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钱瑗(97句)

2023-09-14 08:37:30 59 0

钱瑗

1、上世纪60年代,我是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而钱瑗是外语系的老师,她只是我广义上的老师,并没有直接教过我。在大学里,隔系如隔山,不要说不同系了,就算是同系不同级,甚至同级不同班,也少有往来。如果不是“文革”中打破了系与系之间、师生之间的界限的话,我大概也不会与钱瑗老师交往。

2、我有一个读书群,大家一起读书、聊民国、《红楼梦》……

3、 她几年都没有再恋爱,而是把满腔热情,都投入给了事业。她恨不得用几乎无边际的工作,把时间塞满。

4、1938年8月,钱钟书和杨绛心系家国,在奖学金还足够延缓一年的情况下带着刚满周岁的钱媛回国,随母亲住在外公家里。一日,两岁半的圆圆看到表姐读《看图识字》,就巴巴儿的坐在表姐旁边听,妈妈见她如此喜欢,也为她买了两册。等到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两个姨妈就叫妈妈过来看圆圆头念字,圆圆立即把新书拿过来一倒,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原来每天坐在小表姐对面听书的圆圆,认得原本就是颠倒字,后来大人一纠正,很快便改过来了。外公听闻说“过目不忘”是有的。(钱瑗)。

5、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6、只是生离尚有再聚的希望,死别却是永久的失散。

7、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8、钱瑗不善于做饭,每到周钱瑗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继子、继女吃,如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在国外留学过的钱瑗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

9、社科院的同事们捧了蛋糕前去庆贺,然而此时的钱钟书,却连切蛋糕的力气都没有了。

10、她走时面容安详宁静,一如她一生的淡泊从容。

11、于是他们夫妻就决定只要钱瑗这一个孩子。他们家就“他们仨”。

12、她先患的是骨结核,以为康复有望,还在家里带学生。

13、我想,杨绛先生已然到达了第三层,她已经超脱了生死。生与死,已了无边界。

14、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过目不忘”,钱钟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和父亲钱钟书最亲。杨绛《我们仨》里写“钱瑗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女儿像她。”是杨绛“平生唯一杰作”。 

15、钱瑗去英国进修的两年,学习非常刻苦,她说,导师指定阅读某一诗歌作品,开始怎么也读不懂,非常着急,于是她找了许多同时期的其他诗歌作品来读,进而研究诗歌的韵律。待她读了足够多的书,再回头来读导师指定的诗歌。她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就一个劲儿看书,她重读许多外国原版名著,说:“这下有时间精读了,还真又读出不少心得来。”病中仍不释卷,勤于思考。--------钱碧湘

16、2003年,《我们仨》在大陆和港台同期印行,杨绛在书的扉页上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字样。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这个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打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绛写《我们仨》,是因为思念女儿钱瑗,杨绛曾经对病危中的钱钟书说过:“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当时卧病在床,已经不能交谈的钱钟书点头表示同意…… (钱瑗)。

17、 杨绛曾说,自己生平唯一的杰作,就是女儿钱瑗。在有爱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她更加懂得如何反哺于爱,施予他人。相比旁者追逐的权钱名利,或许于钱瑗而言:爱,才是要斟酌一生的终极课题。

18、虽然钱钟书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可是在家里他一点也不古板,尤其是和女儿在一起时,简直就是大小孩。

19、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

20、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名叫王德一。他们是大学同学,王德一不但人长得英俊,还很有才华,婚后他们过得很幸福。

21、 就这样,37岁无儿无女的钱瑗,成了两个孩子的继母,终于又从孑然一身,扑向了朝夕灯火。

22、人生的至境是与世无争。她一生经历辛亥革命,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最后来到互联网时代,能够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份境界。

23、文人间的秀恩爱,我没有听过比这更高的溢美之词。

24、就在这恶疾缠身、生命垂危的情况下,钱瑗仍惦着工作,想着别人——她随时把想到的事记下来或交待别人,说自己身子不听使唤,脑子还可以想;她张罗着为云南老同学的老伴治病买药,并把一笔刚收到的稿费寄去……她有多少要操心的事啊!

