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家思想论文(46句)

2023-12-27 08:09:33 59 0

道家思想论文

1、同时,道家学派也主张人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对人类本身,都要尊重,在敬爱别人、尊重他者当中实现自我。《庄子》(骈拇)中,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凫是野鸭子,腿很短,这是自然天性,不要嫌它短,给它接长。然后,他又说:“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仙鹤腿很长,也不要给它砍掉一截。这些都说明了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关注,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之中成就自我。

2、天命观是“天人合一”的延伸。天的运行有天道,由于人与天是一整体,因此人也应当顺应天道。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天所命予人的就是人的本性,因此人只要遵循本性,就是遵循了天道。 在遵循本性的具体方式上,儒家和道家有倾向上的区别。儒家注重以人文的方式遵循道,主要体现为对修身的要求,如“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道家重在讲自然,认为饥饿时思饮食,体寒时思穿衣,恢复天性,率性而为,是遵循道。这两种价值传统在中国电影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费穆的《小城之春》(1948)遵循的是儒家的天命观。周玉纹与戴礼言的婚姻虽然名存实亡,她对章志忱也产生了真实的爱意,但她还是选择遵照儒家所说的天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克制内心的欲望和冲动,守护人道伦理。张艺谋的《红高粱》(1988)则倾向道家的天命观,表现了天性的解放。民族危难和生存危机激发出天性的召唤。相比于繁文缛节和封建传统,“天”的启示是更加直接的。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在屠刀炮火下流血,谱写出一曲自然生命的赞歌。 这两种选择提醒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审视传统旧道德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延续“天人合一”的传统,让道德符合自然规律是理所应当的,但道德原则也应当适应具体时代生活的需要,“把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道德原则绝对化、永恒化,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抬高为天经地义,这是根本错误的。”依天命是一种策略而非僵化的教条,每一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把握好时代的命题和自身天性,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和方向。

3、白,是相对于黑;大,是相对于小;静,是相对于动;你,是相对于我。我在你左边,是相对于你在我右边。在庄子看来,用这样的视角看,太狭窄了。

4、韦伯关注中国、全球贸易和经济思想史。她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亚洲政治经济学项目中国问题研究负责人。

5、  1981-1991年,王明先后发表了《论庄周》《论葛洪》《论陶弘景》《论〈太平经〉》《论无能子的哲学思想》《论先秦天人关系》《先秦两汉唯物主义表现形态的演变》《周初齐鲁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再论齐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道教和道教文化》等28篇论文。1981年出版了《无能子校注》,1984年出版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985年《抱朴子内篇校释》再版,《太平经合校》第3次印刷,1987年《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再版,1988年《抱朴子内篇校释》第3次印刷。1989年,与人合作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魏晋隋唐之部出版。1992年,《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出版。

6、通过性别鼓励环境可持续性:使用语言性别标记的微观基础方法

7、一部道家的现代美学影响史,同时也是一部道家思想与当红的西方美学思想的链接、比较、汇通史。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和传译中介。

8、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杨朱,或者说庄周,不是道德上自私自利的杨朱或者庄周。因为严复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它指向的是对个人种.种自由权利的肯定。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严复从来对群体予以高度的重视。他所推崇的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显然包含了对群体的关怀。(19)这个证据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这样一种猜测:严复称赞杨朱或庄周的个人主义,看重的他的为我主义,俗称自私自利。

9、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重要基础和主干,在中国古典时期的文艺批评中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与儒家既对立又互补的重要思想遗产。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碰撞、融通的20世纪,努力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邃海洋中发掘出具有再生性资源并成功有效地植入现代文艺美学的建构中,创造出既有现代思维形态,又具有民族根性的美学理论,就成为许多20世纪中国美学学者共同致力的方向。

10、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道家思想论文)。

11、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道家哲学引论》《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主编有《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王明集》,合著《雨花斋——一种新型的民间公益养老实践》(王立胜、陈霞等),合编有《宗教学原理》(新版)等,参加过《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古今中外宗教概观》《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写作,以及《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人类的宗教》《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提要》等著作的英译汉、汉译英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一百多篇。

12、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始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不要放弃思考,在痛并快乐的思想中成长。”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所有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13、参考文献:Giudice,M.D.,Khan,Z..,DeSilva,M.,Scuotto,V.,Caputo,F.,&Carayannis,E.(2017).Themicrolevelactionsundertakenbyowner-managersinimprovingthesustainabilitypracticesofculturalandcreative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AUnitedKingdom–Italycomparison.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38(8),1396–14 译者:温利群

