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32句)

2024-05-12 11:13:55 59 0

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这个仪器是干什么用的”“那个像风扇转呀转呀,有什么作用”……小记者何姿蓉对场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观察细致入微,频频对着工作人员发问。

2、附带说一下,吴语“推扳”一词的来源,我以为是源出于此。“推扳”有多种写法,有写作“推板”的,也有写作“推班”的,其实应该写作“推扳”,摇船的时候,你推扳不来,那就太差了,这也是吴语里这个词的原意,即差劲,逊色的意思,有时候也作动词用,是相差,相距的意思,又或者引申为“让”、“将就”。比如说,“伊格个人,做人倒是勿推扳的。”就是说这个人为人不差。“伊拉兄弟俩嘎头,推扳四岁。”就是用了“推扳”的引申义,摇船的时候,一推一扳间,船就不走了一段距离么,所以这里的推扳就是说,他们兄弟俩相差四岁。反过来,“一句闲话也勿肯推扳?”就是说,“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肯相让的?”也是用了“推扳”的原意,两船相会时,船老大推扳一下,船就让过去了。

3、翻斗雨量计成为小记者们的心头爱。他们纷纷拿起水,倾倒在上部的漏斗处,下方的翻斗则像跷跷板似得不停上下摆动,使得水滴不住地流淌。“翻斗雨量计每次流下的是0.1毫升的雨量,这在当时是用来测量一天的降雨量。”周建宁解释说。

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5、陈永启老师说:“周老师进步很大,也很自信,不过拓展部分可以再探讨,再深究一下,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讨问题,想不出来老师再公布答案。”周老师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表示以后会继续努力,精益求精,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6、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暴,对应的日期有30天、60天、90天、120天,最长时间可达240天。其中以120天这个对应日期效果最好,天气变化过程最为剧烈。

7、到了冬天,“十月无霜地下寒”。若十月初一到十六日打了霜,预示来年有个好年成。据老人说:初一打了霜,便是一两霜,初二打了霜,就是二两霜,依此类推,十六打了霜便是一斤霜(古人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十六天中要打了一斤半霜(总数),来年就是好年成(这种说法不知准不准,好像现在十月初一到十六打霜的日子不多)。冬天气温低,不易有强对流天气出现雷电现象,但有时冬天偶然也会响雷,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冬天打雷响咚咚,十只牛栏九只空。”在农耕社会里,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牛种田可就困难重重了。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有寒潮(在春季叫倒春寒),在大风来到之前气温一定会升高,温度升到只穿一件单衣,甚至打赤膊;可是强冷空气一来,人们又穿上了冬装,甚至要烤火御寒,这就形成了一句谚语:“昨日咯赤(tag)膊,今日咯炙(dag)火。”“炙火”就是烤火。冬天也会起雾,高安人说:“冬雾晴,春雾雨,夏雾日头晒煞鬼。”这是说冬天的雾消散了天会晴,春天起了雾会下雨,夏天的雾消散了,太阳的晒烤会更加厉害。冬天到了冬至就起“九”,我们再回到《九九歌》来,它的前两句是:“一二霜风不出手;三四冻破碓臼(doikeu)。”刚进人们冷得把双手缩在衫袖内,而到了三四连那石头凿成的碓臼也会冻破,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冷在三九嘛。

8、“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三月天晴落雨要出门。”在农耕社会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尽量靠自力更生创造生产必需品。农历正月,正是过年热闹休闲的时候,但闲时要为忙时着想。在那生产力低下之时,人们尤其农民的生活艰苦,男人干活或当圩赶集,都是穿草鞋的。草鞋大多是自己打的,因此打草鞋便是农民在闲时的一种工作。打草鞋是一门技术活,它的主要原料是早糯秆,事前要把它捶打变软,然后才能编成草鞋。由于打草鞋从准备到编成的时间较长,草鞋不耐磨蹭,穿烂了丢掉又要更换新的,因而要打许多草鞋以作备用,有的农家打成的草鞋有一大摞一大摞的,把它挂在墙壁上。正月是闲空较多的时候,作田人就利用这段时间打出许多草鞋来以供备用。草鞋打好了,该放绳了。是不是一定要到二月才放绳呢?否。“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是说正月和二月应该打草鞋和放绳。放绳是一种什么活?农民作田要用绳子的地方很多,收割时用绳子,推车要用绳子,耕田耙土要用绳子,还有其它地方要用上它。放绳的原料也是早糥秆,先把它捶软,然后两个人操作,一个坐着添秆,一个拉着绳子慢慢往后退,一边转动手中的工具。绳子要两根成对,两根一样的长短。放的绳子数量要多,以备各种需要。打草鞋和放绳,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可在晴天也可在雨天。可是到了三月,耕田耙田,浸种育秧,种瓜种豆,种花生等等,都是屋外干的活,下雨天也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打着赤脚出外,否则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没了指望,日子就难过了。

