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巴尔扎克和小裁缝(67句)

2023-09-14 08:37:16 59 0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1、 “说不定我们会在这小屋里过一辈子,想起来我的背脊骨都发凉了。”当马剑铃说这话的时候,这两人或许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大山里会有一场关于青春的遇见等着他们,在这场遇见里他们邂逅了那个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姑娘——小裁缝。在遇见之后,三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2、我实在不想用这么公式化的形容去描绘这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的活人,可我当时的记忆又很难想起她别的特征。要怪就怪时代吧,那时人们的审美总是那样单只会记得这样的女人。

3、“她不是有知识的人,至少对我来说,她还不够有知识!”

4、这让我很是恼火,一方面,莫名的地理置换无端在冒犯我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这更是对电影及其创作者的冒犯。电影里已经有很多线索指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至少能精确到县级。犯了地理错误的人,要么没看电影,要么是个傻子,要么是个不看电影的傻子。当然,无论是哪种人,都满足成为大众影评人的标准,尤其在豆瓣。

5、这个老头,又穷又惨,可他不在乎,管他妈呢。在他的山歌里,爱情更忠实于欲望,是满怀着元初混沌之力的浪漫。这种张狂的激情弥补了中国化“浪漫”的不足,为这躯体降下了罗马的灵魂。

6、对了,我想起来了,她的笑非常特别。大多数人笑起来都会自然地半眯着眼睛,要是眼睛太小,笑起来就只剩一条缝了。她不一样,她笑起来时候也会睁大眼睛,脸上除了快乐,还有眼里的惊喜。相比起单纯的快乐,她似乎更享受这快乐带来的意外。

7、这就是国家级的“保护山歌”成果,比不上法籍华裔导演作品里不过1分钟的一场戏。就在这个国家,人们普遍把艺术当做一种工具,而从未感受过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过程对感官和自我的冲击。每当我看到这样的群体大谈文化、创新,我只能丢下一句“去你妈的!”

8、被雨水浸润过的石板非常好看,却也像好看的蛇蝎美人一样,从来没按什么好心,轻易就能把人摔倒。它们太光滑了,光滑得连青苔都不容易长。人在山路上摔倒时,周围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左侧是一道灌溉用的水沟,隔开了高大的玉米林,右侧是稀疏的竹林,竹子太远,竹笋太矮,都抓不住。就像电影里罗明背粪的时候,摔倒了,就没有东西可依靠。还要祈祷自己不要顺着山路滚下山崖,也不要侧身滚进一旁的水沟,更不要被粪水洒一身。

9、人性的冷漠。人可以冷漠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利己主义者。就中国的伦理观念来说,一个人是基本不可能完全脱离家庭、脱离父母而独自存在的。小说里的牧师将死之时,牧师的儿子请求牧师“爸爸,再使一点劲,我们这是最后一次给你录音了,你就给儿孙们说些啥子吧。”“要是你能念一段毛主席语录,那就再好不过了。一个简短的句子,或者,一句革命口号也成,来吧!孩子们将会晓得,他们的爷爷不再是一个反动分子,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他的父亲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担心的是证明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的“清白”。小裁缝最终不顾一切决然离开,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10、 当电影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便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中,两位知青马剑铃(刘烨饰)和罗明(陈坤饰)来到了凤凰山插队。与沈从文在《边城》对湘西景色的描写相似,影片中的凤凰山景色秀丽,山路蜿蜒。这喻示着淳朴的民风和人性的美,也暗示着山村的闭塞和知识的贫乏。

11、这种苏联式美声与样板戏结合而成的产物让我感到恶心,与这样的怪胎比起来,任何一个抖音、快手播主都显得读过几年书、受过点艺术熏陶。

12、在天凤山,人们说长得最好看的姑娘有着椭圆的脸蛋,亮闪闪的眼睛,还有一条长长的辫子,有三四厘米粗,从她的后脑勺上垂下来,耷拉到背上,一直拖到她的胯部以下,发梢上扎着一条红红的头绳,她叫小裁缝。

13、小编不喜欢这种状态,像人生正被什么东西裹挟住了一样。

14、如果我没记错,阿姨在我家帮工时也有40多岁了,算下来,如今已是60多岁的人了。虽然人人都说她就是电影里的小裁缝,可她却没有小裁缝那么好的命。在电影最后,小裁缝离开了乡村,去了大城市,去寻找更多的可能。导演给了她一个好去处,说她去了深圳,又说她去了香港。可是,在现实里,在我所知的这30年里,阿姨仍是被困在这小小的县城里。

