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徐庶(111句)

2023-09-12 09:29:16 59 0

徐庶

1、常规的说法是:徐庶是个孝子,他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了,因为他要尽孝,所以徐庶就投靠曹操了。

2、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母亲葬在许昌。(徐庶)。

3、徐庶出身寒族,没有显赫的出身,他想在当时出人头地,只能靠才能,对于当时的一般人来说,有一个远大的前程比尽孝要重要,比如姜维,也是投降了诸葛亮,离开了魏国的母亲,姜维为什么不尽孝?因为他在蜀汉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4、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

5、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6、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7、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8、最后,就蜀汉来说,顶尖的谋士主要就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可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庞统和法正早已去世。而就曹魏来说,武有夏侯氏、曹氏等众多武将,文有陈群、司马懿、贾诩、刘晔等文臣。正是因为人才济济这一原因,诸葛亮的好友徐庶、石韬没能在曹魏获得更高的官职。而人才济济的魏国,自然会成为增加诸葛亮匡扶汉室的难度,这无疑会让诸葛亮更加忧虑。此外,诸葛亮的叹息,也是对数十年岁月变化的感叹。东汉末年,诸葛亮流落荆州时,结识了徐庶、石韬、孟建、崔钧(崔州平)这四位好友。

9、值得注意的是,就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和孟建,崔州平在曹魏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记载,属于下落不明的情况。至于孟建,在曹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对于孟建担任的凉州刺史和征东将军,都是曹魏较高的官职了。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率军出祁山时,曾回复司马懿的信件,并在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

10、徐庶投靠曹操后也没有“一言不发”,他改回本名徐福,继续低调踏实工作。曹丕篡汉时,徐庶已经做到了步兵校尉、关内侯,并且劝进曹丕篡汉称帝。223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1、徐庶,字元直,刘备的第一个大谋士。他为刘备规划了很多战略,并帮助刘备击退了曹军的进攻。徐庶一点也不妒贤嫉能,为刘备举荐比自己强十倍的好朋友诸葛亮,才有了三分天下。

12、其实徐庶和石广元的官职也不低,但和诸葛亮的丞相比起来确实是差远了。

13、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14、《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15、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到了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

16、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17、徐庶投奔曹营后确实谨记诺言恪守诚信,即使在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也不愿透露机密,只是采用了庞统的计谋避之而去。

18、“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19、另外,刘备是季汉而不是真正的“汉”。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刘备的“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而徐庶为了家庭可以抛弃刘备集团,足见其心在真正的“汉”而非蜀国,并且他为刘备举荐诸葛亮,也算是仁至义尽。

20、徐庶早年曾经仗剑行侠,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这也导致他的热点非常明显,当曹操派人假装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他写了一封信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刘备去投奔曹操,所以在性格方面叙述有些迂腐,而且关心则乱,没有足够的大局观。后来徐庶的母亲见到他的时候直接责备,怎可弃大义于不顾,去投靠汉贼。至此,徐庶心灰意冷,立誓不为曹操献一计出一谋,但也将自己的才华彻底埋没。

21、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

22、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23、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24、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

25、徐庶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荆州投靠刘备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现在《隆中对》中。

26、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27、东汉末年,因为中原的战乱,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荆州避难,徐庶也是其中之和同郡的石韬一起南下荆州,因此而结识了诸葛亮。

28、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29、虽然身处两国,诸葛亮还是挺惦记徐庶等老朋友的。228年诸葛亮北伐,在得知徐庶为御史中丞、石广元为典农校尉时不禁叹息:难道是曹魏能人太多了吗?他们怎么才做这么小的官啊。

30、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31、徐庶投奔了曹操,其实并没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赤壁之战时,曹操让徐庶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可以看出曹操非常重用徐庶。赤壁之战后,徐庶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喜爱重用。曹丕继位后,官至三公。在诸葛亮北伐之时甚至为司马懿出过不少主意。这样看来,当初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其实是感觉刘备没有前途,正好老母被抓,顺水推舟投奔了曹操。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33、《魏略》中记载: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34、徐庶本名福,姓单。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35、三国演义不仅把徐庶塑造成一幅慷慨救母的孝子形象,而且还把徐庶塑造成一幅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其实徐庶既不是军师,也不能称为孝子。

