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巴金原名是什么(70句)

2023-08-24 09:42:54 59 0

巴金原名是什么

1、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  在本文初稿完成后,我有幸结识了李斧。在和李斧兄的多次交流中,我看到了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他反对嘉兴人设想的重修李家祠堂的计划,但他赞成修建中国祠堂民俗文化博物馆,认为祠堂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确实有研究和博物价值。并且他说,如果真要是能这样做,他倒是有珍贵家族祠堂资料可以贡献。

3、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4、  李文熙之长兄李寅熙,字宾日,号秋门,贡生,无子,后以李玑为嗣,著有《秋门草堂诗钞》四卷,李寅熙后来离乡北游,晚年多居京城,并且卒于北京。

5、  看来诗人是过起了隐居生活了,这未免不是好事呢,清代的舞台上少了一位士大夫,嘉兴的历史上则多了一位诗人。(巴金原名是什么)。

6、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

7、(人民网文化频道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潇湘晨报、文汇报、人民政协报等)

8、  这是一个事实,李璠和李忠清都是在围剿农民起义军之后擢升的,由此奠定了一个大家族的经济基础,巴金祖父李镛后来才有钱收藏字画,生活又很奢侈,所有这些,给了巴金什么样的影响呢?巴金从小生活在这个富裕的家族,但是祖父辈奢侈的生活让他生厌,下人悲苦的生活则激发起他的同情心,所以青年时期他和三哥就走出了这个大家庭。巴金对于这个大家庭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他说离开旧家庭像是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但在晚年,一再流露出对幼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毕竟那是他过去的家。他同情弱者,是个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正义,敢于挑战黑暗,但是旧家庭,他又有太多的记忆,母亲、杨嫂、大哥……因为这些,他的回忆里充满了温馨。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巴金,灵魂高尚而温情。

9、巴金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10、  我这里要讲的只是我的笔名,不是我父亲给我起的学名。我的学名或本名已经被笔名“打倒”和“取代”了,这是我当初完全没有料到的。几十年来有人问我“贵姓”,我总是回答“姓李”,而人们却一直叫我“老巴”,“巴公”,“巴老”。

11、  “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巴金

12、  嘉兴,自古是个文化名城,在文化老人巴金的心中,一定期待嘉兴人在文化上有更大的成绩。

13、巴金先生的一生,充满爱与温情、正直光辉,而也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冲破时代的桎梏,征途的阴影,向世界散播温暖坚定的力量。

14、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5、  金庸:当年在《大公报》上读到巴金《随想录》,当时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16、  另一首《九日阅试录作》也差不多写这种境况的,心情却已解脱:“落解心情冷似灰,廿年南北病颜摧,而今得失无关我,也看题名录一回。”

17、  2002年9月28日,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弟弟李济生、侄子李致从上海来嘉兴寻根。

18、这两个小而美的故事,将穿越寒暑,来到你的身边

19、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

20、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21、  巴老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老师、最好的朋友。他始终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重视文学的真实性,提倡说真话,提倡把心交给读者,关怀年轻作者的成长。

22、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23、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24、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1946)。

25、巴金是个令人艳羡的人,他珍藏着珍贵的友情,让岁月沉淀。

2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巴金16岁时,阅读《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与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27、  巴金一生有三个重要的地方,成都是他的出生地,上海是他长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嘉兴则是他的祖籍地。成都巴金的家乡建有巴金文学院,上海于2003年成立了巴金文学研究会,作为巴金祖籍地的嘉兴人也应该做点长久的实事,不只为利益的原因。

