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55句)

2023-08-24 09:42:43 59 0

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

1、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前提是假设个体人类相对于无差别和有限的资源是贪婪自私的。

2、“或许世上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

3、“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

4、村上一向讨厌体制,而一旦成为父亲,就很难避免带上「体制」的色彩。事实上,他不但厌弃父亲,而且拒绝成为父亲,口号是「至死都是十八岁」。

5、“我用手掬起沙子,让它从指尖滑落。沙子往下落着,入蹉跎的时光一般同其他沙子混在一起。我重复了很多次。”

6、军官很激动地拉着旅行者说:“可是你不了解,在老司令官精细的设计下,这部行刑机器是一样多么精巧多么棒的东西。以前行刑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来看,看那个犯人到了最后脸上所呈现出来的幸福光芒。等你真正看了行刑的结果,你应该会支持我。”

7、“是的,互为隐喻。你外部的东西是你内部东西的投影,你内部的东西是你外部的东西的投影。所以,你通过屡屡踏入你外部的迷宫来涉足设在你自身内部的迷宫,而那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

8、那么他像父亲一样分裂成两个形象也很正常,这也是一种继承。「而我继承了其一半遗传因子。母亲所以扔下我出走,未必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大概是想把我作为不吉利源泉所生之物、污秽物、残缺物彻底抛开。」(21章)

9、政治哲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政治行为都是和国家无关的。” 它意在钻研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运作,妄想出杰出的逻辑和掌控模式。之所以说是妄想,是因为广泛被接受的经验主义提出:认识来源于经验。而大卫·休谟明确提出真理不存在于现在,理论不过是既存事实的归纳并不具备推测的能力。所以政治哲学,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也许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10、百度贴吧用户FrozenJo的解读:https://tieba.baidu.com/p/4001979181

11、琼尼沃克想要做一个更大更强有力的笛子,「我这就要去制作这种笛子的场所」。这个场所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笛子是由生灵的魂(猫的灵魂)所做成的,琼尼杰克要做一个更大的笛子,那么肯定要更多生灵的魂。哪里有更多的灵魂?大概是冥界了吧。

12、“安静足够安静。购物什么的倒是不方便……”

13、这里有一种舒坦,如在墙角觅得一处与自己体型正相吻合的凹陷。

14、不过就在这时,被绑到机器上的犯人突然呕吐起来,把机器吐得一塌糊涂。

15、另一方面如何平衡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的空洞是一个大的主题。有或者没有其实只有自己可以认清,如果打心底里就此掩饰,那么注定无法跨越。如今的应试教育被众多人批判的原因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在叫我们想象和创造,而是逼我们接受空洞和狭隘。

16、「白色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卡内尔·山德士要阻止他进入入口,却没有阻止佐伯、中田进入?这在后面会解释。

17、整个小说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尽管故事荒诞离奇,但是我们却能从中隐约看到自己熟悉的部分,无论是其中的某些经历,还是某种情感。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看到很不一样的面向,关键是你如何去解读这一隐喻。

18、结尾卡夫卡决定回去对警察说清楚离家出走或者父亲被杀案的始末,因为父亲不是卡夫卡杀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了。然后完成义务教育,如果把整本书缩句,就是:卡夫卡从约束中走向自己决定的自由,然后从自由中走回约束。书到这就完了。只是谁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约束中与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义务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岛说过随时欢迎他回图书馆,还有那通电话,樱花说:你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并且几个月后她也会回到东京。《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放下一切,身体力行的远行;一场带着灵魂跳舞的远行。这个旅途,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会遇见从未谋面的姐姐,会爱上抛弃了自己的母亲,会有一个安静的私人图书馆,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会有一个属于海边的故事,会爱着一位美丽的女孩,会走入两个士兵把守着的森林深处,会看见只属于自己的通话世界。

19、我总觉得,单纯的活在现实中,被命运操纵,抑或活在虚幻中,让自己操纵命运都是不可取的。穿梭于两者之间,人或许能够获得轻松潇洒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借此表达:人,必须依赖与现实。即使跨过了入口,进入那片森林,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乘入口关闭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对残酷,承担痛苦。人定胜天?未必,人终究是被人操纵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永远无法企及,不能战胜。