36、再说了,长坂坡之战,兵荒马乱的,刘备带了十几万百姓,这么多一起肯定是很乱的,徐庶说自己母亲被俘虏了,刘备也没有办法查证啊,这就是一面之词。而且我相信,徐庶投靠曹操,弃暗投明的理由大于为母亲尽孝的原因。

37、徐庶在六年中,唯一有记载的一件事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非一般的人才,记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年,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前和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为何六年了,直到最后要离开的一年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38、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收到伪造的信之后,判断失误,匆忙辞别刘备,来到曹操身边。他来到母亲身边,诉说前由,才知道上了曹操的当了。徐母大骂徐庶,认为他书都白读了,连曹操这么卑劣的计策都没识破,被骗回许昌。同时,她也深深自责,粗心大意之下,中了程昱的计策,被骗走了笔迹。随后,徐母转身进入屏风后,上吊自杀而亡。

39、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40、徐庶在刘备处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促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成行,除此之外,史书并未记载徐庶为刘备出过什么计谋,也许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的那段时间,是刘备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曹操忙着北伐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没有功夫来收拾刘表与刘备,因此从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度过了最悠闲的6年时光。

41、刘备得到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高级军师之前,没有人生规划,屡战屡败。他遇到水镜先生后,得知有卧龙、凤雏两位“王佐之才”,得一可得天下,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送走刘琦,正准备拨马回城时,偶遇徐庶,只见他“葛巾布袍,皂縧,乌履”,长歌而来。

4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但是,自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徐庶的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43、徐庶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夺取樊城。曹仁败回许昌,对曹操诉说此事,曹操听闻卖草鞋的刘备有这么厉害的谋士辅佐,为其感到不值,爱才若渴的曹操迫切想要得到徐庶。在程昱的献策下,模仿徐庶的字体将徐庶骗到许昌。徐庶明知去了许昌,就会被曹操所掌控,中了曹操的阴谋诡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至孝”之人。

44、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45、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忠孝之人。

46、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的道理,在和诸葛亮祁山对峙时,也是一军主帅,不予考虑。因此只看他在之前当谋士时的表现。司马懿非常高傲,看不起曹操“赘阉遗丑”的出身,曾拒绝曹操的征召。

47、徐庶是弃武从文的代表人物之年轻时为人报仇而被官府捉住,不过徐庶这个人很讲义气,不肯说出同d,后来被同伙所救,受此事刺激后,徐庶就开始弃武学文。

48、据史书记载,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徐庶还是活着的,因此可以推测徐庶大约病死于公元235年左右,而且死后葬于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他的墓碑至北魏时尚存,可惜后来散失了。

49、201年刘备依附刘表,驻守新野。徐庶得知刘备前来,便主动前往投奔。此时刘备正需人才,而刘备更是初来乍到,所以对徐庶十分器重。

50、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叹息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51、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除了徐庶之外,诸葛亮还有几个好友,分别是:崔州平、孟建、石韬。四人曾经在一起讨论过将来的理想,诸葛亮说孟建、石韬、徐庶三人的才能可以当个刺史或者郡守,而诸葛亮本人的理想则是出将入相。

52、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53、徐庶肯定知道诸葛亮将来要投靠谁,但是他投靠刘备六年后,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而且在第二年就因为母亲而离开刘备,为什么徐庶不能早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而在将要离开的时候才推荐呢?徐庶是否有私心,而且徐庶在刘备手下六年,史书也没有记载过徐庶给刘备出了什么计谋。

54、207年时,徐庶向刘备举荐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刘备说,你可以带他来见我啊。徐庶说,此人不是常人,将军您必须亲自去请见。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55、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56、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57、对于徐庶来说,看到刘备在长坂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再加上曹操又占据了荆州,你是徐庶的话,会不会继续跟着刘备继续流浪?这个时候刘备看起来是没有前途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怎么选,曹操当时代表了朝廷,天下十三州独得八州,再加上荆州,就是九州了,曹操那边有着远大光明的前途,投靠曹操是正确的选择。

