簌地往外流。

53、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晚九时四十分,陈独秀的心脏终于停止跳动。

54、在她七八岁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和妹妹,清贫的生活日渐困顿。这样又煎熬到10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便去一家纺织厂做了包身工。几年后,父亲又把她介绍到自已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屈辱的生活,超负荷的劳动,使潘兰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也更加速了她的成熟。

55、  在那时候,人民往往还把他看作一个托洛斯基派的共产d,但他自己在这信里已明白宣告他“已不隶属任何d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了。

56、一九四二年三月,他给朋友西流的信中,又详细叙述了对民主的思考:认为“非大众政权固然不能实现大众民主,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产阶级独裁(专政)必然流为史(斯)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柏乌’(克格勃)政制,这是事势所必然,并非史(斯)大林个人的心术特别坏些”。认为“以大众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进步的,以俄、德的独裁代替英、法、美的民主,是退步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无意地助成这一进步的人们,都是反动的,不管他口中说得如何左”。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认为“民主之内容固然包含议会制度,而议会制度并不等于民主之全内容,议会制度会成为过去,会成为历史残影,民主则不然也,苏维埃制若没有民主内容,仍旧是一种形式民主的代议制,甚至像俄国的苏维埃,比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议会还不如”。认为“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说民主主义已经过了时,一去不复回了,同时便可以说政治及国家也已过了时即已经死亡了”。

57、1932年10月的一天,潘兰珍带着女儿回到南通县余西老家。没想到她回家没几天,即在当月15日夜里,陈独秀被捕了。当潘兰珍回到上海住地,得知自己丈夫陈先生被抓走了,一下子惊呆了。她父亲正好从街上买回一张10月20日的报纸,打开一看,头版头条写着“陈独秀已押到南京受审”,下面刊载着陈独秀的一幅照片。潘兰珍一看照片,几乎晕倒在地。她口中喃喃地唠叨着:“李先生,你这个李老头,原来你是陈独秀。”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把报纸都浸湿了一大半。思来想去,她决定去南京看望陈独秀。

58、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1936年10月8日,摄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

59、老虎桥监狱俨然已经成为了陈独秀的研究室,他曾托胡适设法把《资本论》译成中文,胡适认真操作,不久来信报告进展情况,叫他放心。在押期间,他出版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居然为这个在押犯写序。

60、1938年初,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他对兰珍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兰珍说:“我怎么能走,死就死在一块儿吧。”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独秀出去,要求他写一书面检查,他坚决拒绝。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了蒋一个台阶,蒋也送胡一个人情。还不仅如此——陈独秀出狱后,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独秀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61、两年后,1901年,陈秀才没有停止反清宣传活动,清政府忍受不了了,进行通缉,他便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62、  “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二十年来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于史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的问题。

63、顿时霹雳一声,潘兰珍心胆俱裂,她失去了患难与共、惟一可依赖的亲人。她搂住陈独秀已经开始发凉的身体,悲痛欲绝,失声痛哭,泪如泉涌,哭得是那样凄凉,哭诉得又是那样悲哀:“老先生,你走了,让我一个人怎么活下去?老先生,你怎么一个人走了,为何不将我一同带走……”

64、潘兰珍就打点行装去了南京,一边在南京租屋揽活赚钱,一边抽时间陪伴和服侍陈独秀。陈独秀在南京一共坐了五年大牢,潘兰珍便给他送了五年牢饭。当时可是谈“共”色变的时代啊,当时的潘兰珍有一万个明哲保身的理由,她和陈独秀一刀两断乘机远遁,估计是没一个人会责怪她的,但是潘兰珍没有!狱中的陈独秀也在为潘兰珍忧虑,潘兰珍成了他委托狱外事务的重要内容。陈独秀曾将此事委托给老友高语罕。

65、1937年的七七事变更是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国共合作期间由于两d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仍摩擦不断。

66、晚年在江津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却是自由的。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老人一般都是知错不改的,陈独秀却截然相反。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可贵的。

67、共产d领导人表示过希望他去延安、回到d内的愿望,希望他公开承认错误,因为一九二七年十一月d中央作出过开除他d籍的决议。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又认为自己无错可改,无罪可认。王明、康生等人在《解放》周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上一再污蔑诬陷,强加给他的“汉奸”、“领取日本津贴的间谍”罪名,更使他勃然大怒。曾对一位老朋友说:他们不会欢迎我,我也犯不着找他们。自此断绝了同共产d的任何联系。他拥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也就与曾经拥立他担任总书记却又反对国共合作,坚持打倒国民d的托派组织彻底决裂了。

68、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而这段时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一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四十一岁的陈独秀独立高楼风满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以后爱惜羽毛的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试想一位最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当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最好是像贾政式的人物。陈氏的作为,太出格了。但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