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巴金的资料信息(101句)

2024-01-09 08:10:11 59 0

巴金的资料信息

1、二月十五日  中饭后午睡到三点半钟。写完短文,不到三千字。开始抄改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继续抄改短文,一点半前抄改完毕。即睡。

2、《文汇读书周报》第1747号第二版“特稿”(巴金的资料信息)。

3、 读了您的信深受感动,多次提到文学馆能早日实现,我在作协的书记处会上也一再提出,现在是领导上十分重视,除了胡耀邦同志、习仲勋同志、乔木同志外,冯文彬同志也很重视……

4、再从内容看。《巴信》与高士其信中的第一句均为“一九五六年来到了”,而后者写于“一月三日”。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来到了”必须写于“来到”以后,但依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巴信》应写于1956年到来之后的1日至4日,也就是出国前三四天里的某一天。

5、▶ 到城市上空的“非常花园”,给心灵做一场SPA

6、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寻找一些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的东西,充实自己的心灵,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7、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8、▶“90岁”上海音乐厅华丽回归,还记得一年半前许下的那个约定吗?

9、1960年8月2日,巴金在给妻子萧珊的信中说:“我想在会后去北戴河住两天,顺便看看任幹和周立波。吴强准备一个人去大连。”当时巴金在北京开会,想休息一下,现在看来,这极有可能是巴金与大连擦肩而过的一次,他选择了离北京更近的北戴河。

10、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要去面对的,比如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要去面对的就是化身为房奴,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文人要去面对的就是文化成为路边摊,而娱乐却成了正统的舞台。

11、二月十一日  (晚上)从联播新闻中又听到越南南方人民武装炸毁归仁美军宿舍的捷报,真了不起。

12、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13、昨天,在最高书店——朵云书店旗舰店,《巴金的世界》新书首发式在林风眠、关良等等名家书画围绕下举行,这些书画,都出自巴金先生的收藏。

14、巴金的作品是以一个真诚的朋友的身份与我们谈话的,你在他的作品中感觉不到他对我们的戒心,他把自己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表现在我们面前,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所倾注的感情也是人道主义的感情,他同情每一个无辜者的悲剧命运,在他的作品中,不存在交流的梗阻,他的情感像通行无阻的江河流水,没有转折和变化,正像朋友间的感情倾诉,你哭我也哭,你笑我也笑,情感是共鸣的,你读了他的作品像交一个朋友,他满足你求友的愿望,我们宝贵巴金,就是宝贵这一点朋友之间的情谊。

15、1965年巴金在越南访问。(刊于《巴金影集》)

16、二月十七日  八点一刻起。十点后《少年文艺》编辑同志来取稿。

17、  1936年,32岁的巴金以小说《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无暇顾及儿女情长。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个落款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18、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19、佘山景观(薛文雄摄,刊《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13期《松江天马山佘山胜景》)

20、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21、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展出巴金生前精心保存的沈尹默、茅盾、冰心、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等友人赠予的近20幅珍贵的书画作品。

22、1981年3月27日,中国作协主席茅盾逝世,4月20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巴金被选为主席团代理主席,在这次会议上,现代文学馆的筹建问题也列入议程。当年10月13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由巴金主持,“会议还听取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工作的汇报。由巴金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获得了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将要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具有国家档案馆的性质。它将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和若干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资料、研究中心。巴金已捐献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他表示还将继续为文学馆募集基金,促进文学馆早日建成。”(22)开会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巴金、张光年、贺敬之、朱子奇等人,他也对文学馆的筹建寄予希望,后来的新闻报道中说:“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同志1980年倡议的。1981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作家协会筹备。胡耀邦同志在一次接见巴金等同志时,对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表示热情关怀和支持,并作了重要指示,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由巴金、谢冰心、曹禺、严文井、唐弢、王瑶、冯牧、孔罗荪、张僖9人组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孔罗荪任主任委员。”(23)——这则报道中确认了: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在1981年得到中宣部的正式审批;在这次主席团会议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组成,它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展开,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23、八十多年前,巴金游松江、登佘山,看到怎样的风光,感受到怎样的气象,可资参考的仅有罗洪寥寥数语的回忆,更不用说影像资料了。不过,借鉴同时代的绘画、照片,读者或可“脑补”一番,比如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展出的1920年代佘山风光图(油画)、《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13期和14期上刊登的佘山照片等。