58、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59、换而言之,徐庶在曹魏的文臣武将中,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所担任的官职也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地位和实际的权力。至于诸葛亮的另一位好友石韬,在曹魏官拜典农校尉、郡守,郡守是刺史之下的官职,仅仅高于较低的县令,因此也不是较高的官职。因此,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好友徐庶、石韬,都没能在曹魏获得重用。

60、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61、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6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

63、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64、看来,徐庶侍母至孝,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65、由此,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结局后,诸葛亮忍不住叹息。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叹息,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66、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67、刘备听了这位高人所唱之歌非凡,怀疑这就是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然而,刘备听到此人不是得一可得天下的两位绝世高手后,他稍微失望。徐庶化名单福,和刘备一见如故,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进而占据樊城。可知,徐庶才华出众,能力非常,不亚于卧龙、凤雏。

68、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徐庶在“忠”与“孝”之间,选择了“忠”,反而害了老母,致使徐庶“不忠不孝”。徐庶对老母的自缢,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害了她。这时,徐庶怎么做都是错误的,如果魏曹操出谋划策,攻打故主刘备,是“不义”,如果他再次离开曹操,重归刘备麾下,更是“不忠”。在长坂坡之战前,徐庶被曹操派往刘备军营,招降刘备。

69、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70、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向南投靠刘表,被刘表安排驻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个投靠刘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刘备后,没有所谓的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也没有程昱借徐庶母亲写信骗徐庶的故事,更没有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那都是《三国演义》编造的事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71、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72、“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73、徐庶原名徐福,本是颍川人。其出身寒门,好学击剑,为人至孝。初平年间,徐庶因为朋友报仇伤人性命而带着母亲客居荆州,化名徐庶。

74、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75、而他的另一个好朋友孟公威官很大,做到了曹魏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北伐时诸葛亮曾写信给司马懿,请他托杜袭向孟公威转达两人的好友之情,以示自己还没忘了自己的老朋友。

76、诸葛亮,字孔明,他有两个身份,前期是军师,后期成为蜀汉丞相,已经不是军师,而是一军主帅。因此,本文只分析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的表现。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战略家。

77、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谓了得。后弃武从文,虽然出场很少,也是屡有建树,曹操的顶级谋士程昱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当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聪明才智可以为己所用,才想方设法将其赚至自己门下,曹操爱才心切,但是却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义之士。

78、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79、徐庶,字元直。在刘备占据新野时投奔刘备。后来曹操帅军南下,大破新野。刘备连老婆都不要就颠儿了。徐庶与诸葛亮逃至长坂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对刘备说:“我只有在新野这个地方才能发挥我的作用,现在新野丢了,而且老母被曹操抓去了,我心里可乱可乱哩,请让我走吧。”刘备没有办法,哭着送走了徐庶。

80、徐庶(?—约230年代),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81、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82、回想起来,年轻时的诸葛亮对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说,你们将来都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样的大官。他们三人齐声回问诸葛亮,那孔明你呢?

83、这时,他完全可以一去不复返,不再回归曹营。可是,他为了自己的“忠义”,不能再次干出这样的事。徐庶临走前,已经给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之才,胜过自己十倍,不需要自己再辅佐刘备了,所以他没有留下。他回到曹营后,只有冷漠处理,发誓不给曹操出“一谋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84、徐庶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85、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原为韩馥别驾,袁绍入主冀州后,得到重用。他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三州,进而统一河北。早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前,沮授就对袁绍提出类似的建议。他为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三年疲曹等正确战略,却没有被袁绍采纳。

86、不过徐庶并不是刘备的军师,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更没有演义中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之阵那回事。徐庶大概就是刘备的宾客,负责处理内政工作,低调踏实这样的人。

87、在官渡之战中,沮授针对曹军弱点提出的缓进战术,再一次被袁绍拒绝。在袁绍惨败而逃后,沮授不幸被曹军俘虏,拒绝归顺曹操,后在逃跑时,事败被杀。沮授是袁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如果袁绍听从其建议,很可能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88、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忠臣不事二主”,不能再次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89、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