14、ISBN978-7-5013-7033-7

15、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观。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的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16、研究结果:企业主管理者能通过个体层次的行为提高组织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在与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英国和意大利的案例显示,企业管理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处理可持续性的方法有所不同:一是企业主管理者对与可持续性计划有关的公司战略决策的影响;二是企业主管理者关于可持续性的战略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7、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儒家思想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侧重点在文化、社交、与人为善方面。

18、恋爱中的男女、吵架时的夫妻、内斗中的同事……很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很可笑。站在局外,我们通常会觉得,妈的都是一帮神经病啊,这点破事儿至于嘛?但如果你身处局内,面临这种状况时,能跳出局外看待自己吗?

19、从消极的层面讲,自由就是以他人的自由为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只是退守。事实上,严复所理解的自由之基本含义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值得考量的是,晚年的严复试图在《庄子》文本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在诠释《庄子》中《应帝王》一章时,严复说:“自夫物竞之烈,各求自存以厚生。以鸟鼠之微,尚知高飞深穴,以避矰弋熏凿之患。人类之智,过鸟鼠也远矣!岂可束缚驰骤于经式仪度之中,令其不得自由、自化?”(20)当然,显然,严复此处所诠解的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一种生物本能。接受了进化论的严复进而将作为本能的主体性上升到了政治主体性的高度。

20、严复之所以看重庄周之“心止于符”这句话,且屡次提及它,(5)一方面显然佐证了严复自述的对庄子的酷嗜;另一方面着重借用的是“符”字所具有的两件东西相符合的意蕴。但是,从别的角度看,庄子的这句话又是复杂的。此话是在庄子所虚拟的颜回和孔子讨论“心斋”的背景下出现的:

21、如果说康有为主要以儒家为主阐发政治思想,那么,严复则可谓是“道家自由主义”的开端。他的创造性解读体现在他试图将杨朱和庄周等同起来,对庄子的政治哲学做出自由主义的解读。此处先说第一点:杨朱即为庄周论。

22、研究目的:实验表明,通过建立员工参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行为的微观机制,关怀型组织伦理气氛(EoC)可以促进员工参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相关行为。

23、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反战论;第不得已而战;第以奇用兵;第柔弱胜刚强。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24、严复以百年前的南美洲为例来说明这点。他说:“至政府号慈仁,而国民则不自由之证,请举百年前之南美洲。当时西班牙新通其地未久,殖民之国,为耶稣会天主教士所管辖,此在孟德斯鸠《法意》尝论及之。其地名巴拉奎,其政府为政,无一不本于慈祥惠爱,真所谓民之父母矣。然其于民也,作君作师,取其身心而并束之,云为动作,无所往而许自由,即至日用常行,皆为立至纤至悉之法度。吾闻其国,虽男女饮食之事,他国所必任其民自主者,而教会政府,既自任以先觉先知之责,惟恐其民不慎容止,而陷于邪,乃为悉立章程,而有摇铃撞钟之号令,琐细幽隐,一切整齐。夫政府之于民也,如保赤子如此,此以中国法家之言律之,可谓不溺天职者矣。顾使今有行其法于英、法、德、奥间者,其必为民之所深恶痛绝无疑也。且就令其政为民所容纳,将其效果,徒使人民不得自奋天能,终为弱国。总之,若谓自由之义,乃与暴虐不仁反对,则巴拉奎政府,宜称自由。脱其不然,则与前俄之蒙兀政府二者合而证之,知民之自由与否,与政府之仁暴,乃绝然两事者矣。”(26)

25、庄子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比杨朱和老子都超脱。如果说杨朱和老子还在试图跟其它各家的思想作比较的话,那么庄子显然已经爬到更高的地方了。这就好比杨朱和老子还在操场上跟其它的同学一起玩泥巴时,庄子已经坐在教学楼天台上了,他冷冷地看着操场上的人,内心充满了怜悯。

26、(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27、尽管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作品,但有关盘古的岩画、方鼎形象却相当古老。例如云南沧源岩画显示:一人头上发出太阳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三五历纪》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正相契合。马卉欣著《盘古学启论》指出:这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见盘古神话由来已久,寄托于其中的“平安”意识当然也应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那里了。