28、  在嘉兴修建中国祠堂民俗文化博物馆,也许很多嘉兴人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嘉兴没有大规模的祠堂建筑。但在清代,嘉兴一地的祠堂也有不少,单就嘉善县来说,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县内共有祠堂五十一座,其中二十座以名宦专祠,三十一座是世族祠堂。专祠中有惠民乡的陆宣公祠,为祭唐朝贤相陆贽而建,有祭田二百亩,建国前每年清明节,由陆氏家族主祭。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名列古代十大名相之苏轼认为他文辩智术超过汉代的张良。魏塘镇的忠孝祠是纪念一代明臣魏大中及其子魏学洢,其家一门忠烈,却惨遭宦官魏忠贤的迫害,后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亦被下诏旌表为孝子,魏学洢还留下著名的《核舟记》。西塘镇现在还有个名叫“四贤祠”的地方,当时就是为祭祀在历史上有功于当地的四位贤人明知府杨继宗、参政喻良,清巡按庞尚鹏、邑侯莫大勋。在我们当地,不是搞文史的人,现在还能够说出陆贽、魏大中这些古代赫赫有名的贤臣已经不多了,知道巴金祖籍地在嘉兴更少,这样说来,祠堂博物馆的建立,其意义也就深远了,祠堂博物馆可以部分地承担起宣传历史名人、传播祠堂文化的作用。嘉兴一地,可以借某一个名人家族祠堂为背景,并且可以将祠堂文化与江南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瓦当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个祠堂文化的新天地,再者,中国大地上,名人祠堂始终是我们视眼中的一个关注点,如成都的武侯祠,福州的林则徐祠堂,海口的苏公祠等等,把名人祠堂做一个总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名人祠堂和祠堂文化自然是祠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嘉兴的祠堂博物馆立足嘉兴的名人祠堂,且完全可以辐射到全国,如果嘉兴人真有勇气这样做了,那么将是嘉兴人的福气了。

29、品读|张新颖: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沈从文在中国公学

30、    母亲,请你饶了我!这颗心我实在不要,我不能要啊!

31、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32、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33、  在嘉兴修建中国祠堂民俗文化博物馆,也许很多嘉兴人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嘉兴没有大规模的祠堂建筑。但在清代,嘉兴一地的祠堂也有不少,单就嘉善县来说,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县内共有祠堂五十一座,其中二十座以名宦专祠,三十一座是世族祠堂。专祠中有惠民乡的陆宣公祠,为祭唐朝贤相陆贽而建,有祭田二百亩,建国前每年清明节,由陆氏家族主祭。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名列古代十大名相之苏轼认为他文辩智术超过汉代的张良。魏塘镇的忠孝祠是纪念一代明臣魏大中及其子魏学洢,其家一门忠烈,却惨遭宦官魏忠贤的迫害,后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亦被下诏旌表为孝子,魏学洢还留下著名的《核舟记》。西塘镇现在还有个名叫“四贤祠”的地方,当时就是为祭祀在历史上有功于当地的四位贤人明知府杨继宗、参政喻良,清巡按庞尚鹏、邑侯莫大勋。在我们当地,不是搞文史的人,现在还能够说出陆贽、魏大中这些古代赫赫有名的贤臣已经不多了,知道巴金祖籍地在嘉兴更少,这样说来,祠堂博物馆的建立,其意义也就深远了,祠堂博物馆可以部分地承担起宣传历史名人、传播祠堂文化的作用。嘉兴一地,可以借某一个名人家族祠堂为背景,并且可以将祠堂文化与江南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瓦当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个祠堂文化的新天地,再者,中国大地上,名人祠堂始终是我们视眼中的一个关注点,如成都的武侯祠,福州的林则徐祠堂,海口的苏公祠等等,把名人祠堂做一个总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名人祠堂和祠堂文化自然是祠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嘉兴的祠堂博物馆立足嘉兴的名人祠堂,且完全可以辐射到全国,如果嘉兴人真有勇气这样做了,那么将是嘉兴人的福气了。

34、活动︱四月游巴金故居指南——轻松游故居,福利送不停

35、李家的一张合影,3岁的巴金在外婆(前排左一)的怀里。

36、巴金在《写作生活的回顾》里说:“我底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呼叫的目标,它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面前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象一根鞭子那样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3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38、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到了晚上这个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39、  巴金和曹禺友谊是从《雷雨》开始的。当巴金在一个阴暗的小屋里,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雷雨》原稿时,他被深深地震动,为它落了泪。就这样,《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那时,曹禺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巴金看见了这个青年有可为,此后几乎每部稿子,都由巴金看稿、发表。1996年,曹禺去世。1998年,巴金处于生命的后期,常年住在医院里,出于对老友的怀念,他忍受着身体巨大的痛苦在医院里写了《怀念曹禺》一文,也成了他写作生涯最后完成的作品。

