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48句)

2023-12-26 09:19:40 59 0

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1、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2、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绿窗集》《相思一片》《王府井小集》等,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活的鲁迅》《燕城杂记》《书廊小品》《余时书话》《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多种。(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3、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其长达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大约有六七十年是他的写作生涯,著译总数计一千万言左右,其中早年的《家》、中年的《寒夜》、晚年的《随想录》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作品。巴金拥有大量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粉”无数。他阅历丰富,所处是一个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年代,职业生涯中与同时代及后学中许多著名作家、文人、学者往还,有的关系密切,因为分处各地,通信是他们交流联系的基本手段。于是这些信札不可避免地烙下了时代印记,蕴藏丰富的人、事、史信息,不仅有文献价值,还是作家本人著作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时间久远,一些信札散佚了,一些则在“文革”中被销毁了。以笔者所知,如今存世的巴金信札基本上都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1991年由巴金本人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书信集》共收信652封,受信人是87位,而在此前的1987年,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巴金致杨苡的书信集——《雪泥集》,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巴金书简》(初编),除去重复部分,受信人无多变化,而书信总数也不过七八百封而已。这当然不是巴金交往的全部,更不是他所作书信的总和,而仅仅是一代大作家所作书信在历经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与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动乱之后的劫余所存。令人痛惜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也可见在那个年代名人信札包括巴金信札得以保存是多么不易!

4、王蒙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交谈

5、此前参观者常常遗憾故居少了一座巴老的塑像,如今这个身影就矗立在院子里,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李象群谈创作体会时说:“在一个身高只有61米的普通老人,一个如此简单又纯朴的老人,一个和你我一样的生命体背后,我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巴金和鲁迅一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象征,形体塑造上尽量简洁,没有特别的细节,但又如此可亲近。”

6、《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著)

7、果然,武兆堤在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在旅馆里,毛烽把武兆堤带来的小说《团圆》看了一遍。看后,他被故事情节打动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8、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9、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10、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1、恰如铁凝所说的,上海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有巴金故居,我还瞻仰了鲁迅墓、左联纪念馆,也欣喜地得知这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城市,这个留下了诸多文学巨匠身影的城市,将会有一座文学的博物馆。我想,人们有很多理由热爱这座城市,但对很多人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是鲁迅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是文学艺术的城市。”

12、简介:《家庭的戏剧》是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作品从1848年法国革命的失败及其对作者信仰和信念上的沉重打击开始,追忆了在阴郁沉闷的时代氛围中发生在他自己家庭的“戏剧”。屠格涅夫称:“这是用血和泪写成的。”

13、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巴金也是公认的杰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著有《激流》三部曲、《寒夜》及《随想录》等作品。为了纪念他和朋友们同时走过的岁月,“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集中展出了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可谓是上海现代文学圈的一次感性亮相。

14、1961年7月13日巴金第二次复信余思牧,这一次他特别强调“请转告南国出版社,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开明书店的纸型重版我的任何一本旧作。”

15、30多年来,《英雄儿女》不断地在全国放映,电影插曲传唱不绝。或许是这部影片太动人了,或许是人们太想知道艺术的“原型”生活得如何,所以进入90年代后,在报刊上频频刊出寻找现实中的“王芳”和“王成”的文章,如《西安晚报》上曾连续报道过《英雄儿女》女主角“王芳”的生活原型就是西安市回民中学的退休教师李幼鸾。有关“王成”的报道那就更多了。1993年8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王成”的原型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要塞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1994年2月26日《解放军报》报道说,“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1991年6月《人民政协报》报道说,“王成”这个主人公的背景人物叫王英,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等等。

16、1964年10月12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17、一年一度的“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来了解文坛巨子—巴金。

18、作者彭新琪1954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因其师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得以认识巴金,并和巴金一家成为朋友,因而对巴金其人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了解。文章上辑,主要通过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关心藏书楼建造,赠书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关心公益,有着家国情怀的巴金;又通过描写巴金与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与花匠花师傅、作家靳以等人的交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心热情,重情重义的巴金;通过作者与巴金约稿,巴金为其看校样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守承诺,提携后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巴金。文章下辑,主要写了巴金与萧珊纯粹美好的爱情,以及在困难厄境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真情;又通过对巴金的哥哥、弟弟、妹妹等一众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众人浮沉的命运,以及巴金对家人的关照和深深的感情。

19、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20、适逢巴金诞辰115周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汇编的10卷本《巴金译文集》以飨读者。此次底文为巴金故居授权的权威版本,由巴金故居权威专家审定并做出出版说明。