9、动物由它们自己的活动规律与习性。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泥鳅在正常天气时,多数时间会沉在水底,如果它在水中竖起,身体垂直,或剧烈翻滚,甚至将头伸出水面,预示大风大雨将至。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时,由于气压下降,湿度升高,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它的需要,便浮出水面来呼吸。所以民间有“泥鳅打桩,雨来风狂”的谚语。

10、农民历来十分关心入梅和出梅的日期以及梅雨的多少,因为它与农业生产的关心非常密切。入梅偏早,对夏收非常不利,麦子、油菜容易遭雨淋而霉烂;雨量多,对早秋作物如棉花、蔬菜、瓜果之类的生长和培管都不利。而且梅雨期中冷暖气流的相互对峙,形成拉锯状态,容易产生雷暴、冰雹、大风大雨等强对流天气,使农田受涝,农作物受损。

11、春霜,实际上是指在农历节气惊蛰前后出现的霜,之前出现的还不能算是春霜。那么,什么样的春霜会“不隔宿“呢?什么样的春霜不但会“隔宿”而且还会“赖”,即连续出现几个好天气呢?

12、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13、解释:下雨之前高空风大,空气相对潮湿,飞虫的翅膀受潮变软不能高飞,燕子们可以借这个机会饱餐一顿;同样的,因为下雨前气压下降,温度升高,地面非常闷热,躲在阴暗处或草丛里的小动物到处乱窜,蛇也会借这个机会出洞捕食。所以如果看到这两个现象,多半是要下雨了。

14、“以前平潭的气象工作人员很辛苦,基本上都是三班倒工作,靠着这些气象仪器,运用自己长期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预报天气。”周建宁告诉小记者们,这些设备都要靠人工读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虽然过程繁琐,且相较于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来说,得来的数据也不甚精确,但是它们却是那个时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虽然气象预报都已被高科技手段所替代,但最终仍需依靠气象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进行估算和预报,人的智慧造就“智慧气象”。

15、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16、在气象探测值班室内,陈哲越又继续发挥这一良好习惯,笔记详细地记满了气压、气温、湿度、风等常规要素的内容。他说,自己回去后还要反复翻阅,消化这些气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7、“来气象局,就是要积极地学习。我很喜欢气象知识,专业人员的讲解要比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生动多了。”何明灿开心地说。

18、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1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无风水也吼。

20、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21、“蚂蚁垒窝要下雨”“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气象谚语,对小记者们而言并不陌生。观云识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么气象发展至今又有哪些变化?

22、周老师开始讲“拓展与应用”,主题是“收集天气谚语”,除了课本上的五条谚语之外,周老师还出示了其他几条天气谚语,还有提到“动物气象家”----很多动物在天气变化前会有异常表现。周老师简述了其中几条天气谚语的具体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揭示了大自然的奥妙,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做到了科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2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24、说明:晴转阴雨以前,空中水汽、尘埃显著增多,阳光中除红色光外,几乎全部散射,所以太阳光盘呈现"胭脂红",预兆将有风雨。

25、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通常不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如出现鲜艳晚霞,则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26、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27、到了秋季,在酷暑中熬了许久的人们盼望秋凉的到来。“处暑白露节,夜凉日里(白天)热。”“过了七月半,壁头冷一半。”“八月秋风凉,冻死懒婆娘。”“过了八月社,干上不干下。”秋社在阳历九月中旬,这时的太阳威力减弱,水分的蒸发在表土层。到了秋天,刮什么风会下雨呢?“秋发北,干煞热(刺);秋发南,水满潭(hon)。”北风干燥,带来晴天;南风暖湿,容易下雨。“秋南夏北,要雨易得。”夏天北风温度较低,遇见暖湿气流容易下雨。到了九初若是起了重阳风,则对庄稼的成熟与收割很不利,有首《重阳风谣》对此有描述:“初一咯油麻初二咯粟,初三咯黄豆初四咯谷,初五咯人,初六咯畜,初七初八咯扫仓谷。”这时起风对芝麻、粟米、黄豆、谷物的成熟和收割不利,对人和畜也有影响,我不知道原因,也不知真的是这样吗。到了九月初这天的天气多变化,没事不要外出,但这天却又是一个登高远足的好时光。

28、瓜窖糟,如仓倒。鲜瓜烂,饭丢半。地瓜要坏,快切快晒。

29、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如蚂蚁、蚯蚓、乌龟、蛇类、蟾蜍、青蛙、蝼蛄、蜻蜓及飞禽、家畜等都有自己对自然界变化的感觉,它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本能的反应,例如蜘蛛在晴天回来吐丝张网捕食昆虫。当天气转阴雨时,气压下降,湿度增大,蛛丝沾上了水分粘不住物体,自身的吐丝器也吐不出丝毫来了,于是它会把网收起来,躲在安全的地方。而当天气转晴,空气的湿度下降,它的吐丝器由可以畅通吐丝了,它就会又出来工作了。所以农谚“蜘蛛张网天色晴,蜘蛛收网天落雨”就是这个道理。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摸索出动物活动异常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30、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大雾不过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31、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班楚雅琪,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一条有关气象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