40、  于是所谓“文革”的风暴来了。今天提到那些日子,我还不寒而栗。我也说不清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一九六六年八月上旬我在上海送走了出席亚非作家北京紧急会议的外宾,回到机关学习,就有一种由“堂上客”变“阶下囚”的感觉,而且看到批判我的大字报了。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头上还有一把摇摇欲坠的利剑,我只想活命,又不知出路在哪里。这个时候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我的笔名要不得,是四旧,是崇洋媚外,应当“砸烂”。我胆战心惊,立刻回信,表示同意,说今后决不再用。我已完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脑子里只有“罪孽深重”四个大字。也许我头脑单纯,把名字的作用看得那么重大;也许我在“打如意算盘”,还以为脱掉作家的外衣便可以“重新做人”。都没有用!我的黑名字正是“文革派”、造反派需要的箭垛和枪靶,他们不肯把它一笔勾掉,反而到处为它宜传,散发我的言行录,张贴打倒我的大标语;在马路旁竖立我的大批判专栏;在工厂和学校召开我的“游斗”会;在杀气腾腾的批斗会上人们要“砸烂”巴金的“狗头”;我自己也跟着举手高呼口号“打倒巴金!”

41、《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42、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43、  读过李璠和李忠清的传,我看到了一些事实,也猜测到建造祠堂的一些背景了。

44、  这一次,他们在四伯祖家住了十天,经常带堂妹德娴去附近的槐树头一带玩。1月23日返回上海去南京,后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求学。1924年,巴金在南京写成《嘉兴杂忆》,分《塘汇李家祠堂》、《夜雨中之火车站-----火车中》(残稿)。

45、  据巴金(原名李尧棠)的曾祖父李璠撰《先府君行略》一文记载,李氏祖籍浙江嘉兴县,世居甪里街。从巴金高祖李文熙(号介庵)起入蜀,曾祖李璠、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就在四川一地任职及生活。李文熙有三子李璇、李玑、李璠。李璇的二儿子名李忠清,字蓉洲,族人称蓉洲公,是巴金的二伯祖,李忠清有一子名李青城,是巴金的二伯父。

46、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

4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48、  有一个问题是,李忠清远在四川,为何还要想着到嘉兴建造家族祠堂?建祠堂为何是李忠清而不是李氏在嘉兴的后代?

49、但是有一天他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事实是这样: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50、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

51、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52、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53、  《灭亡》连载后得到读者的鼓励,使我有机会陆续发表作品。我走上文学道路,是比较顺利的。我并没有到处碰壁的经验,我交出去的稿子,只有一部中篇被刊物编辑部退回,这部退稿经过我改写后也找到了出版的地方。本来只打算用一次两次的笔名,却被我接二连三地用了下去。编辑先生喜欢熟悉的名字,读者也习惯常见的笔名。“巴金”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我用笔名结交了不少新的朋友。起初我还可以躲在自己的本名后面过平凡人的日子。后来本名给笔名淘汰了,即使别人承认我姓李,我也不会得到安静。我想不必计较吧,反正人活着,用什么名字都行。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年底小说《萌芽》被查禁,我的笔名在上海犯了忌讳,我才不得不改用新的笔名,先是“余一”,以后又是“王文慧”和“黄树辉”,还有“欧阳镜蓉”。然而不多久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图书杂志审查会就“被迫”撤销,“巴金”又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不过活动范围也只限于书刊,因此认识“巴金”的人并不太多,即使我在公共场所出现,也不会让人识出。

54、1988年,巴金(右)和挚友曹禺畅聊。(图片来源:新华社)

