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92句)

2023-12-08 10:58:02 59 0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l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2、l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3、如果说以孔子的建树同此前历史上的辟雍之类建树相比,属于难得的改造,那么以其同后世的私学、官学相比,则显得朴素、简单之至。不过,惟其朴素、简单,其授业才近于养士的本义。后世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问题的日益复杂,不得不以日趋制度化的“教程”取代朴素机动的“学程”,导致“教”与“学”,“学”与“用”脱节,距离养士的本义越来越远,才显示出先贤那种以好学为要义,因学而教,为用而学的朴素的“学程”弥足珍贵。问题在于如何形成对某种史事的见识,这便同个人对史书的自主阅读与独立思考相关。

4、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5、历史研究中的见识,理应从史事本身放眼观察中获得。以孔子授业问题为例,除了尽可能了解孔门授业状况以外,还应把孔子的建树置于此前教育历史背景上审视,才可明了夫子的建树在我国教育史上究竟添加了什么贡献。

6、孔子是中华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的一枚精神符号,他的许多言行是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7、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8、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主张要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去独立自主地、积极地思考和自学,不到关键的时候,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更不要随意地去做过多的讲解。

9、本人原非历史学专业或教育历史学专业出身,因有点读史兴趣,也就从中积累些微体验。简单来说,便是关于史事的解读配图,从多方阅读与思考中触类旁通,又有去蔽的心理准备关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看法,不妨略举几例。

10、l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11、l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2、孔子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普通学生,只要学一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不要教他们与他们的智力水平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13、也就是多听,有疑问先保留下来,然后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14、例如,我国原先并无“教育”这一双音词。《孟子》中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中,“教育”原是“教”与“育”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并且不含“引出”之义。又如我国古代“学校”,原是官学名称。当时的私学另有其名(如“家塾”“书院”)。更何况古代官学,基本上为“取士之学”,官学间或才是“养士之学”(即授业场所)。在教育历史研究中,若不明乎此,势必转移对其原貌的关注。如按现代教育语义,忖度孔门授业及其价值取向,既可能成为对先贤的溢美,亦可能变成对先贤的苛求。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16、02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7、(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5):104-10 (3)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01):50-

18、而在当仁不让于师里,我也能感到我们的文化精英们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怎样去知道他们的人生!我记得,好象是唐朝的房玄龄让当时的一个神童把他给教育了一番,可是他并不生气,还把称为小友,让他处理事情,这个孩子后来也成为了栋梁!而我们可以从小友上知道,房玄龄没有把这个孩子当成孩子,而是把他当成了他的知心朋友,连这个孩子对他的教育他都能虚心接受,我想这就是当仁不让于师的涵义吧!我想着也是房玄龄领会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这个师不在年龄,而在于他的道德和学问!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件事,在家的时候,在市中心的一个下围棋的地方和一个孩子下了一盘棋,我输给他了,从这里我也想到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有时侯孩子们在很多地方也是可以教育我们大人的!只是我们有时老是摆着什么家长,老师的臭架子,以为我是长辈,只有我教育你,哪有你教育我的份!我想说,你们这些成人们好好看看《论语》吧,看看我们的第一代教育家是怎么做的!

1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0、关于孔子授业,有所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一说。对于此说,或有不同的解读。对此,我曾经历认识转换的过程。

21、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22、孔子授业的性质虽属于伦理道德之教,不过以其所见,伦理道德见诸行为,还得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23、子路和冉有虽然问了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回答是建立在不同学生迥异的个性基础上的。

2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25、l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26、l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7、有道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秦伯》)“恭”与“劳”,“慎”与“葸”,“勇”与“乱”,“直”与“绞”,原非对举的概念,而具有“恭”“慎”“勇”“直”之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性的人,一旦违背礼仪,便可能成为不良的行为,所以“不学礼,无以文。”(《论语·季氏》)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复周礼的假设中,既是君子之道,又是参政资质的准则。

28、思想碎片的意义有限,从系统的言论或行为中显示出来的“思路”,才易于被别人理解和传承。

29、某种思路经过逻辑认证,且得到实践的验证,才堪称一种学说或理论。

30、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并遍及世界万象的博爱,甚至是对人与宇宙的敬畏和悲悯。此种教育,并不是传导所谓的群体意识,而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爱的本位。

31、l             (《卫灵公》)

32、通常对此作“有教无类”解,甚至认定孔子“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3)不免存疑。经初步分解《论语》一书中“教”字与“诲”字指称的对象,才肯定“有教无类”另有所指。

33、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

34、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5、进而到了五十岁,便能领悟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深入遵循这种规律,经过如此的一次次精神超越,不断地实现心灵扩容,而活到七十岁,就可以抵达与天地律动和谐共振的真正的生命自由。

36、时至现代,硬化的职业分工和片面化的专业研究,无论就事业开拓还是个人智力开发来说,其局限性早已显示出来。由此看来,先贤虽缺乏“政治”或“教育”的专业思考,倒并无专业思维的局限性。事实上,无论“就教育论教育”还是“就政治论政治”,都非高明的见识。即使在现代史学研究中,也有突破狭隘学科藩篱的尝试(如法国年鉴学派)。