24、(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25、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此文不乏幽默,用词朴实,且颇有韵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星群,在其中遨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6、  巴金与沈从文是挚友,他们的交往从1932年开始,当时两人都已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名气,两人虽风格相异却相知甚深,他们之间存在着真诚、理解与宽容的氛围。在巴金最艰难的那段时期,沈从文、张兆和夫妇不怕被牵连,依然打探巴金的消息,并在其夫人萧珊最后的时间送去温暖——五页长信。巴金复出后,每到北京,必定要到沈从文家中看望他,沈从文去世后,一篇《怀念从文》便是两人生死不渝的友情的最好见证。

27、去北京前,巴金十分繁忙。1955年12月间写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8日至24日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来到北京以后,巴金主要忙于准备出国,比如看材料、写发言稿。还会见了不少友人,并于26日、27日和29日给萧珊写过三封信。那时,北京与上海往来的信件,一般隔一天即到,这从巴金29日给萧珊写的信中可知:“二十七日来信收到。”

28、1988年,巴金(右)和挚友曹禺畅聊。(图片来源:新华社)

29、二月八日  (晚上)听广播,美国飞机昨、今两天又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领空,轰炸洞海市和永灵地区,令人愤慨之至。我从广播中听到首都五十万群众游行示威高呼口号的录音报道,我的心也到了北京的街头。我的心还到了我所熟悉的洞海市和永灵区,我真想参加越南南方人民的斗争。我相信美帝国主义滚出越南南方的日子不远了,越来越近了。

30、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丹东之死》、《草原故事》等。扩展资料: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31、WENHUI BOOKREVIEWSINCE1985

32、  金庸:当年在《大公报》上读到巴金《随想录》,当时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33、我收集到一些资料,如《打听陆蠡的消息》(1945年)、《巴金致负责同志》(1958年)、《关于严文井的材料》(1967年)、《关于印度驻上海领事馆招待会的一些情况》(1969年)、《巴金同志谈起草经过及其他》(1978年)等,这些资料难得可贵,对于研究巴金工作、友人、待人都有帮助。尤其是陆蠡先生的资料,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包括他写的诗,包括他翻译的小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4、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35、音乐剧电影《家》,以音乐剧的形式,是中国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艺术样式,而且第一部电影选择了巴金的《家》,说明巴金《家》的经典艺术魅力是被接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家》问世之后,40年代、50年代、60年代都有,只有70年代没有对《家》的改编,90年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对《家》的艺术改编。这意味着《家》真正走向了经典,音乐剧的《家》改编一个是艺术形式的新演绎,它表现的形态有了一些变化。

36、  “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巴金

37、以上谈到的都是从巴金先生这一方面说的。而说到大连人视界中的巴金,在过去的90年中,则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看着这位作家。

38、“有幸参与见证过巴老的年代。”资深评论家毛时安谈到,在风云变幻、众声喧哗的世界,我们更期待有一种超越性力量的声音,让每个人静静思考。

39、“许多作家一辈子都收不到一封读者来信,但巴金故居却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许许多多读者的来信。”

40、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1、  也是冬寒瘆人的新年来临时节,1956年1月,巴金在给小朋友祝贺新年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你们会看见这一年里我们的国家将要变得更美丽、更可爱……努力地学习吧……”字里行间透露着作为父辈和长者的慈爱。

42、  巴金曾说,大哥是爱他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人,他曾以多篇文章描述两位哥哥的形象:大哥从小聪慧,有着抱负、理想,又受着“五四”新文化深深影响,他最早将五四新文化思想带进家庭,他勇气十足地承担起一个没落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担,将最爱的两个弟弟送出去读书,在家庭最为困难的时刻,支持四弟巴金去法国,但面临家庭破产,最终自杀。三哥富有才华、颇具亲和力、敬业而乐群的有为青年,在大哥去世后,主动地承担起了赡养十一口之家的重担,但最后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

