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辜鸿铭生平简介(81句)

2023-10-31 09:56:51 59 0

辜鸿铭生平简介

1、据介绍,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一代文苑精英,以奇人、怪杰而闻名中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先行者,曾将“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传播国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辜鸿铭英语当年曾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第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其身兼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外语。据有关资料考证,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厝移居台湾鹿港,后又移居马来西亚。辜鸿铭在台湾的堂侄、海基会原会长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女士在回闽寻根时,就曾为惠安螺阳辜氏宗祠题字——脉承惠安。(辜鸿铭生平简介)。

2、辜世辉在整理记录《辜氏族谱》中提到,1997年7月31日晚上,辜振甫会晤厦门市经贸赴台湾参访团一行,谈话中提起祖籍惠安,不禁流露出悠悠思乡之情。2005年1月12日,辜振甫夫人严倬云返乡探亲写下了“脉承惠安”四个字。

3、甚至在慈禧过大寿的时候,他大骂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4、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5、为啥喜欢三寸金莲,在他看来,这和欧洲女人的“束腰”,都是追求美观,都是文化的象征!

6、短短十六字成为「末代狂儒」辜鸿铭的人生精准写照。

7、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大开眼界,她不仅在对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接触中增长了见闻,经受了历练,同时还深入地领略了现代文明在各个领域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8、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龄一起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

9、 “古怪非当另类身,只因排斥赤诚心。南侨情愫谁人比?护我中华民族尊。”日前,在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鸿铭纪念室,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吟诵诗词,朗朗童声传遍村庄。

10、《中国人的精神》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11、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肇兴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现实生活的实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国主义分子强加给西方读者的传闻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

12、生逢乱世,很少有人像辜鸿铭那样愤世嫉俗,推倒一世雄杰,骂遍天下强梁,他性喜臧否人物,出语尖酸刻薄,不赏脸,不留情。慈禧太后去世后四年,辜鸿铭写过一篇《慈禧的品行、趣味和爱好》的文章,赞扬慈禧太后“胸怀博大,气量宽宏,心灵高尚”,“是一位趣味高雅、无可挑剔的人”。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慈禧太后就没有微词。鄂中万寿节时,湖广总督府大排宴席,燃放鞭炮,唱新编爱国歌。辜鸿铭对同僚梁星海说,有爱国歌,岂可无爱民歌?梁星海便怂恿他试编一首。辜鸿铭有捷才,稍一沉吟,便得四句,他朗诵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话音刚落,满座为之哗然。辜鸿铭对晚清的中兴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亦颇有微词。他认为曾是大臣,李是功臣,曾之病在陋(孤陋寡闻),李之病在固(凡事无所变更)。他还拿张之洞与端方作比较,结论是:聪明不足,“张文襄学问有余,故其病在傲;端午桥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为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为真小人。”(辜鸿铭生平简介)。

13、从辜鸿铭的经历和思考出发,描述了辜鸿铭的生平历程及思想精髓,重塑了辜鸿铭的哲学理念,意在澄清众人对他的误解,由此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思想,并从中找出适合当代人参考的学说理念,意在把辜鸿铭放入时代环境之下去看,让人真正了解他并积极推崇中国文化。

14、某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辜鸿铭辩才无碍,他既能在西洋人面前稳操胜券,也能在东洋人面前棋高一着,即便他面对的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那样的高段位选手,他也能赢。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居停期间,他与张之洞有过接触,作为见面礼,辜鸿铭将刚出版不久的英文译本《论语》送给伊藤。伊藤早有耳闻—辜氏是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他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20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只好微笑颔首。辜鸿铭殊非当时一些萎靡不振的士大夫所可比拟,他生平喜欢痛骂洋人,反以此见重于洋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洋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学者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15、后世传辜鸿铭拥有13个博士头衔,从精力和能力来看,夸大的成分较多。据后来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回忆,辜鸿铭在各种文字材料之中只写自己的一个学位:爱丁堡文学硕士。

16、几名德国人大吃一惊,而周围的人也觉得一个留着辫子的黄皮肤人居然能用外国话与外国人交流,都上前围观。其中有一个人对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17、历史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18、辜炳辉谈到一个细节,他说辜鸿铭到台湾讲学时,对处身日据时期的台湾,辜鸿铭告诫为日本殖民当局做事的辜显荣“时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此话留在辜显荣记忆深处,也留在年幼的辜振甫等辜氏家族的后人心里。

19、世人看辜鸿铭可能近似于疯癫,而毛姆给他一个很客观的评价:

20、很少人去分析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先生,为啥会如此叛逆?

