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6句)

2023-12-22 10:08:36 59 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3、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4、掌握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法家: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国君的贤士。拂:通“弼”,辅弼,匡正过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2018深圳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8——30题。(9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7、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8、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9、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0、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11、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12、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中生存成长的例子数不胜数,于安乐中沉沦灭亡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修建倾宫瑶台荒淫无度的夏桀为成汤所伐,好战又轻敌的吴王夫差最终被越王勾践所灭,安史之乱唐明皇痛失的不仅仅只是爱妃而已。

14、    管夷吾举于士(正确语序为“管夷吾于士举”)

15、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16、康熙皇帝对国内以及国外的国防问题始终有忧患意识,并为保国积极准备,创造了稳固江山。

17、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忘穷困挫折可以发展长久,贪图安逸享乐则会生存难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吞吴兴越。吴王夫差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最终做了亡国奴。历览前贤家与国,成因勤俭败由奢。作为我们个人,一定要戒除享乐主义,杜绝浪费奢侈,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18、答: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     。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20、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

21、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22、商纣王,后主刘禅,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就是死于安乐例子 。

23、(20巴中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24、                                        

25、(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曾:同“增”,增加。益:与曾同义。

27、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8、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9、(1)人恒过,然后能改。                 

30、(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

3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2、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3、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4、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然后)才能改正;

35、ɡù故tiān天jiānɡ将jiànɡ降dà大rèn任yú于shì是rén人yě也,

36、胶鬲:曾经是一国大夫,因不愿助纣为虐而隐于市贩卖鱼盐,直至助武王伐纣。

37、(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3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9、《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传世七篇,共261章,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40、C、国恒亡                    

41、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42、答: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4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4、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4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也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这篇说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画龙点睛之句。

46、(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47、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48、(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49、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51、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52、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53、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54、使他身受贫穷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

55、答: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