15、马剑铃是幸运的,靠着罗明一句“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鬼扯蒙混过关,能在这穷乡僻壤享受演奏《莫扎特奏鸣曲》的乐趣。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虽不算稀奇,但也要碰运气。文革时,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要么去死,要么洒脱地作践自己、作践艺术,以此谋求一条活路。我的老师不如马剑铃幸运,没有蒙混过去。在十年文革里,他少有碰琴的机会,更多时候只是躲在被子里偷听奥依斯特拉赫的录音。

16、这一地区的半山上,常有这样的一处坝子,将山脉划为两段,再往上走,垫脚的石板越来越少,直到只剩散落了一些脚印的羊肠小道淹没在密林里,要是不带上开荒的镰刀,很容易把路跟丢。

17、 刚来到山村的马剑铃和罗明无疑是失望的,无论是文明的缺失还是“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荒诞,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环境的荒谬和预示知青们将面临的各种困境。

18、无论如何,仅仅从电影开篇,我们是能够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确定到县一级的。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曾在山顶上看过雪,在天池边玩耍过,听过县城里的传言,你也会确信这是发生在天凤乡的故事。或者,当你打开一本中译版《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小说会告诉你确切地址的。

19、在以后的日子里,罗明和马剑铃给小裁缝讲起了巴尔扎克,其实巴尔扎克只不过是他们偷的众多禁书里的代表,代表了自由与解放,在那个思想被禁锢的年代,在那座落后闭塞的大山里,就像一股清风吹进了心里。不仅影响了小裁缝,也影响了老裁缝,影响了凤凰山里的许许多多的淳朴村民。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老裁缝在夜里听罗明和马剑铃讲故事,他那挂满了斑驳皱纹的眼睛里充满了光芒,那是对新鲜世界的渴望,是对自由的向往。

20、几个月过去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不少朋友来到我在巴黎蒙巴纳斯的小屋里喝酒,吃四川火锅。巴黎唯一的妙处,就是常常和来自各国的流浪艺术家们瞎闹,穷欢乐,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知青生活。半夜以后,大家都喝醉了,有唱歌的,有跳舞的,一个作曲家,名叫让·玛丽·塞尼亚,在我放各种手稿的架子上随意抽了一本。他看了看说,这不是剧作。我说是小说,没人看得上。他看了几句后,乘着酒兴,竟站在椅子上,大声地朗诵了第一章,还博得了这群乌合之众一阵狂热的掌声。塞尼亚的定语是:亲切可爱。他说他认识伽利玛出版社的一个人,寄去试试。人生难测,我们写的东西也各有不同的命运,起伏跌宕,变幻无穷。于是,这本手稿很偶然地走进了书店,走到了素不相识的人家的书架上。

21、《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植物学家的女儿》和《夜孔雀》

22、对于我而言,可能更会被马剑铃式的爱所感动,尤其是他奋不顾身的投身河中,去找寻写有小裁缝名字的船的时候,那种奋不顾身无条件的爱就像金岳霖之于林徽因一样,把爱变成了一生的守候。

23、《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根据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在法国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戴是四川成都人,当年的下放知青,后入大学,改革开放几年后去了法国,写了几本书,执导过三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巴山区,后来湘西选景,改成了凤凰山某村,其实是戴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来见到戴导,是一个中等身材十分亲和的人,他讲了那一段知青生活,有很多感怀,他的作品既是寻根,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24、任谁都能看出,“知青”与“小裁缝”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文化深壑,必定难以交流。

25、无论从电影里看到什么,人往往只会看到自我的经历。不如就安静地在这留白中臆想吧,什么也别说。

26、老磨工是无产阶级中的无产阶级,穷得一塌糊涂,连无产阶级都要嫌他穷。在我看来,他却是这群人里最具小资情调的人,也从来不和“劳动人民”这样的词沾边。

27、在当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东西方美学和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着真实动人的真挚情感,同时片中镜头尺度之大,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非常大胆。

28、在这一个的环境里,无论是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慕,还是马剑铃听老磨工唱的山歌,都是在追求稀缺的浪漫主义。如果把小裁缝看成萌芽阶段的浪漫,那么,老磨工便是浪漫主义的终章。