21、第二天,李小林见到戴秀斌时说:“父亲看了你们转来的信很高兴,听说你们来,更加高兴。”戴秀斌等到医院探望了正在住院的巴老。巴老知道他们的来意后,用颤抖不已的手写下了为英雄的题词。由此可见,“王成”的原型也决不是烈士赵先友。

22、从展览所在的徐汇艺术馆出来,不远处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前院,一座巴金先生的铜像同期揭幕——高23米,面向主楼,含笑背手,踱步沉思,如同老人家生前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着如何“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23、1983年,巴金在鲁迅故乡绍兴,摄于百草园。

24、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25、巴金只选他自己喜欢的、打动了他内心的作品翻译,他把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希望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因此巴金的翻译风格流畅自然,富于感情。

26、来蓉20多年,对于巴金先生,却少有关注,只是停留在成名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雾·雨·电”,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意外发现,聚知斋却有这么多关于先生的藏书,仔细看了看,居然是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连书信,恋爱史,以及成名作,选集等,几乎都囊括了。

27、■ 1952年,巴金(左)和黄谷柳在朝鲜开城战地*

28、孙:关于《寒夜》。19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1981年还是19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29、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到农村去住过很长一段时期,很久没有到他家里去访问。1961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偶然在淮海路的国泰戏院门口遇见他。他从很远的地方发现了我,赶过来对我讲了几句话,我记得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今后一切都会和过去一样的。”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感谢了他的好意。看得出,他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是有些迷惘的,不过他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他所说的“和过去一样”,自然是指过去那样地生活和工作,他不喜欢人们陷于绝望,不,他受不了这个,这就是他要说那句话的原因。他绝不会猜到,在几年以后,这句话会被某些人解释为“复辟”、“复旧”的同义语。我只有为他的善良、天真、激情而感动、惭愧。

30、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31、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32、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扩展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33、纪申,原名李济生,1917年出生,成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著有《思绪滴点》《论巴金及其他》等,翻译外国作品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巴库油田》等。

34、巴金如何写就《团圆》,小说又如何改编成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今天,经由这篇特稿,我们一同回溯——

35、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36、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巴金写道:“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看到这里,铁凝感叹:作为巨人的巴金先生,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他是一个劳作的人,他以一个劳动者的信念看待自己、对待世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正是因此,巴老的生命才如此辽阔,他的人格、他的信念持久地温暖着我们,感召着后来的人们。

37、有一次,送我们新印的姜德明先生的《与巴金闲谈》给他,我随口说:把您写巴老的文字也集中在一起,给你也印一本吧。他满口答应:好!我做事向来懒懒散散,近年事功心渐淡,没有出版社催逼也不会行动。黄先生当然不会催我,就这样,时光在淮海路、巨鹿路、陕南邨中默默地流逝了。2011年底,我搬到武康路来办公,信步就走到黄先生家门口的日子也少了。想不到,第二年秋天,黄先生就去世了。我不禁自责,觉得这件事情本该早一点做好。还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懒惰也好,习惯也罢,我总觉得世界笨重且安稳,其实它在恒常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它把我们甩在孤独的街头,这个时候,再左盼右顾,我才发现好多熟悉的风景都不见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38、2014年12月14日,《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39、新书|我那颗火热的心仍然在朋友们中间燃烧——巴金:《出访日记》

40、“回望巴金”系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记忆中储备亲切的细节,多姿多彩的故事,多情多思的文字,给读者多味的阅读享受。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生活中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巴金。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41、■ 刊载巴金作品《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的《前线报》 *

42、关于《随想录》的随想..........095萧珊的书................100草根宗庙................104海内存知己...............114“干扰”................118《〈锦帆集〉后记》附记.........122《晚春的旅行》序............127《西行书简》..............135一封信................144忆黄河清................146曾祺在上海的时候............170

43、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44、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45、1946年秋我从重庆回到上海,到霞飞坊(现在的淮海坊)五十九号去看巴金,这已经是李林先生逝世的半年以后了。巴金和萧珊就住在三楼李林住过的书房里,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女儿——小林。现在是小林自己也有一个小女儿了。一次,我从一面走动一面讲话的小林的侧面,又看到了李林的瘦削、带了分明轮廓的深深小酒靥,我想,有些似乎已经永远失去了的东西,也还会在无意中出现……

46、鲁迅细细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47、简介:《草原故事》是一部与草原有关的小说选集,所选篇目均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阶段的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显著特点。这些故事充满东方暮色的丰富和神秘,渴望中不时迸发出炽热的预言,它们是高尔基最美妙的幻想。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