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64句)

2023-07-08 15:41:13 59 0

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

1、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2、年岁相当的两人,习文弄武,朝夕相处,唐父教他们抚琴击剑,欧阳中鹄教他们圣贤之道。

3、从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谭嗣同无悔的选择了。

4、杨锐和刘光第,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杨锐在京,相当于湖北驻京办的工作,维新活动,参与不多。此君曾言“某君鬼幽(指谭嗣同),某君鬼躁(指林旭),同列如此,其祸可知”,其自视甚高可见一斑。最初下狱时,杨锐神情自若,自恃是香帅(张之洞雅号)爱徒、驻京办主任,和维新变法关系不大,心想改日过堂,向相关部门说清楚也就罢了。

5、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人倡办时务学堂,并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理论,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在湘省日益恢张。谭嗣同还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6、谭嗣同的收尸与大刀王五有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得知谭嗣同要被处斩时,大刀王五与另一擅长通臂拳,号称通臂猿的武林高手胡率弟兄们埋伏在宣武门,试图劫囚车,解救谭嗣同。据《胡七回忆录》记载,劫囚车的计划落空后,他们站在王麻子剪刀店屋顶上目睹了“戊戌六君子”处斩的全过程。谭嗣同被杀后,大刀王五与胡七等人又回到曾经劝说谭嗣同逃跑的浏阳会馆。在浏阳会馆老长班刘凤池的带领下,大刀王胡谭嗣同生前的两位随从罗升、胡理臣等人一起,乘夜色来到刑场,用草席将谭嗣同的遗体裹好,运回浏阳会馆,尸首缝合,装棺入殓。天亮时分,大刀王五回到自己家里,为谭嗣同设置灵堂,秘密接待谭嗣同的生前好友吊唁。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谭嗣同的灵柩在大刀王五亲自护送下,运回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安葬。

7、菜市口瞬间血雨翻飞,人头滚滚,林旭临刑高呼“君子死,正义尽”!(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

8、至于这些说法哪一种为真,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9、谭嗣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流传至今的他的最早诗作,是其二哥前往兰州时他写的五首诗,以此来表达兄弟难舍之情,我录其前两首如下:

10、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发布训政诏书,史称“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11、但因“南海圣人”之流筹款未果,唐才常只得传告各部,推迟起义。但驻扎于安徽淮南大通的秦力山一部,没能及时收到指令。

12、康有为一副帝王之师的派头,坚称手握光绪帝泣血写就的衣带诏,并扬言他在东瀛与南洋可筹措巨款,犹堪解救圣君、重掌帝国并再创维新。

1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14、  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希望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率兵入京。两天后(20日),袁世凯一回天津,便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此消息,连夜进京面见慈禧。

15、诗文大意: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16、在日本,唐才常见了很多人。保皇党、革命派、投机者、野心家。

17、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8、有信仰的人立场信念最笃定,为信仰从不惜命。

19、“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0、15岁的年龄就能把诗作写得如此清新,可见他在作诗方面确实有天分。谭嗣同最初喜欢模仿李贺和温庭筠的诗,“不久又钻研李白和韩愈的诗,后则研究六朝诗。他常以曹植自居,时人称他‘自命学曹子建’”(李喜所《谭嗣同评传》)。

2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入都别友人》

22、他岂能不知,谭嗣同之死所昭示的“惟有激烈的革命才是正途”的道理?但谁又能理解,他力挺光绪只为争取南海圣人吹嘘的那宗经费?

23、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24、当日,他被押往武昌,与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杀。殁年33岁,和谭嗣同一样。

25、一位叫夏馥的人说:“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

26、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27、众说纷纭中,他凝眉沉思,怀着重重心事,返回国内。

28、先是荣禄定计,要在太后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时实行政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光绪知情后,秘密通知维新派设法营救。

29、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30、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五率领家人弟子与联军作战,给联军造成大量杀伤。后来,清军把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被迫现身,孤身前往八国联军军营,杀伤联军百人。

31、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32、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都有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3、“我自横刀向天笑”出自《狱中题壁》,作者是谭嗣同。

34、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35、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36、谁料老佛爷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了就杀,并不走什么三堂会审的流程。

37、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38、收到恩师惨死的消息后,蔡艮寅抱头大哭,作为曾经时务学堂的学子,作为视谭唐二人为毕生偶像的湖湘子弟,于刻骨哀伤之中,他提笔写道:

39、翟南明确地认为:其“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40、一众威武雄壮的刽子手,双手高高举起了“大将军刀”。

41、袁世凯慷慨激昂,一口承担:“杀荣禄像杀一条狗尔!”谭嗣同有意试探:“你要不干也行,向西太后那边告发了,也有荣华富贵。”他立马急眼:“你把我袁世凯看成什么人了”!

42、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43、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

44、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45、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46、王五出生在河北沧州,家境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的沧州,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学习高明的武术,王五多次请求拜师,但都被拒绝。后来长跪不起,最终打动了李凤岗,最终收王五为徒。

47、为明心志,他改名为“锷”(锷者,刀之刃也),立志“流血救民”。

48、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49、谭嗣同离开上海之后又前往天津,在天津时他看到了李鸿章所办的洋务事业,这一切也给他很大的震动,之后他来到了北京,跟梁启超等人密切地探讨思想上的巨变。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梁启超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中称:“我住的是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衡宇望尺咫’,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大吵一两场。”

50、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51、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版本的《狱中题壁》与《谭嗣同传》中出现的诗基本一致,仅出现了几个错别字。梁启超之所以能获得谭嗣同的遗作,根据《留庵日钞》的说法可知当初谭嗣同的确将这首诗写在了墙壁上,这首诗在许多刑部传抄本中皆有出现。根据这一线索继续推断,梁启超所获取的信息渠道,应该是自刑部署内打听来的。

52、剑是英雄胆,琴即英雄魄。谭嗣同十七岁那年夏天,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琴背面刻有行楷35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据说当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夫妇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此两琴与“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当变法失败,大刀王五劝其逃离时,他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五。

5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4、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55、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56、这个过程中,谭嗣同写了一部名为《仁学》的书,此书分五十篇,总计五万余字,此书的内容就是,谭嗣同在接受了王夫之思想以及西学概念之后,所做出的思想观念总结。他在此书中也描绘出了一个完美无暇的世界:“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经过他的这番描述,如果在地球上能够实现,那真是全人类的福气。

57、1915年12月25日,他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战争。

58、有史料称,康有为曾委托英国人李提摩太帮助收尸,但李提摩太当时不在北京。康广仁曝尸两天后,由广仁善堂的人员收尸、装殓,并葬于郊外。

59、在慈禧太后看来,这场变法是假,光绪帝想夺权是真,于是慈禧太后再次发动政变,再次垂帘听政,将光绪帝囚禁,戊戌变法失败。

6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1、例如傅剑平便认为,黄彰健的说法中存在许多漏洞,尚需推敲。林旭在刑场上吟咏的绝命诗,是不是谭嗣同在狱中所留的原作,尚且存疑。既然连这一点都无法确认,就无法考证《狱中题壁》的“原版”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的推断自然是不成立的。想要研究谭嗣同所留的《狱中题壁》,就必须跳出诗旧有解说的藩篱。

62、这首诗中的“梁父吟”,虽然只是乐府古调曲名,但我觉得他是把自己跟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谭在此诗中则说自己狂饮之后纵谈天下之事,足见其有着远大的雄心抱负。

63、1 认为“两昆仑”指逃走未去赴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自慷慨赴死,无所畏惧,也无所遗憾,因为留下了“两昆仑”(康梁)可以继续未竞之事业。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