43、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同志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44、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45、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46、巴金的设想能成功落地,跟在北京的老友罗荪积极奔走、大力推进分不开。那段时间,在他们通信中“文学馆”是主题词:

47、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48、昨天,图文传《巴金的世界》在上海之巅首发,吸引了众多热爱巴老的学者、读者、出版人参加。“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引发了共鸣。

49、  两位哥哥的先后去世,成为巴金心上沉重的创伤。直到20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往事时,仍满怀悲情地对大哥之子李致说:“我感到痛苦的是,我两个哥哥对我都很好。他们两人都是因为没有钱死掉的”,“所以我也不愿过什么好生活”。巴金谈这些话时,两度失声痛哭。

50、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也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呢?

51、《巴信》和《怒火》两文,未曾辑入任何集子;《怒火》篇名虽出现在《巴金日记》,但晚于《巴金全集》出版,也许这是《巴金全集》失收的原因。不过,编辑《巴金全集》时,巴金已找到1960年代的“上海日记”,《怒火》未被收入《全集》,或有其他原因?笔者以为,最可能的是,巴金晚年自己忘了在《少年文艺》上发表过作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笔者困惑的是,《巴金日记》已出版十余年,却未曾有人注意到1965年2月16日记着:“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

52、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文艺界人士,与巴金(右一)握手。

53、遗憾的是,这次松江之旅,巴金当年没有留下文字。根据罗洪的回忆并结合相关史料,可大致勾勒出巴金游览松江的行程:

54、(9)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55、五百年前,这里原有一个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有二公顷的小岛。岛上的榕林栖息着数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鹤和灰鹤最多。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蔚为壮观。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鸟的天堂》,1982年他亲笔题了“鸟的天堂”四字,更为这风景区增色不少。树长起来后便有气息,气根向下长入土后成树枝,枝大成树又有气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断循环,加上小泥堆不断因河水冲积成为小岛,树越来越大,成为有十五亩阔的榕岛了。如果您划艇靠近榕墩,环境一周,就会见到榕林里面树枝交错、鸟巢一个个散布其中、鸟群飞上飞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间毕竟有天堂”之感。

56、回到巴金的本质固然重要,但是回到巴金的现象,坚持巴金的现象,以便从中对美学的创造性刻画搜集丰富的形象和材料就显得更重要。启蒙群众与改造社会,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言与行之间的矛盾纠葛,直观地、感性地、纠结地、执拗地展示在巴金日记中,也迫使巴金长篇小说《群》写作没有完成。巴金的生命经历是一尊研究多灾多难,曲折延伸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活化石,同时也是一部浸透文化回顾现代启示录,既然是活化石,要品味,要考古,要让巴金文本说话,要让巴金的经历和事实说话,这才是回到事物本身的路径。

57、《巴信》写于1月5日前是可以肯定的。当时,《少年文艺》每期出版时间是当月25日。如果《巴信》最晚写于1月4日,当天寄出,编辑部6日即可收到,不会影响25日正常出刊。该期的彩色插页是一幅摄于1月15日的照片,有毛泽东主席的形象,能刊发在25日出版的杂志上,自然是全力以赴赶出来的。

58、  巴金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沈从文、曹禺、冰心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59、(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60、巴金的好朋友胡风死后,他写下了《怀念胡风》一文。文中巴金对自己为了所谓的“过关”而写下了批判胡风的文章,表达出无以复加的痛悔之意。

61、7月9日,巴金与作家魏巍由中国作协委派来到河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又一次在贤良桥头留下我的脚迹。”这次在越南长达三个多月,受到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接见,到过河内、清化、义安、广平和永灵,还到过奠边府、海防等地。巴金9月18日在河内写的散文《美国飞贼们的下场——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于1965年《人民文学》10月号),详细描述了在越南所亲见的战争场面。巴金是10月19日回到北京的,萧珊已等在那里,两人小住几天后回到上海。这是萧珊最后一次到北京。