29、戏是拍完了,至今国内没见播出来,在百度上一搜,还有这样的视频,画面唯美,艺术性很强,但有很多镜头没有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影响过很多人,包括那年那月那个深山里美丽动人的小裁缝。后来小裁缝把爱上她的知青罗明甩了,走出了大山。影片在讲述中结束,主要人物不知所终。也许,不是结局的结局才是结局。

30、“长得很漂亮,却没有文化。”这是阿罗和“我”对小裁缝最初的印象。

31、电影开头提到过一位米歇尔神父,并引用神父的记载,讲出了汉文帝和邓通的故事,只是,略过了小说里提及的“鸦片种植”。小说里写到,这些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村民,很可能以前就是种鸦片的。没错,有这个可能。民国时期,四川、西康(含今康定、雅安、马尔康地区)都是贩烟大省。《让子弹飞》改编的原著《盗官记》讲的也是这段时期的事。我曾听县城里的老人讲过,当年,似乎是刘湘军队还来抢过鸦片,被县里的“袍哥会“(四川地方武装组织)打跑了。后来,当地的袍哥会又在解放西康时出了力,并借此入了编制,不过,在接踵而来的的三反五反、三年饥荒、十年文里革,熬到寿终正寝的袍哥似乎不多见。按照电影里的时间计算,如果村长在1971年是60岁,那么,在鸦片黄金期,他确实正是合用的青壮劳动力了。

32、阿罗和“我”第一次见到小裁缝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她的脸部线条中,有着一种美,一下子就能让人感觉到,令人敬畏,使得我们无法抵抗心中的欲望,只想留在那里,看着她踩着那台上海产的缝纫机。”

33、四眼母子也确实通过这样的附加能力获得了脱离乡村的机会,在成都的一个官方杂志社谋了份差事。只是,你不能指望他们通过阅读巴尔扎克或波德莱尔习得了创作伟大作品的能力。对他们而言,任务先于表达,政治先于艺术。

34、在电影里,四眼母子就是坚定的艺术工具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文革以前,巴尔扎克、大仲马、波德莱尔从来都不是文艺作品,而是进入某个圈子以谋生的工具;文革时候,它们又都是些不能被人发现的禁书。他们对禁书的保存,并非出于对文艺作品的爱护,仅仅是这片被反复凌虐的土地上人们谋生的本能——对保值物的青睐。

35、这部小说由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出版社Gallimard于2000年出版,一夜成名,畅销一时,并先后5次获奖,版权也迅速售到20多个国家。其中,法文版销售量超过100万册,英文版销售量超过50万册。

36、我想,像四眼母子这样的人,是会在剧院为《啥鸟飞来节节高》鼓掌欢庆的。毕竟,他们是没有艺术鉴赏力的,他们需要的仅是装模作样进行虚假的表达,为职称和政绩欢庆。他们,是文明世界的鬣狗。

37、我想,这就是关于知识、艺术、爱与美的启示,它们不能让人完全克服自身的毛病,但仍能给人面对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即便是在崇高里夹杂了私心的知识分子,也有足够伟大的仅属于自己的使命去完成。

38、Balzac et lapetitetailleusechinoise

39、永远对生活满怀希望。罗明和马剑铃刚到村里时,觉得生活就到此为止了,一切都结束了,罗明发出“我一定会死在这山洞里”的绝望哀叹,马剑铃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确实很失落。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生活,马剑铃冒着风险在村民面前演奏莫扎特的曲子,村长问这是啥曲子,罗明脱口而出“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罗明带去了一个闹钟,他们可以依靠这个闹钟来支配山里的生活作息,村民们什么时候下地干活、什么时候结束今天的劳作,完全取决于这个闹钟什么时候响。四眼的妈妈到乡下接四眼回去,在和马剑铃聊天时,四眼的妈妈说“现在,读书无用成了最吃香的时髦,但是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重新需要好的医生,毛主席还需要你的爸爸。”并告诉马剑铃,不能放任自流、得过且过,虽然自己手上在织毛衣,但脑子里依然构思着诗歌。

40、从好些年前开始,如果你乘坐川航的航班来成都,到了就餐时间,就会看到有空姐拿着一罐“老干妈”辣椒酱,满场问人“要不要加辣椒?”这就是现代四川的境况,到底是文化如何贫瘠的地区才会拿着一罐来自外省的特产彰显自己无明且狭隘的文化地域主义情结呢?有机会的话,请千万记得告诉他们,“老干妈”,其实是贵州特产。

