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思想主张(45句)

2023-09-06 09:25:36 59 0

孔子的思想主张

1、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

2、  三是启发式教学。孔子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论语·述而》)、“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教学效果。

3、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4、(释义)孔子说:“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的思想主张)。

5、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6、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孔子的思想主张)。

7、 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8、第一点是崇德。“崇德”是孔子的原话,在《论语》里面就有,这两个字在《尚书》里面也出现过。西周以来,中国文化相对于夏、商时期,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倾向,这个发展和倾向就是不断重视德的力量。孔子在周公思想和西周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德。西周有很多这方面的概念,比如“敬德”“明德”,孔子特别强调“崇德”,孔子思想里面,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

9、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10、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11、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12、仁爱思想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仁者,人也。

13、(释义)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14、  由人性论出发,孔子建构了他的仁学思想系统。

15、  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此后家道衰落,家境贫寒。不过长成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血统,身高九尺三寸,约合今9米以上,孔武有力。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这些“鄙事”指给人送终办丧事的儒生之业。

16、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17、④器之,朱熹《论语集注》注:随其材器而使之也。说,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悦”。

18、孔子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本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学里面和社会思想里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价值理性就是要关注行为的价值目标,以价值理性来看待行为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思想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赋予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立场,它使得儒家文明成为一个道德的文明。

19、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20、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21、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4、    孔子虽然主张实现以礼教为主的德治,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是万能的。当时的天下并不太平:“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好人治理国家,得经过百年才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即便有英明的圣王出现,也得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在实现仁政之前的时期,不能废除刑罚杀戮手段。因此,孔子认为,在实现仁政的政治进程中不能仅用宽厚的德治,必须同时兼用法治:“政宽则民慢……猛则民残……宽以济严,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同时,“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仁政理想下的法治必须坚持德主刑辅。这成为后世仁政学说的一个基本点。 

25、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26、仁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27、孔子不仅对周公的思想吸收消化,而且还身体力行。比如孔子一直致力恢复周礼,花费数十年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述说“仁爱之政”、“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此外孔子还提倡“有教无类”、“德才兼备”教育主张,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将知识与文化惠及寒门子弟。孔子对周公的思想不仅有传承,更有创新。

28、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29、  一是因材施教。通过谈话和观察,孔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认为子路果敢、子贡豁达、冉求多才、曾参耿直、子张偏激。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宋代朱熹将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因材施教”。

30、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31、这就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好学”之人则难见矣。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的一种品质,虽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谱中“好学”不见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来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德行)。

32、④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3、(释义)孔子说:“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34、(释义)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5、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6、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7、《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

38、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39、(释义)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d营私。”

40、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他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41、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42、  关于教学目的,目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国将不国,他提出“学而优则仕”,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他的办学,可以看作是培养内圣、实现外王的一种手段、一份事业。因此,孔子将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43、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44、  在承认至上神“天”的前提下,孔子肯定“天命”的存在。“天命”即最高人格神的意志。《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肯定天命和仁德,很少谈利益。“天命”有绝对的权威,不可抗拒,君子应当“知命”。孔子曾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他说自己经过长期的追求,“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颜渊贫困早夭,孔子感叹这是天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归结为“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