62、巴金小说以自己非常独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应、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比如说关于平民书写,关于思想启蒙的主题,关于抒情小说,关于资料叙述,我觉得他把五四时期的很多东西在抗战时期做了一个延展,而这种延展最终使得小说充满一种具有强烈的“我”的声音的抒情性特征。也因为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我们看到这个抒情不单单是叙事手段,不单单是风格,已经具有近似于意识形态的意义。

63、当他重读自己当年批判胡风的文章时,“我好像挨了当头一棒!印在白纸上的黑字是永远揩不掉的。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审判官。究竟对什么错误我们应该负责,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原谅我们。五十年代我常说做一个中国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30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的人。在《随想录》中,他希望能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阻止“文革”的再来。

64、“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沈从文在信中这样说。卞之琳1990年8月13日致巴金信,是为八十寿辰讨论会给巴金的答谢信,答谢巴金的“隆情厚谊”和“给我不敢当的光彩”。类似的细节在手札中比比皆是。

65、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

66、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变局、挑战,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让人目不暇接。

67、这篇散文结构严谨,饱含深情,读来犹如作者就在眼前,为你满含热泪地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令人感动不已。

68、▶ 浦东开出一朵艺术“金兰”!东艺让市民赏艺路线“东移”的这15年

69、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枫林街30号

70、在越南访问时,巴金“在紧靠十七度线的永灵住了三天”,“一位上尉同志陪我在贤良江边走了两个半天”。他在贤良江边看到的是:“平静的江水明明给人分割成了两半,美丽的土地给切断了,和睦的家庭给拆散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贤良桥分割了越南民族,分割了越南人民的心,巴金切身体会到越南人民对国土分裂的悲痛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在越南很快写成《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刊1963年第9期《人民文学》),把自己的万分感慨和对越南人民的爱写进文字中。

71、  如果说巴金在一生中只有过一次“动情”的经历,那么惟一的对象就是曾经陪伴他走过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萧珊。

72、巴金先生一辈子写过数千封信,这一封比较特别,它是打印在红色抬头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信纸上面的短简:

73、我国有很多经典名著,但还没有根据经典改编音乐剧的先例。音乐剧《家》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民族音乐剧原创,也创下了国内戏剧舞台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将巴金先生的名著改编成音乐剧的先例。在这部剧里,我们努力追求剧目题材的民族化、改编创作的民族化、表现手段的民族化。

74、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将爱情纳入到革命背景下的创作倾向,普遍存在于左翼内外。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巴金又显示出不同于左翼作家的理解。在共性与差异之中,巴金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恋爱题材小说展示出他对革命、爱情独特的思考,以及其继承的五四启蒙传统。通过描写青年人的激情在革命和恋爱中的演绎,巴金完成了对两者的同构,进而实现了从《灭亡》到《电》“用爱征服死”的光明主题。

75、还不该来大连吗?更何况,还有一位大连的读者,现在天天在巴金先生的“家”里上班,他请敬爱的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来他的家乡“走一走”,不是一件很高兴很欣慰的事情吗?

76、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77、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的暖热的心。”

78、根据新发现1937年《申报》等沪上报章所载新闻,上海仿古书店曾因大量翻印巴金、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而被开明书店、北新书局联合起诉。这个案子提醒我们仿古书店出了一系列盗版书,但是一些作家以及其他文献,都没有把仿古书局的版本盗版性质注明出来,只有少数的注明是翻版书。它有利也有弊,他们出的茅盾的《子夜》印刷也是很精良的,但是翻版书和正版书,毕竟还是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在编一些书目的时候还是要注明或者做考证。

79、《憩园》父子故事中,杀父弑父因素很明显。与电影共同点是矛盾对立,纠缠当事人之一死亡也留下人们带来和平与幸福。在《吾儿不肖》这部电影里面,奥利佛之死最终实现威廉和丽薇亚的结合,在《憩园》里,小虎的死把赵家的阴影从憩园除去,而给姚国栋和万昭华带来圆满,引出问题的解决,如此设计从小说故事构造角度来看,或许无法推辞取巧就易之讥。作家对这样的特色有没有自觉?我认为这也是巴金原著当中另外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之,我认为《憩园》这部还有“精读”的余地和“解读”的空间。