90、石韬、孟建、徐庶与诸葛亮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理想、谈未来,诸葛亮曾经说过:以你们的才能,将来一定可以做个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问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显,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肯定是要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要当丞相或大将军的。

91、一方面,这是为徐庶在曹魏的遭遇而感慨。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荆州结识了四位好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孟建、崔钧(崔州平),这四个人也被认为称之为“诸葛四友”。其中,就徐庶来说,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东汉时期,中郎将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官职,至于御史中丞,则是一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职,同样没有什么地位。

92、之后,徐庶便前往曹操那里。曹操对徐庶十分客气,也没有逼迫徐庶的母亲。这和演义所写就完全不同了。

93、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曹丕称帝时,徐庶还是劝进表中的人员,这说明徐庶投靠曹操之后,很快就有官职,到了曹睿时代,徐庶最终的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如果靠出身,徐庶是很难在魏国遍地世家中有所成就的。

94、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95、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96、徐母埋怨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计,离开明主,回到自己身边,便自缢了。徐母死后,徐庶将其安葬于许昌之南原。他非常伤心,“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也深感自责,派人送礼品慰问,还亲自祭奠徐母。可是徐庶对曹操失望透顶,凡是曹操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97、这便是“徐庶走马荐诸葛”典故的原型,不过这件事发生在长坂坡之前,徐庶的母亲也没有被曹操掳走,并且徐庶和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共事了大半年。按演义的说法,徐庶推荐诸葛亮是在母亲被曹操控制之后,而且他和诸葛亮并没有在刘备手下共事。

98、他还是一个至孝之人,因老母被曹军擒获,不得不离开刘备,归顺曹操。但是由于徐庶离开刘备,到达曹营后,便没有太大的建树,几乎一言不发,影响了他的排名,因此徐庶暂排在第八。

99、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100、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101、208年,曹操兴兵南征。徐庶带着母亲随刘备南撤,在曹军的追击之下,徐庶和母亲在长坂坡被冲散了,而他的母亲则被曹军俘虏。徐庶得知后焦急万分,便对刘备说,主公我母亲被俘,现心意已乱,我要返回保护母亲。刘备应允。

102、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103、到荆州后,徐庶潜心求学,广交士人,特别与崔州平(东汉太尉崔烈之子,冀州人)、石广元(和徐庶是老乡)、孟公威(汝南人)、诸葛亮(徐州琅琊人)等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诸葛亮的关系,又和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善,因此徐庶在荆州还是有些名气的。

104、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105、徐庶在刘备遇到失败,并且在刘备势力最低谷的时候离开刘备,这本来就是一种政治选择,徐庶想尽孝当然也没有错,但是,难道不是因为刘备败了,徐庶才离开的吗?而且尽孝的理由光明正大,刘备无法反驳。

106、曹操曾经派徐庶去和刘备商谈,那个时候刘备就想让徐庶回到自己这边来,但曹操已经看透了徐庶的为人之道,他极爱面子之前被曹操算计了,现在又回到刘备这里,恐怕也不会得到重用。而且即便刘备不计前嫌,徐庶也觉得非常愧对刘备,当年刘备看到徐庶离开的时候,甚至想把整片树林都伐掉,就是因为那些树林阻挡了他的目光,然而即便这样许树依然选择了离开,现在若再投奔刘备,他会觉得羞愧难当。

107、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徐庶随刘备一起南逃,在当阳长坂,曹纯率领的五千虎豹骑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俘虏了跟着刘备一起南下的数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刘备准备向夏口逃去,这时徐庶向刘备告辞。

108、长坂坡之战,是刘备一生中的低谷,本来随行的十万百姓,都被曹操俘虏了,要知道当时的人口可是第一生产力,刘备还指望靠这十万百姓东山再起的,结果全没了,军队战败了都是小事,百姓没了,很难再有。

109、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110、他还远赴江东,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大军。刘备入川之战、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在后方治理地方,保证了前线的粮草供应。刘备死后,诸葛亮五次北伐,他是一军主帅,已经不是军师了,不予考虑。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