41、在这段满地捡钱的日子里,再没有人愿意好好上班了,况且,县城单位总是没太多事可做的。有些人胆子大,能空手套白狼;还有的人胆小些,但稍微精明些,也能靠借贷把资金链盘活;剩下的老实人,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在这段时间里,县城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连街头的无名服装店也能把普通的polo衫卖到300块,很多工薪家庭的小孩也有机会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在我小学的时候,50人的班级里,连我在内就有3人在学习小提琴,除了我,另两位后来都去了川音附中,直到念完川音本科、研究生。

42、剧中的一个情节是马剑铃在屋里透过破旧窗户看见外面的好友罗明和自己心仪的小裁缝接吻亲热时失落哀伤的神情,在二胡婉转凄凉的配乐下,个中滋味也许只有马剑铃能够体会。

43、所以,我偶尔会故意地放慢脚步,即使眼前工作堆积如山,这一刻也要走得慢慢悠悠。

44、1991年,出演《古墓荒斋》出道。1998年凭借《苏州河》获得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00年凭电视剧《大明宫词》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欢迎女演员。2001年主演的电影《香港有个好莱坞》入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2年主演电影《烟雨红颜》获得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2003年主演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获得第61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4年凭借《恋爱中的宝贝》获得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最佳女演员。2005年凭借电影《如果·爱》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同时获得亚洲影评人协会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及亚洲电影博览会年度最佳女演员。2006年凭借《夜宴》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及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2008年主演电影《画皮》。2009年凭借电影《李米的猜想》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及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

45、也许每个午夜梦回的晚上,他们都会想起那个曾经并且正在深爱着的姑娘,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46、她也早不做裁缝了。在我家帮工时,那也不过是在县郊国道旁的山沟里,没出荥经县界。我曾听闻过她后来这些年的日子,就和很多离异的县城女人一样,要么做生意,有赚有赔,要么再婚,或是被男人骗了积蓄。

47、该片以清新、别致见长,虽然表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切入,令沉重的历史成了善意戏谑的对象,几近玩笑的细节把些许轻松的幽默连同苦涩的回味一起带给观众。

48、就像马剑铃的闹钟改变了村里的作息一般,老师也为县城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闹钟还是小提琴,都成了一种符号,这些被崎岖山路困在原地的人们,通过它们试图与外界产生些联系。人们每日照常过活,而又总要隔山差五地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似乎是在提醒外界,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生活。”

49、独立人格的养成。那些禁书对罗明和马剑铃来说,更多的可能是升华,因为,出于家庭原因,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外国文学,而对小裁缝来说,是三观的摧毁与重塑,是一个新的、独立人格的自我养成。这让我想起曾经读到的周国平《人生的三个觉醒》一文。优秀的文学本身就有启发心灵的作用,让潜伏在心底的灵魂,意识,逐渐苏醒,就像微风徐徐,渐渐地将一种精神根植于人的内心。刚登场的小裁缝,淳朴、自然、善良。她得知罗明患严重疟疾时,慌慌张张地请巫婆来驱鬼,边驱鬼边忐忑地问:罗明的父亲,会不会生气于这种“不太科学的东西”。他们三人一起去戏水时,小裁缝对马剑铃说“我为啥喜欢再三再四地打捞他的钥匙圈?你一定觉得,我就像一条狗那样笨,会乖乖地跑去,把人家扔掉的骨头叼回来。我可不是巴尔扎克小说里那些年轻的法国姑娘。我是一个山里姑娘。我喜欢让阿罗感到高兴,就这些,没得别的。”这与结尾处小裁缝决然离开形成强大的冲击。罗明问“是谁改变了你?”“巴尔扎克!”先不说小裁缝的离开是对是错,但至少,她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她不再依附于任何人,她的爷爷、马剑铃或是罗明。

50、最后奉上及其珍贵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拍摄花絮视频:

51、简介:周迅,中国内地女演员,1974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省衢州市,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

52、如此朴实的一部影片,却将那个摧垮人性的荒诞年代、那些无法被摧毁的人性本源的共鸣、与那场欲语还休的清浅爱情,全都交织在一起。

53、如果有人告诉老磨工,他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的反应不过是一句“啥子浪漫哦?”这是他在电影里对“浪漫”的回答。对此,戴导借马剑铃之口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54、在那个小村庄里,来自城市的两位知识分子,与身在朴素农村的小裁缝相遇了。

