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65句)

2024-04-16 07:50:07 59 0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1、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3、翻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4、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7、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8、翻译: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2、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3、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9、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20、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特别聪明和特别智力低下的学生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习语数外、数理化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该学其他的专业。在教学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适时疏导,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21、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2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3、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就像浮云一样不确定。

2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2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9、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

30、所以真正的喜悦乃是通达于灵魂,通明于道德,可参赞天地之化育,可为生民而立命,修己而达人,可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此为真乐也!凡此种种,皆从“学而时习”中来。

31、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3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33、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4、⊙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现代教育报》,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3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3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37、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8、《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4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4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4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7、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8、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9、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5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51、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52、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5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5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5、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

5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7、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58、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同时对于人多复杂的情况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59、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6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61、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4、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