25、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享年60岁。 钱瑗的两次婚姻都没有子女,第一次婚姻太短暂,第二次婚姻她和第二任丈夫年纪都很大了,不适合生育。

26、 刚开始的钱瑗,本是不依的。她害怕生活会像从前一样,意外总比明天先来。

27、当时,钱瑗主审了上海某高校编写的《英语精读课本》,她几乎是逐字逐句去审核,很多书页上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28、不惑之年的钱媛的某天,医生告诉她说小时候的骨结核复发,这一次在腰椎,得住好久的院。索性,医生护士都对她很好,还特地为她制了护腰,可以穿在身上在床上打滚儿的那种。医生问她是否再做一个疗程,她很坚强的说:“做了见好,再做。我受得了。头发掉了会再长出来。”

29、可能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环境造就,也可能是体质原因,钱媛的童年阶段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是上一个月就休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过一个学期的课程。

30、 这段婚姻,历经不过寥寥数年。钱瑗害怕睹物思人,搬出了曾经夫妻同住的教师宿舍,回到父母身边。

31、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北师大曾和英国合作培养“英语教学”研究生。钱瑗常和英方管事人争执,怪他们派来的专家英语水平不高,不合北师大英语研究生的要求。结果英国大使请她晚宴,向她道歉,同时也请她说说她的计划和要求。钱瑗的回答头头是道,英大使听了点头称善。我听她讲了,也明白她是在建立一项有用的学科。

32、钱瑗的母亲杨绛 交往也必得有个机缘。那个时候,我和外语系学生张仁强来往甚密,他常来我宿舍串门瞎聊天。那天我们走在校园里,学校美工组正在架设梯子画毛主席挥手的彩色油画;仁强指着其中一人说:“钱瑗。”在此之前,我从他口中听过这个名字,也知道她当时在历史系任教的丈夫因被怀疑是“五一六”分子而被隔离审查期间在学校自寻短见,当时他自尽的宿舍楼还拉上“某某某自绝于人民!”的大标语,名字被打叉。是仁强告诉我,我才知道,原来那是她的丈夫。我一直也不敢向她问起此事,也不知道应该说甚么才好,只得好像甚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甚么都不说。不说,当时是因为不会说话,如今回想,大概也是不忍触痛她内心的伤处。但从表面看来,她斯文如昔,说话柔婉,但我想,所有的暴风骤雨,她都在默默承受。

33、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她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她被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钱瑗回国。1986年,钱瑗晋升教授。1993年,钱瑗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34、翌日凌晨,清华大学又飞起千只纸鹤,这次是在图书馆老馆两旁,那里曾是杨绛最爱的图书馆。

35、上文中给我们展示了钱瑗教授为人真诚、治学严谨的人格魅力。我们完全可以从下文中的孩童阿瑗身上找到源头—— 

36、世间最大的悲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唯一女儿的去世,年过八旬的杨绛,心里难过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支撑点。

37、原来,当时钱瑗和母亲住在外公家,家里的长辈们教表姐们认字,但是从钱瑗的角度看,字都是倒着的。

38、有的人你跟他打了一辈子交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有的人你见他一面,就把他看出个八九不离钱瑗属于后一种人。-------叶坦

39、几十年从无锡流落北京、上海、英国、法国、昆明、湖南等地,直到后半生,才在北京的三里河有了一个固定的住处。

40、而为了不和子女们有代沟,一向珍惜时间的钱瑗,也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看电视剧,讨论剧情。

41、人生最后的20年,杨绛基本闭门不出,如同隐士。

42、但留给杨绛思念女儿的时间并不多,她也顾不上过度悲伤,因为此时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病重的丈夫钱钟书还在等待她的照顾。

43、偶有故人拜访,她笑称,“我是家里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44、钱瑗应该算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她1937年5月出生于英国牛津,没有兄弟姐妹。因为钱钟书对妻子杨绛说:“我们要是再生一个孩子,如果比阿瑗好,我们喜欢那个孩子,不喜欢阿瑗了,阿瑗若不是太可怜?”

