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气象谚语及解释和科学依据(47句)

2023-08-08 09:07:20 59 0

气象谚语及解释和科学依据

1、“晚霞行千里”的意思是,晚上的云朵如果变成红色的,那么明天将会是一个好天气,大家可以开心地出门玩耍啦。

2、家鸡性喜干燥,雨前水汽浓重,鸡笼里特别湿闷,所以它不愿意早进笼去

3、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的一次次光顾,气温也会不断降低,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说法,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往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冷空气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伴随着一次次的冷空气南侵,出现的天气现象有大风、降水、降温等等,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深尽冬初了,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4、zhāoxiábùchūménwǎnxiáxíngqiānlǐ

5、“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6、  逮及汉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益革新,人们对气象的认知趋于理性、科学和客观。汉代人阐明了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发明了湿度计、风速器等气象仪器;提出了“梅雨”“信风”等气象名称,并科学解释了雷电、降水等季节性气候现象;驳斥了雷电是“天取龙”“天惩”“天怒”等陈腐谬论,批判了将降雨归于“天神”的迷信妄说;出现了《易飞候》《四民月令》《论衡·变动篇》《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如《淮南子》指出:“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论衡》提出:“天且雨,琴弦缓。”《西京杂记》记载:汉时长安灵台相风铜乌,“有千里风则动”;“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凡此,即将古代气象学尤其是气象预报技术引入科学之路,推向新高。而后,两晋盛行“相风木鸟”等测风仪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有“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气象谚语,并提及熏烟防霜、积雪杀虫等方法;《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最冷时期;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辑录隋以前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文献,保留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至唐代,创造了相风旌、占风铎、占雨石等气象仪器,区分了十级风力和二十四方位风向,解释了日晕、彩虹、光象等气候现象,诞生了《观象玩占》《乙巳占》《相雨书》等气象经典,涌现出裴行俭、李淳风、李愬等气象学家,并将气象知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政治等重要领域,彰显了自然气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特征。

7、“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暖锋云系出现规律是先高云在中云,最后是低云,冷锋恰恰相反,所以如果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 

8、“雾是能见度低,视线不太佳。”雾天可见度低,因为空气中存在着悬浮的水汽凝结,干扰视线,使景象不能清楚的呈象到眼睛里。 

9、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10、当然,也可能是蛇觉得洞里面闷,想出来透透气,恰好被人看到,就被编进了谚语里。

11、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物象谚语:燕子低飞天将雨

12、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13、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14、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15、跑马云的学名叫"碎积云",云高1-2公里,属低云,是由状如馒头的积云破碎而成。跑马云的特点是碎积云从东南沿海方向飞速移向本地天顶,势如跑马。这种云发生在热带气旋的外围,预兆本地将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

16、一般来说,快要下雨之前,浓云会飘在山头,覆盖住山顶,让大山看起来像戴了一顶白帽子一样,这顶白帽子就是浓云做的,所以说“有雨山戴帽”。

17、“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1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先打雷的天气,一般不会下太大的雨,而且下雨持续时间也很短。

19、   我们都喜欢天上的云霞,像棉花糖一样,霞其实就是在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经过云层散射的结果,因为云朵中的水汽比较大,会将蓝光,紫光等冷光散射掉,而红光和黄光等暖光,就会穿透云层,从而让云看起来就像染上了红色,形成了美丽的红霞。日出时就称为朝霞,日落时就称为晚霞。

20、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映者,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变化。

21、“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22、“多云云层很多,太阳捉迷藏。”意思是多云天气的时候云比较多,就把太阳遮住了。

23、“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24、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25、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处于北半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26、气象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谚语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说明,但当时的人们受技术水平、交通通信能力的限制,这些谚语只是适用于某个地区特定时间。

27、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28、解释: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29、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30、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31、解释:日落时,西方虽有乌云,但下部已脱空,露出晴天,说明乌云天气系统正在消散,其后将是一个晴好天气。

32、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二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33、“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当出现日晕的时候,第二天的三更,就非常有可能下雨,出现月晕的时候表示第二天中午要刮风,月晕有时候会有缺口,缺口的方向便是刮风的方向。

34、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35、yǒuyǔshāndàimào wúyǔbànshānyāo

36、“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37、“霾是废气污染,对人伤害大。”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患癌症的风险增高、使人心情压抑烦躁等等都危害人身体健康。

38、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气象谚语: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39、“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到头”意思是如果立秋是在早上,那么立秋后的天气就会比较凉爽。如果立秋是在下午或者晚上,那么立秋后的天气不但不会降温,可能会更加的炎热。

40、“阵雨有雨有晴,还把彩虹挂。”一般情况下,彩虹都是下过雨之后出现的,因为下雨之后天空有很多漂浮的小水珠,经过阳光的照射就形成了彩虹。

41、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42、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文化资源。

43、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44、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土壤就会变得很潮湿,当蚂蚁感觉到这样“危险”的信号时,它们就会赶在下雨前把“家”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45、我们现代生活中应当主要依托现代天气预报技术,有选择的使用这些经验总结,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工作生活。

46、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