21、因此,当辜鸿铭提出了“茶壶理论”推崇一夫多妻制之后,得到了疯狂的吹捧,这也为当时新思想的推行制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像一个矛盾点,一个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人,依旧狂热的追捧着古老封建的东西。

22、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理雅各曾经翻译过多部儒家经典。但是辜鸿铭认为理雅各的翻译并没有表达出儒学的精髓。

23、而在翻译一系列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辜鸿铭自己也渐渐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相信东西方文明能够互补,到相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24、提到辜鸿铭,《北大感旧录》中是这样描写的:“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时代给他的称谓可不少,雅一点的有:狂儒、奇士、怪杰,土一点的则是:怪才、怪物、老古董。

25、最早把《论语》翻译到西方世界的译者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还有些译本,但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完成的。辜鸿铭有一次偶然接触到了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论语》。

26、其实他又是一个用情极专的人,一生只有一妻一妾,妻子是淑姑,符合他的三个条件,是个小脚女人,让他非常迷恋。

27、在法国他结识了一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老者,并了解到中国之危难迫在眉睫,决定回家乡。

28、《春秋大义》英译本(《中国人的精神》),副标题是「战争和出路」(TheWarandtheWayout)

29、因为当时在西方思想和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激烈碰撞的时候,辜鸿铭作为西方留学回来的人才,在西方文学领域做出很大成就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威望。就像现在的明星效应一样,人们总是在潜意识里会认定在某个领域地位极高的人是对的。

30、“有辜鸿铭老先生翻译的经典国学,写过的诗词,也有后人给他写的传记评论,这些书籍都是设立纪念室时宗祠去收集的。这张照片是辜先生在北大教书,这一张是上世纪印度泰戈尔诗人来中国时和辜先生合影,当时两位都是文化界大师级人物。”辜炳辉介绍说,辜鸿铭对国学的贡献后人有目共睹,纪念室成立后一直秉持弘扬国学文化,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传承辜鸿铭国学精神。

31、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32、当时西方对辜鸿铭的评价,远比国内对他的评价高得多,以至于有了那句话:「到中国可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33、PapersfromaViceroy&#x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

34、很快,受杨玉书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35、辜鸿铭自嘲为CrazyKu,这位辜疯子的魅力和神秘感究竟何在呢?

36、辜鸿铭被马建忠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震撼了,甚至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40年后,辜鸿铭在回忆那三天与马建忠的对谈时依旧记忆犹新:「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他,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37、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

38、她的众多回忆性质的作品,因其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人物生平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州汉军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

39、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40、怎么办?那就自己来翻译。辜鸿铭有他的优势:因为他不仅熟悉中国文化,也很熟悉西方的文化,所以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经常引用西方人熟悉的说法和观念,来解释中国儒家的观点,让西方人一看就懂——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翻译家做不到的。

41、辜鸿铭在西方获得赫赫之名,多半由于他那机智有余、火花四溅、酣畅淋漓的英文实在太出色,他那专搔痒处、专捏痛处、专骂丑处的文化观点实在太精彩,令欧洲学者为之心折,敬佩有加。罗家伦说,“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洋文艺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这算是说到了点子上。辜鸿铭在中国获得盛名,则是由于他怪诞不经的言行实在太离谱,他桀骜不驯的态度实在太刺目,“他的灵魂中没有和蔼,只有烈酒般的讽刺”,令中国人的胃口吃不消,眼睛也受不了。他对玩弄以诡辩与谬论“震惊白种或黄种庸人”的游戏乐此不疲,欧洲人能够欣赏他大言不惭、狂狷不逊、立异为高的表演,而中国人则全然不懂得该如何欣赏其中的妙趣。东方人的文化性格过于内敛,东方人的文化土壤从来就不肯容纳异端和叛逆。西方人视之为稀罕的天才,东方人却视之为少见的怪物,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我们只要逾越中国人千百年来自设的重重樊篱,把辜鸿铭简单地视为一个极端有趣(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兼而有之)并具备一流才智的人,就能够从他自觉和不自觉的喜剧表演中清醒地观察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的可爱处和可恶处,以及中国文化的可尊处和可卑处。然而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蔑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到底是仅仅表现一种东方人的文化姿态,还是确实出于内心的真诚?这始终是一个谜。辜鸿铭太擅长表演了,因此他的言行具有极大的遮蔽力和欺骗性,在一团驳杂的光影中,观众往往莫辨其虚实。

42、采访期间,辜炳辉带着记者前往二十公里之外的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长新村,拜访辜氏族亲辜世辉。今年90多岁高龄的辜世辉老先生是教师出身,他的父亲辜叔如是辜振甫的家庭教师,被辜振甫尊称为启蒙恩师。辜振甫生前获悉祖籍地在惠安之后,多次通过与辜世辉书信来往,了解老家宗亲情况。20年前惠安上坂辜氏宗祠建成之时,辜振甫还为宗祠《重建志》文稿修正寄回。《重建志》清楚地叙述了辜氏的发展史及惠安闽台辜家的血缘关系。

43、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44、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45、回国后的辜鸿铭,潜心研究中华文化,他对比中西文化,感觉东方文明丝毫不亚于西方,甚至高于西方,而此时中国经过甲午战争失败,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来拯救这个古老国家!