45、 钱钟书先生曾赞誉杨绛是最贤惠的妻子,最有才华的女子,并且把妻子、情人以及朋友不相关的三者紧密的结合在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46、 在给父母的信中,钱瑗还是一贯地调皮捣蛋,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医生不让我轻举妄动,我就只能文静地移动。”

47、 他们都是北京师范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钱瑗一早便发现了这个男孩的不一般:他总被评为“优等生”,颇具才情,也很受学生的喜爱。

48、杨绛:在2016年的5月5日凌晨时分,杨绛在北京市的协和医院里面病逝,享年一百零五岁。

49、杨绛和钱钟书对于这个女婿也很满意。只可惜,婚后不到两年,因为种种原因,王德一就丢下了自己的年轻的妻子而自杀了。

50、在她出生前,父亲钱钟书就曾多次对妻子杨绛说:“一定要生个女儿,像你一样的女儿。”最终,钱钟书果然如愿得女。

51、在王德一去世五年后,钱瑗再婚,对方名叫杨伟成,比钱瑗年长十多岁,最大的孩子也已经18岁了。

52、杨绛应该对王德一这个女婿十分满意,她不在一次在《我们仨》里面提到王德口气亲切得像在说自己的孩子。

53、昨日(5月25日),105岁的女作家杨绛先生仙逝。从此,“我们仨”再无生离死别,天堂团聚。

54、只可惜,钱瑗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钱钟书和杨绛也没有见到第三代人,这个家只有他们仨,也仅有他们仨。

55、十年生死两茫茫。到钱钟书逝世的十周年,那里再次挂满了千纸鹤。

56、钱瑗把旁人看来是分外之事也都负责担当。事例很多,如她发现外语系资料室翁某平时勤奋自学,并抽时间旁听大学课程,便主动为他批改作业。

57、全国大串联,她就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还画了一幅延安的塔寄给妈妈,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一个人单干,哪派有理就赞助哪派,十年之中没让人揪到错处,还经常帮助别人,实属不易。

58、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3月4日,因患脊椎癌去世,享年59岁。

59、今天的出场的主人公,有着世上最有学问、最有才情、最富恩爱的父母。

60、钱钟书一听既懂,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眼角落下了两行冰冷的泪水,随后很久才对杨绛说了一句:“你最辛苦。”

61、 明明是后来的“外人”,却成了四口之家的开心果。钱瑗就如一捧烟花,燃到哪里,哪里热闹。

62、今天,在缅怀两位大师的同时,果妈想分享一些人们知之甚少的,钱、杨两位先生的女儿钱瑗的故事,管中窥豹,了解大师如何教育子女。 

63、 可即便如此,她却始终懂得,为父母情深感恩,为心动之人守候。或许,相比被动地等待,主动感受爱、捕捉爱,才更能守住稳稳的幸福。

64、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

65、一般人总喜欢说自己的病,但钱瑗可不那样,她始终热情的关心别人.------钱青

66、  钱瑗教的文体学是一门繁重而枯燥的课,但她善用例句来解释问题,而选择的例句非常精彩,就把文体学教得生动有趣了。她上高中二年级时曾因病休学一年,当时我已调入文学研究所的外文组(后称社科院外文所),她常陪我上新北大(旧燕京)的图书馆去借书还书。她把我借的书读完一批又读一批,读了许多英国文学作品,这为她选择例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这许多例句都是她备课时随手拣来的,没留底稿。我曾看过她选的例句,都非常得体,也趣味无穷。钱瑗看到学生喜欢上她的课,就格外卖力,夜深还从各本书里找例句。她的毕业生找工作,大多受重视也受欢迎,她也当作自己的喜事向妈妈报喜。

67、不过,钱瑗很聪明,没几日就将这个习惯改掉了,认识的字竟然和年长自己几岁的表姐们不相上下。

68、因为脸蛋圆圆的,又穿着可爱的娃娃裙,在归国途中,钱瑗很受同船旅客的喜欢,大家都称赞她像极了洋娃娃。

69、杨绛一生写过《洗澡》《将饮茶》等当世名作,但在她的爱语里说:

70、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没有提及钱瑗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杨绛先生比女儿钱瑗大二十六岁,杨伟成比钱瑗大十几岁,杨绛自然比杨伟成大不了多少岁,实在难以形成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所以也不好提及。