55、  曹禺夫人李玉茹:他和曹禺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谁都想出人头地,所以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让他不要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的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56、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57、  曾读到文章介绍李寅熙,说他是一位风雅的诗人,我对此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他的诗如何风雅,但清光绪《嘉兴府志》、《嘉兴县志》对他的《秋门草堂诗钞》仅存目,这多少让人失望。范笑我兄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秋门草堂诗钞》广东中山图书馆有藏本,这未免太远了点吧。我只能从清诗入手,《诗总集.诗别集草目》介绍了好多诗集,那里也有个叫李璠的诗人,却是明代嘉兴李日华的女儿。茫茫书海,真是太难找了,何况也未必有。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对嘉兴乡邦方化颇有研究的尤裕森先生给了我帮助,他给我列出了四套书,我在他列出的《续槜李诗系》中看到了李寅熙的诗和别人对李的评价,我这才知道,李寅熙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风雅,他实际上很受处境的困扰,是一个忧伤的诗人,好在其诗比较质朴,还是令我有些喜欢的。

58、  读过李璠和李忠清的传,我看到了一些事实,也猜测到建造祠堂的一些背景了。

59、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

60、萧乾曾经说:“巴金写恋爱,然而不谈恋爱。”

61、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我使用笔名,只是为了把真名(也就是把真人)隐藏起来,我不会在名字上花费精力、表现自己。其实在这之前(一九二二年)我也用过一个笔名发表小诗和散文,不过那个笔名容易暴露自己,而且过去发表的东西我也并不喜欢。在沙多—吉里养病的时候,我给美国旧金山华侨朋友出版的《平等》月刊写过好些杂感和短文,其中一部分就署名“佩竿”,但《灭亡》发表以后我便不再用这个笔名了。

62、这篇文章发表后,巴金一发不可收,他发现有那么多的话题要讲,所以他决定用《随想录》这个名字发一组文章:“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也不高明。但它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63、  当然,这份记录是不全的,必定还有不少遗漏,在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寻踪者。寻踪为哪般?留下历史,还原历史,兴许今人或者后人能从中借鉴一点什么。

64、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65、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66、  1923年巴金和三哥李尧林离开成都,来到上海。巴金和三哥约在1923年6月3日前后第一次来嘉兴,在嘉兴南门的四伯祖李熙平家(西米棚下15号,1999年春拆除)住了两天,和在上海新申报社做事的族叔李玉书一起在四伯祖的指点下来到祠堂祭祖,看到祠堂破旧不堪,便写信给四川的二伯和二叔,告知祠堂现状,随后由二伯李青城出资八十大洋,委托嘉兴族人修复祠堂。1924年1月13日巴金和三哥第二次来到塘汇,祠堂已修复,祠中供李氏列祖及李忠清等神主。祠堂修复后,看守祠堂的族人名斐卿的,因嗜鸦片,把祠堂的大门当了,巴金兄弟将祠堂大门取了回来,怕他再拿去当,让隔壁棺材店的一个木匠用铁钉铁圈把门钉了起来,也因为这个缘故,供桌是用砖砌成的。

67、  1923年巴金和三哥李尧林离开成都,来到上海。巴金和三哥约在1923年6月3日前后第一次来嘉兴,在嘉兴南门的四伯祖李熙平家(西米棚下15号,1999年春拆除)住了两天,和在上海新申报社做事的族叔李玉书一起在四伯祖的指点下来到祠堂祭祖,看到祠堂破旧不堪,便写信给四川的二伯和二叔,告知祠堂现状,随后由二伯李青城出资八十大洋,委托嘉兴族人修复祠堂。1924年1月13日巴金和三哥第二次来到塘汇,祠堂已修复,祠中供李氏列祖及李忠清等神主。祠堂修复后,看守祠堂的族人名斐卿的,因嗜鸦片,把祠堂的大门当了,巴金兄弟将祠堂大门取了回来,怕他再拿去当,让隔壁棺材店的一个木匠用铁钉铁圈把门钉了起来,也因为这个缘故,供桌是用砖砌成的。

68、投稿邮箱:3319013892@qq.com 

69、    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又在哪里!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