28、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29、马尔西利是一位激进派哲学家和作家,其研究及政治活动皆致力于描绘和倡导超越民族国家的未来。他是跨国非政府政治组织“欧洲替代性”(EuropeanAlternatives)和文化机构Rizoma基金会的创始人,也是泛欧政治运动“欧洲民主运动2025”(DiEM25)发起人之一。洛伦佐还是独立杂志《赤拳评论》(NakedPunchReview)的创始编辑。其著作包括《第三空间》(IlTerzoSpazio)、《无根公民》(CitizensofNowhere )、《祖国即世界》(Latuapatriaèilmondointero)以及《行星政治》(PlanetaryPolitics)。

30、严复所理解的现代政治具有多方面的意蕴,如地方自治、言论自由、个人政治主体性的发挥,对平等、民主的强调,等等。这里我们结合严复对庄子的解释而展开。他提出了自由就是在宥。

31、    赵顺招,乐清人,高级经济师,偶尔在《温州日报》《乐清日报》《东瓯》等报刊发表文史类文章。

32、显然,此话预设了心之所符是外物,甚至是道。也就是说,和实证主义对物质等本体的拒斥不同,庄子对物质的存在至少持朴素的立场,甚至他还对道的追求津津乐道。除了对客观世界及其可知性的肯定之外,从古至今对“心止于符”的诠释也是歧义纷呈。陈鼓应把它诠释为“心的作用止于感应现象”。(6)这里的“现象”一词更多的是修辞的用法,因为陈鼓应在诠释“听止于耳”时把它翻译成“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7)很明显,陈鼓应是为了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而作出了修辞意义上的考虑。严格地说,陈鼓应也故意留了“止于”二字没有翻译。它可以理解成只让心发挥感应、符合外物的作用,或者心的作用只是感应、符合外物。后面一种诠释显然有将心的功能狭隘化、单一化的嫌疑,所以前一种诠释为上。如此一来,从反面看也就是承认了心除了符合外物的功能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早在成玄英的《庄子疏》中,在解释为什么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时,成玄英就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肯定。他说:“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欲,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也乎!”(8)但庄子最终又抛弃了以心把握道的进路,固然由于心的功能的多样化,其主体性过于突出;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因为心在把握道的时候主要发挥的是“符”的功能,这和道的特性很难相配。这体现在俞樾的解释中:“言心之用止于符而已。”(9)这“而已”二字颇值得玩味。此时,“止”相当于“只”。(10)

33、还是在《应帝王》的诠释中,严复认为真正的帝王是主张“在宥”,听民自治的。他说:“郭注云,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此解与挽近欧西言治者所主张合。凡国无论其为君主,为民主,其主治行政者,即帝王也。为帝王者,其主治行政,凡可以听民自为自由者,应一切听其自为自由,而后国民得各尽其天职,各自奋于义务,而民生始有进化之可期。”(21)

34、布里尼策于202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其论文和第一本著作《培养进化:非自由匈牙利文化认知科学的历史与人类学》(CulturingEvolution:AHistoryandAnthropologyofaCognitiveScienceofCultureinIlliberalHungary),尝试探索生命和心理科学家如何实现操作文化概念,从而得以在实验室实验中测量和具体化这一众所周知的模糊认知对象,并将其纳入进化理论。

35、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

36、中和中庸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之一。古人所说的“中”,就是两端之间,是不走极端。中国文化中“尚中”的传统在尧舜时代就已产生,其后孔子将“尚中”发展完善成“中庸”的思想。“庸”就是常的意思,“中庸”就是执中可常行之道。在儒家看来,中庸是人的重要品格和行为准则。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认为“过”与“不及”都不算好,只有为人处世不偏不倚、行中道的人才值得交往。和而不同,多元共荣,才能让事物充满生机,不断变化发展下去。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多元文化共同繁荣,推动中国文化不断向前。经过近现代的一系列变革之后,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化如今也经历着古今中西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呈现在电影中时,往往是被内化到家庭中去讨论的。例如《洗澡》(1999)中经营没落澡堂的老刘和从新兴城市归来的儿子之间的隔阂,《我们俩》(2005)中同住一个四合院的“祖孙”二人生活习性的相斥,《相爱相亲》(2017)中乡下姥姥、中年母亲与叛逆孙女对婚姻家庭的不同理解,最终都是在保留差异性的同时,找到了某种平衡。