55、如果仅仅是山野里的爱情故事,它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爱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是,当爱情发生在山野的时候,似乎才更能刺激已丢了根的知识分子们麻木的神经。若仅仅是这样,那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来满足知识分子优越感的猎奇故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狠狠地给了知识分子们一记耳光。

56、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导演戴思杰本人的首部小说改编而成。

57、“也许是吧……只不过,我们两个爱她的方式不一样吧。”

58、不要跌倒,不要用鼻子近距离感受撒落了粪水的山路,也不要在摔倒时惊到钻进干枯玉米杆准备冬眠的蛇——这是我从过来人那里听来的关于山野生活的忠告。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这些忠告听进耳朵去,很快就摔倒在这光亮的石板上,被裤兜里的玩具在屁股上扎了个印,还有一只绿色的四脚蛇,飞快地从我手背上爬过。

59、在原著小说里,叙述者“我”(马剑铃)的身份投射总是在唐泰斯、费尔南之间摇摆,甚至有更多如费尔南一般“背叛”行为的描写。此外,在小说里,马剑铃甚至与小裁缝开始玩起了表演的游戏。在小裁缝扮演起《基督山伯爵》里的梅尔塞苔丝时,马剑铃借唐泰斯的身份,短暂地享受着似乎他与小裁缝之间曾有过爱情的假象。

60、 两种不同方式的爱——热烈与内敛。从四眼那里偷来的外国文学,唤醒了他们对欲望、冲动、激情、爱情的感受,两个知青都爱上了小裁缝,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一个热烈,一个内敛。热烈的罗明好像比内敛的马剑铃更先一步捕获了小裁缝的芳心。罗明是直接的,是热烈的,是立即行动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他给小裁缝读书,一遍一遍,想要改变小裁缝的愚昧无知。他要离开,一遍一遍地叮嘱马剑铃要照看好小裁缝。但是,面对小裁缝欲言又止的重要事情,他还是离开了。在罗明离开的日子里,马剑铃充当了罗明的角色,他给小裁缝读书,小心照看着小裁缝的生活,不让村里的其他男人打小裁缝的主意。得知小裁缝怀孕后,马剑铃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名妇产科大夫,帮助小裁缝做了流产手术。做手术时,马剑铃站在窗外对着老黄牛拉小提琴,希望琴声可以盖过小裁缝的喊叫,生怕其他村民发现。马剑铃是内隐的深藏的,但,也是深爱的。

61、电影里说,凤凰山(原著小说里的天凤山),就是铸币的铜山。或许是时代有变,地理名称有变,或许是戴导的艺术加工,在我记忆里,只有天凤乡,没有天凤山。文献里的铜山,就是现在的宝子山,山峦北边有一座天池,再往北走,就到了天凤乡,要是再往北些,就出了荥经县界,到了天全县。为了记述方便,无论是现实里的宝子山,还是作品里的凤凰山或者天凤山,我都统一把它称作铜山吧。

62、这时的我在想,三个人的感情将走向何方?但事情的发展是所有人都无法预料到的,小裁缝走了,她离开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带着“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去找寻新生活去了。最终小裁缝的出走对于他们三个人而言,是一种感情的解脱;对于时代而言,象征着新中国女性成长与进步。

63、从四眼那里偷来的皮箱是三个人的精神家园,罗明曾经高呼”我要用这些书改变小裁缝“,马剑铃在看完《于絮尔·弥罗埃》之后感叹整个世界都变了,老裁缝可以晚上听《基督山伯爵》白天做衣服,医生可以为了一部外国小说冒险为小裁缝堕胎,一切一切的原因都是来自于文学的魅力。

64、而在旅法30年之久的导演戴思杰眼中,这部充满法式浪漫的中国电影,是给美,给女性,给艺术,都赋予了全然独到的诠释。

65、写这本书的作者,比此时写序的作者年轻四岁,到法国已经十五年有余。当时身边的中国老朋友们皆入了法籍,买了房,开着车,过着平稳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出国旅行不用签证,“指哪里就打哪里”。我羡慕之余,不禁自问是否也摇身一变,入乡随俗,当洋人吧。我当时想,试一试,如果可以用法文写小说并发表,那就入法籍吧。由于是初试牛刀,用的语言又不是自己的母语,所以决定选一段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经历来做素材,讲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故事。这有点像老祖宗的“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66、为了给小裁缝补身子,马剑铃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我想,这个时候的小裁缝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马剑铃那深沉而又无言的爱。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