20、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它多么沉重有时多么黑暗,但它还是可以时而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我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心潜入这小小风琴的声音之中。

21、在12章末尾女老师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田在儿童时期其实过得并不幸福。而佐伯呢,她也是孤独的。「在某种意义是的,我是孤独的。尽管不是孤身一人,但就是孤独得很。若说为什么,无非是因为明白自己不能变得更为幸福,心里一清二楚。所以很想很想保持当时的样子,就那样遁入没有时光流动的场所。」

22、于是犯人的心情进入新的阶段,他开始努力想要解读出背上正在刻写的罪名。

23、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24、人生而有罪,活着受苦,死后上天堂这个概念不能再维持了,相对地,人真实遭遇的痛苦并没有减弱,并没有因为我们不相信上帝了,就变得不痛苦。

25、一九六九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仙掉那般的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有,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26、作为一个明显的隐喻,这男人或许与蕴含“我”自身的暴力性有很深的关联。对“我”来说,这男人始终伴随着危险,是一个“我”不愿直接面对的对象。虽然日后“我”决意面对自我之时,为认识自己开始描画这男人,但是在仅仅完成线稿的情况下下意识地收笔,直觉感到完成这幅作品将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或许,“我”在潜意识里知道这男人代表潜伏在自己内心的暴力性,如果彻底画完这幅画像,就意味着这种暴力的觉醒;伴随着行动所必然带来的关联性结果,那么觉醒的暴力一定会损害身边的人。因此,“我”决定把它放到阁楼之上。

27、“问得好……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28、以此为视角重新演绎故事主线。“我”作为一个专职肖像画的画家,在得知妻子出轨后如遭晴天霹雳,唯一能做的就是驾车出走。去哪,去多久都在所不问。路上偶遇陌生女子,并与其度过了蕴含暴力性种子的一夜。而这种子的渊源或许与妻子的出轨有关,或许当时在“我”被用毛巾勒住脖子的陌生女人一瞬间与妻子重合,因此那暴力有了“正当性”。而在偶遇这陌生女子的同时,贯穿全篇驾驶白色斯巴鲁森林人的男人也出现了。

29、这本身就寓言了人与人的关系表达相对于思考过分的简洁,仅仅是在维护一种表面的亲密,保持一种内在的疏离,根本就是充满不可知晓的谎言,是貌合神离,缺乏信任的得过且过。

30、那是本来要到最后才降下来的大针,突然掉下来把他钉死了。

31、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

32、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没有目标,没有思想,也不会是告别的旅行,你不需要遵循你既定的角色,你却需要让灵魂来一场远足。可能没有鸟语花香,更多的时候你只是孤身一人,充满着告别和分离的旅途,却让心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脊梁一步一步走向坚强,灵魂被掏空了黑暗和不甘,自由的在你的天空飘荡。

33、解构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构主义抨击结构主义,否认一切,解构一切,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反对一切封闭僵化的体系。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34、《海边的卡夫卡》文本,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中田也宁静地得到了解脱。

35、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

36、你就是那淡色调的波斯地毯,所谓孤独,就是永不滴落的波尔多葡萄酒酒渍。如果孤独是这样从法国运来的,伤痛则是从中东带来的。对于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来说,世界是广阔而痛切的混合,一如月亮的背面。

37、“问得好……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38、卡夫卡选择四国作为目的地,「并无理由必须是四国。只是查看地图时,不知什么缘故,觉得四国像是自己应去之地」,中田选择去四国也是无理由的。这都无法解释的直觉,便是命运。 

39、这段话中“不管对谁以什么样的方式说明,大家大概都无法了解”这句话是挑衅。

40、下车后关上车门(发出高档车门随意闭合时独特的令人不无惬意的声响),锁也没锁,只把车钥匙揣进裤袋就朝房子大门这边走来——我从窗帘缝隙一一看在眼里。步伐十分优美,背笔直笔直,必要的筋肉不留任何余地动员起来——想必平时做什么运动,而且毫不敷衍。我从窗前离开,走到客厅椅子上弓身坐下,在这里等待门铃响。门铃响后,我缓缓走到门口,打开门。

41、“不过对做你这样的工作肯定是理想的环境,是吧?”