37、还是在《应帝王》的诠释中,严复认为真正的帝王是主张“在宥”,听民自治的。他说:“郭注云,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此解与挽近欧西言治者所主张合。凡国无论其为君主,为民主,其主治行政者,即帝王也。为帝王者,其主治行政,凡可以听民自为自由者,应一切听其自为自由,而后国民得各尽其天职,各自奋于义务,而民生始有进化之可期。”(21)

38、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39、如果以道家思想影响、参与中国美学现代进程这一视角来看,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有两个时段(或区块)特别富有建设意义:一是20世纪前半期,一些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们不自觉地以道家的思想、语言来翻译、理解他们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概念,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富有艺术精神的道家思想实现了和西方现代美学观念“不期然而然的汇归”;二是60—80年代的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出版于1966年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它所引发的话题,既是此前美学传统的延续,又对其后整个大中华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前一时期现代美学接受道家影响还处在潜在的、不自觉的状态的话,那么徐复观等开创的“中国艺术精神”则是明确的、有意识的理论建构。这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复杂、贯通性的话题,不仅可由此反观折射儒道的二分与融合、古今的断裂与对接、中西的碰撞与汇通,还纠结体现出哲学与美学、艺术与道德的分合际遇。此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彰显了道家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40、儒释道三家在身心关系上,都认为身心是合一的整体存在。儒家认为心智与身体感官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一方面,心能够主宰身,具有理性反思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发挥心的作用能够帮助身心实现修养,心是觉知天性领悟天命的关键。另一方面,心性的觉悟也需要身的修习去实践。在儒家看来,身与心的共同历练都是为了实践道德,实现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存身保身,“身存”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圣人通过“后其身”“外其身”的方式而达到“身先”“身存”的结果。道教中不乏对长生不老之术的关注,倡导重生爱身的养生思想。同时,实现身的永恒需要精神的超越。要达到成仙的目的,身心需要共同配合。佛家认为身无定性,肉身存在如同万有一般都是虚妄而短暂的,若是执著于身就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与身相对应的,心也不是恒定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后四蕴皆关乎于心。因此不仅要放弃对我身的执著,也要放弃对我思的执著。总体而言,三家都认为身心的关系是合一的,同时强调心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心可以主宰身,道家也强调精神的超越,佛教强调觉悟,某种程度上也是心智的超越。这种思想传统对武侠小说中人物的成长模式有重要影响。

41、所以,考察道家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及其参与中国美学现代建设的路径就成为一个极富学术价值的论题。事实上,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及它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曾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术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打通古典与现代,探讨道家文艺美学的现代生发、现代影响、现代参与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才出现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42、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

43、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盘古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平安的意愿。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盘古要改变环境。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盘古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盘古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平安生存。因此,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44、“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社会已经失去了纯朴美好的自然品性,造成了种种丑恶和祸害,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一步步远离了自然之道。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恢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们保持质朴的天性,这也是返璞归真。

45、显然,此话预设了心之所符是外物,甚至是道。也就是说,和实证主义对物质等本体的拒斥不同,庄子对物质的存在至少持朴素的立场,甚至他还对道的追求津津乐道。除了对客观世界及其可知性的肯定之外,从古至今对“心止于符”的诠释也是歧义纷呈。陈鼓应把它诠释为“心的作用止于感应现象”。(6)这里的“现象”一词更多的是修辞的用法,因为陈鼓应在诠释“听止于耳”时把它翻译成“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7)很明显,陈鼓应是为了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而作出了修辞意义上的考虑。严格地说,陈鼓应也故意留了“止于”二字没有翻译。它可以理解成只让心发挥感应、符合外物的作用,或者心的作用只是感应、符合外物。后面一种诠释显然有将心的功能狭隘化、单一化的嫌疑,所以前一种诠释为上。如此一来,从反面看也就是承认了心除了符合外物的功能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早在成玄英的《庄子疏》中,在解释为什么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时,成玄英就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肯定。他说:“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欲,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也乎!”(8)但庄子最终又抛弃了以心把握道的进路,固然由于心的功能的多样化,其主体性过于突出;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因为心在把握道的时候主要发挥的是“符”的功能,这和道的特性很难相配。这体现在俞樾的解释中:“言心之用止于符而已。”(9)这“而已”二字颇值得玩味。此时,“止”相当于“只”。(10)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