80、《巴金的世界》的出版,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了读者和巴老的距离。

81、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82、巴金发表于《少年文艺》的两篇佚文,是一封信《巴金叔叔来信》和一篇散文《贤良江边的怒火》。

83、对于巴金游览松江的这段往事,罗洪曾在《新民晚报》撰文,讲述了当时的一些细节:

84、贤良江,又叫边海河,位于北纬十七度,属越南广治省。河上有贤良桥,1952年由法国殖民者建造。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以后,成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也叫“十七度线”。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完全摧毁。

85、巴金与大连还有一个缘分,也是大连的传统优势,就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专业以及历史、现实原因让大连出日语人才。巴金曾对随同他访问日本的陈喜儒说过:“大连这个地方懂日文的人多。60年代访日时,给我们当翻译的刘德有、安淑渠都是大连人……”而陈喜儒先生虽然是吉林人,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

86、“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周立民写道。

87、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88、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89、其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90、作品里,巴金先生用了很多“痛”字,比如第一句就写到:“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历害了。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表达了作者那种伤心欲绝的情感,用孩子般的口吻,与最亲近的母亲诉说,也是对民族,对祖国的诉说,诉说着他内心的悲痛和愤慨。

91、第三次见到巴金,是1934年,那时我们已经结婚,住在松江。巴金有个习惯,写完一部长篇,就要到外地走走,调整一下身心。现在已记不清他写完了哪一本书,我们写信邀请他到松江来,陪他看看松江的佘山,晚上在“新松江社”歇宿,他欣然同意了。那时候,从松江到佘山没有汽车路,要坐小船,但坐小船可以观赏两岸风景,松江有九峰三泖,一路眺望,九峰起伏,使人胸襟开阔。

92、资讯|巴金视界中的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大连站18日向公众开放

93、  20世纪30年代,巴金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尽管他也承认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小说,但他仍然“勉强把恋爱作为小说的主题”,因为他想用恋爱来表现人的性格。随后,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秋》,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激动着许多青年的心。

9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试试静静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能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呢?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让人不经意地联想到另一位大师凡·高的作品—《星夜》,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同一种美丽的境界,如果要给这两幅画打个分的话,我想《繁星》一定更胜一筹,因为它没有色彩及线条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象是美丽的,无边无垠的,能带每一个读者都不一样的“繁星”,这也是《繁星》的魅力之一吧,可见巴老又是如此高明,不仅把繁星之美带给我们,更创造出《星夜》望尘莫及的艺术效果。

95、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96、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的书信,到1996年12月6日黄源致巴金的明信片,展览所涉手札时间跨度达60年。

97、巴金的域外小说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是我们在对巴金早期小说进行研究时应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巴金域外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兼具细腻柔和与紧张激烈的质素,往往在看似舒缓平和的小说叙述节奏中将情感高潮进行凸显,并在情感书写的背后对人类面临的永恒困境及问题进行揭示,这既是巴金域外小说在跨越种族文化进行创作方面的独特展现,也是五四精神渗入其小说创作的一抹异彩。

98、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信仰时的分裂性所带来的困惑和无法逾越的矛盾,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自身中的悖论:他们虽然号召取消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但它最初是作为解决国家、民族危机寻求现代化的一种方案在中国传播的,因此,在批判民族主义的同时,又难以真正地超越民族主义。同时,也能够看到巴金等人也在直面这些矛盾,在主义与现实、信仰与行动之间采取灵活的处理态度。这是面对具体环境、时机和问题的时候,一个理智的人所能够采取的切实的策略,它未必就意味着信仰的改变和背叛。在恒常的原则下也有所变化,这个看法或态度也是我们讨论巴金国家观的背景和前提。

99、(32)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100、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