46、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辜鸿铭的第一步,是选择在外形上改变——他留起了后来成为他一个著名标志的东西:辫子。

47、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请他去英文老师,讲英国文化,他拖个长辫子去讲课,北大学子轰然大笑,他说一句至理名言:

48、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49、甚至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重庆拜访辜鸿铭,可能觉得自己名气比较大,毛姆写个便条,递给辜鸿铭的门房,结果吃个闭门羹!

50、而且他也是一个不一样的守旧派。辜鸿铭是一个语言天才,而且他是外国人非常崇拜的民国大师。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面的学霸,作为一个语言天才,他的学术是无数人都为之追捧的。

51、今天,我们就向大家推荐几本关于辜鸿铭的馆藏图书:

52、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是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

53、辜鸿铭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思想上还体现在文化和服饰之上。简单地说就是在别人还处于封建思维留辫子的时候,他就把辫子给剪掉了,显示自己是先进青年,然后在别人经过了思想的转变之后,他又把辫子留了起来,就像一个和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样。

54、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辜鸿铭发现,中国儒家的不少思想其实和西方的浪漫主义、反功利主义是相通的。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人类文明中并非只有西方文明是最好的。

55、当地乡贤、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林水坤参与策划了辜鸿铭纪念室揭牌成立仪式,辜鸿铭祖籍在惠安的最早报道出自他手,年过花甲之年的他已报道过无数辜氏后人纪念辜鸿铭的活动,包括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女士回闽寻根事迹。

56、《中国人的精神》是全面反映辜氏文化思想的代表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57、“你到了北京,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见辜鸿铭啊!”

58、当然,辜鸿铭知道留辫子也只是个形式而已,要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读书。1883年,他决定辞去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中的职务,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59、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

60、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61、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我们最终要问的问题,不是看他是否修建或能够修建的城市有多么伟大,建筑有多么豪华,马路有多么漂亮,也不是看它已经拥有以及能够生产的家具有多么好看和舒适,设备、工具和仪器有多么机巧和有用。不,甚至也不是看它创建了什么样的研究机构,什么样的艺术和科学。为了真正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要追问的要义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62、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旋即派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

63、吴宓(《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盖无有如辜鸿铭氏。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

64、这就是他后来固守传统礼教的重要原因,除了留辫子,他甚至连“小脚”文化、一夫多妻等等封建陋习都一一继承!

65、辜鸿铭不负众望,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德国莱比锡不到一年,他就轻松获得土木工程师的文凭。在他求学期间也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话,不以自己头上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外国人笑他的辫子,他便笑他们的胡子。在英国去市立图书馆路上买了一份报纸,他展开阅览,不想竟然被旁边的英国佬指指点点,他撇了他们一眼,把报纸倒过来大大方方的看了起来。旁边的英国佬笑得更加大声,这是辜鸿铭突然用字正圆腔的英文说:“英文这玩意儿太索然无味,翻来覆去26个字母,不倒过来看,简直没意思。”把几个英国佬气得哑口无言。

66、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67、关于他的妾,是一个“跨国情缘”,辜鸿铭在青楼偶遇落难的日本女孩贞子,顿生怜悯之心,带回家帮其寻找父母。

68、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

69、《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70、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

71、这个人叫杨玉书,是当时的广州候补知府,他受人之命,去香港打探中法战争的军情。

72、 两岸亲情割不断。2004年2月10日,时任台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回泉州与辜振甫私人教师辜淑如次子辜世辉见面。林水坤/摄

73、看到上面介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复古保守主义者!

74、然而辜鸿铭在遇到马建忠后,人生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

75、1867年,橡胶园的英国主人布朗夫妇年事已高,思乡心切,就索性把橡胶园托付给了辜紫云,准备返回英国。他们向辜紫云提了一个要求:因为实在太喜欢他的儿子辜鸿铭,希望能带辜鸿铭一起回英国。

76、在其《清末政局回忆录》一书中,德龄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记叙了19世纪末叶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77、温源宁说辜鸿铭是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反动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78、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文风似匕首。其实,辜鸿铭骂人的艺术一点也不比鲁迅弱,而且更加形象、幽默。1913年,六国银行团强迫北洋政府签订借款合同,辜鸿铭被慕名请来担任谈判翻译时,讽刺帝国主义银行时说:“所谓的银行家,就是晴天千方百计把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这句话在当时非常有名,还被收录到了英国《大不列颠词典》里。

79、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80、“为了传播国学精神,扩大辜氏宗亲文化的影响,让村里民众对于国学大师辜鸿铭有更深的了解。”辜鸿铭纪念室负责人、年逾古稀的辜炳辉老先生介绍,目前村里姓辜的将近300人,整个惠安县辜姓约1500人左右。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