42、雨田具彦,一个出身望族又初出茅庐的西洋画画家,为了求学远渡重洋来到维也纳。然而那时在维也纳等待他的,除了约翰·施特劳斯和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之外,还有无数纳粹以及极权的恐怖氛围。就像电影《色戒》里的青年学生们一样,雨田具彦也参加了当地的学生反抗组织。为了恢复自由,他们决定要暗杀一个纳粹高官。恰好,雨田具彦当时深爱的情人的父亲正是这位高官。然而,在盖世太保的运作之下,组织被一网打尽。当然,所有人无一例外被反复严刑拷打,手段之残酷可能已经远远超出正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由于本家在日本政界的影响力,纳粹政权同意释放雨田具彦,具体条件不得而知,但是严守全部秘密自然包含其中。然而,活着走出盖世太保魔掌的只有他一个人。他的爱人,他的同志,全部死于纳粹的折磨。带着无尽的怨恨与愤怒,雨田具彦回到日本。无法向任何人透露在维也纳到底发生了什么,雨田具彦放弃了学画至今浸染全身的西洋画技艺,开始从头学习日本画,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43、建筑物外面刮风的声音似乎传到我的耳畔。是冬天的寒风在镇上往来流窜。风绕过高高耸立的钟塔,穿过桥下,摇曳河岸排列的垂柳。它拂动森林无数的枝条,掠过草原,吹响厂区的电线,拍打门扇。独角兽们在风中冻僵,人们在家里悄然屏息。

44、至于为什么佐伯没死,而她的恋人死了,书中两次出现的隐喻应该可以解释。「洛尔卡死了,海明威活了下来。」(31 章)文中谈到的「资格」也类似这个,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  

45、《D大调奏鸣曲》的末乐章是一个相当可爱的乐章,开始的主题迈着轻盈且优雅的脚步,稍后音乐的发展也完全像是将前三个乐章关在一道门外。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了那样的狂暴,那样的不可思议的平静,然后又是极为激荡的世界。而最后,这个人关上门——不是回家,而是出走,以一个亲切可爱的邻家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一个合理的,或者精神升华的答案,舒伯特所做的仿佛仅仅是告诉你,他要建立的整体性是怎样。而其结果,一如作曲家的(音乐)语调一般确定:哪怕不合常规,可我就是对的。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完美性,也是不同于莫扎特、贝多芬的大胆。所以《海边的卡夫卡》中,称这首奏鸣曲为不完美之作,在我看来实不足取。但另一方面,村上显然又是真正明白D.850本性的人。

46、军官气得不得了,气得大骂他的司令官,过去犯人行刑前是不能吃东西的。

47、“那是我喜欢的故事,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作家,但是除了卡夫卡之外,谁也无法写出那样的故事。”

48、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49、“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50、机器开始运转了,起初很顺利,然后原本叽叽嘎嘎的声音突然没有了,紧接着一个齿轮“碰”的一声跳出来,再来,“碰”的一声又跳出另一个齿轮。简直像是卡通画面,一个一个齿轮一直飞出来,到最后彻底瓦解了,两根巨大的针将那个军官钉死在床上。

51、村上春树写《海边的卡夫卡》时,闭关半年,早上4时半起床,伏案书写5小时,然后做运动,听音乐,晚上早睡,天天如是,绝无例外。

52、我个人是把这部小说当成拍一部奇幻色彩很浓的成长小说来看的。小森阳一的那种政治性解读其实也未尝不可,这是他的「生成」,自圆其说即可。

53、Themeaningoflifeisthatitstops.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54、书中在图书馆出现的两个宣扬女权的女人正是如此,她们将女权理解为一个僵化封闭的概念,口口声声说为了女性的权益,其实她们只是没有自己思想的傀儡。正如大岛所说,她们是「缺乏想象力的人」。想象力即自由的体现。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