71、钱钟书和妻子都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并且两人都毕业于高等院校,钱瑗从小被这样的艺术所熏陶,自然而然也会带有艺术的气息。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少有的家庭,即使这样,钱瑗并没有因此炫耀,也没有将自己的家庭背景告诉他人,在别人眼里,她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而是和普通人一样的小女孩,这可能也和她家里的教育有关系吧。

72、钱瑗离世七年,她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元,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友好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三联书店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们的钱瑗》一书。

73、 没办法,医生只能捏红她的脸,用力拍她的身子,这才逼出她落地后的第一声啼哭。那哭声响亮至极,惊得护士当下就给她起了个外号——“高歌小姐”。

74、陈不解其意,打开一看,见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工整的蝇头小字,再往下翻,几乎每页如此,而全书有好几千页,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啊。

75、王德一去世后几年,钱瑗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到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

76、钱瑗(1937年5月-1997年3月4日),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曾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77、 杨绛不仅是钱钟书的妻子,她还是一个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她在世时经她翻译的小说、创作的作品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她用自身的魅力征服了广大人民的心。杨绛在世时为人类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78、杨绛出生无锡名门望族,但生逢乱世,遭遇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

79、因为时间太赶,她还闹了一次笑话。那次好不容易上车了,她刚喘口气,才发现自己竟然穿错鞋子了,一只脚是黑色的,一只脚是黄色的。

80、钱瑗,是一位孝顺的女儿,是一位珍贵的朋友,更是一个伟大的教师。她的伟大,因认认真真工作而得,因清清白白做人而生,因平平淡淡生活而愈发光亮。

81、 钱钟书曾经摘了这段诗,虽然和杨绛写不写杨伟成没关系,但拿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点意思:

82、当时我并没有不安。因为“钱瑗阿姨”,是个很随和的人,不像个“后妈”。那时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反正爸爸应该再结婚,那么钱瑗起码是个不坏的选择”。果然,钱瑗在进入西石槽杨家的生活之后,一开始就与我和妹妹以大朋友的方式交往着,从未让我们感到有“继母”的感觉。同时,我俩从她那里得到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她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很大影响。比如说我在25年前上大学时从未想到过由钱瑗辅导的英文会对我的一生起到如此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永远感谢她!

83、钱瑗,女,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

84、她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就一个劲儿看书,她重读许多外国原版名著,说:“这下有时间精读了,还真又读出不少心得来。”病中仍不释卷,勤于思考。--钱碧湘

85、此后几年,她在《我们仨》这本回忆之书里,写了一个长长的梦,至亲已散,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人间的客栈而已。

86、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是追逐它,它越是躲着你。但如果你转移视线,它便会轻轻落在你的肩头。”

87、她对学生无论学业、感情的开导,无不耐烦。每次遇到单位体检,借故躲开,就为多留出几个小时写教案。

88、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89、钱媛在姻缘上没有父母那么幸运,前后经历了两次婚姻,她的一生也正是这段经历最让人动容,尤其是第二任婚姻中还承担了继母这个角色,并且做得非常好。第一任丈夫王德一:两人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相识的,当时同为校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情投意合互诉衷肠下,于1968年初结婚,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特殊的年代,总是遇到特殊的遭遇,文革时期的王德一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后不堪忍受选择自杀。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王德一去世后的几年,钱瑗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无意中帮助过杨伟成的母亲,被这个婆婆相中后,经婆婆多番努力,直到1974年最终嫁给了她的儿子杨伟成。而此时的杨伟成已有子女,大的都已经年满十八岁。

90、钱瑗虽然不是著名作家,但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91、他自己也说了嘛: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有出息的,他的一生,也都是在践行这句话。

92、钱钟书经常研发一些小游戏,比如将一些小物件藏到被子里,让女儿去寻找,美其名曰“寻宝”。

93、 家里人瞒着她,医生朋友哄着她,可钱瑗并不傻。看着自己服用的药物,和大大小小的医疗设备,她就心中清楚,自己怕是熬不过去了。

94、1997年3月4日,钱瑗病逝北京,享年60岁。当时钱钟书先生也在病中中煎熬,杨绛为了不让丈夫难过,瞒了好久才将此事吐露。

95、    这些点滴琐碎,无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大师之家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凡事身教重于言传。

96、  爸爸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