37、l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38、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需要更多方位的复合人才,专业人才。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极为重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劣和兴趣,积极鼓励发展其特殊才能,这对当今中国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9、在这里,孔子所昭告和指引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走过的和正在走的心路轨迹。

40、因此,讲孝悌,讲忠恕,讲家国情怀,讲天人合一。从而,开创了儒家爱的教育的完整体系。

41、     陈桂生,男,江苏高邮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42、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43、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44、(1)论语》中未见“先教”“教化”两词。这两词、两说都出自《荀子》,其中“先教”一见,“教化”八见,“政教”八见,“法教”一见。两说都溯源于《论语》《孟子》。陈桂生《孔子授业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154-158页。

45、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46、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7、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8、我在2007年6月1日写的《我看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中写了:

49、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明白别人问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

50、l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51、这些课程,德、智、体、美,样样俱全。既有人文涵养,又有自然知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参考。

52、020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

53、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谓的“胄子”“国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他实行“有教无类”的证明。孔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文武兼备。重视各门课程开设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的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4、l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55、孔子的学生曾子对老师的人格教育,在《礼记·大学》中这样总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失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6、通过侍坐,召集学生集体谈话来达到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57、人们的思想通常或以语言(其中包括书面语言)表达,或在行为(其中包括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这便是内在思想的外化(或对象化)。好在《论语》中提供有关孔子授业中师—弟子言论行为的记载,可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的参照。问题在于以其为史料,尚有待具体分析。

58、而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作到《论语》说的了吗!我还拿我已经解释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来说,其实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怎样快乐的学习,而不是让你怎样把以前学的再反复的复习,那就不是快乐的学习了!其实,《论语》第一章《学而》为什么以这句话作为开篇,我想你只要了解了《论语》你会发现,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处世!而这句话我在以前说是孔子对道每天都接近一点,那是多么快乐!而这个道可以是形而上的道,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道,也是人生之道!也可以说是你每天在学习中都知道一点人生的道理,那时多么的快乐!而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怎么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比他们学习了多少知识更有用!而这句话虽然过去了2500多年,我想对于老师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大的!

59、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60、l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61、第在职业分工、专业分工的意义上,“教化”原属于治国理政中实施仁政的方略,它既非授业者所为,又乏“教育”的内涵,自然难以归入“教育思想”之列。然而,在职业分工尚不发达的年代,不仅士阶层中尚未形成从政与授业之间硬化的分野,而且当时“教”的内涵较为宽泛与含糊,以致在当时“教”的观念中,“教化”倒不失教育的意义。因为无论是“举善而教不能”,“富”而后“教”,还是教而后兵,教而后刑,都出于对民众的善意,符合“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的精神。

62、“史实”,事关史事的见识,自然以尽可能接近历史本来的面目为基础。问题在于尽管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至少参照史料,知多少,算多少,尤其是不存在拿历史说题外之事的意图。其中包括在研究孔子“教育思想”问题时,不把孔子所处时代的“教育”话语,简单地转换成后世通用的教育话语,不以后世教育框架图解孔子“教育思想”,并非不可以做到。自然,即使如此,充其量只表示排除对历史的涂抹,不受成见干扰,还谈不上对史事的见识。

63、“礼”的要义在于以社会等级定尊卑,以礼抑欲。如果说“教化”“先教”属于将礼外化于活人之政,那么学礼则是将礼内化为修己之道。这便是夫子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表露出来的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实现这种教育价值的思路。

64、由于孔门之教,早为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所湮没,尽管恢复其原貌几乎不可能,如今既然以此为研究的课题,至少不拿孔子说这种或那种外在的事情,不在其中添加层层涂林,也就算得上沾些微的史德了。

65、l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66、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

67、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

68、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认为,此处讲的是只要以道德治国,就会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儒家的“为政以德”,就是倡导管理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对被管理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69、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70、先秦典籍中,除“教”外,还有“诲”字。如“朝夕纳诲”(《书·说命上》)“诲尔谆谆”(《诗·大雅·抑》)。《说文解字》中解“诲”为“晓教”。或带有不同于身教的言教之义。在《论语》中已经显示出“教”与“诲”语义的区别。

71、2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72、在这种历史情势下,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授徒讲学。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73、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与行为的记载,如何辨明其中的“教育”思想?这又得从其中相关用语(关键词)的语言分析入手。

74、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75、l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6、至于夫子之门“何其杂”,那就不必把他当作职业分工、专业分化时代杰出的“教书先生”看待。他作为诸子竞争中的有志之士,“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丘也”,多年不辞辛苦,奔波于列国之间。别人需要向他求教,他也需要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扩大本门的声势,还需借势而行。据传夫子自叹:“自季孙赐我于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项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如无它们的厚赐,“丘之道几乎废也”(《说苑·杂言》)。

77、再看十多年前的文字,我又想起了子路曾经都把孔子逼的对天发誓了,还有颜回和孔子开玩笑“子在,回何敢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是也值得现在的教育借鉴呢。

78、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单的时代。既有“诸夏”民族的文化认同,又有学术自由的“百家争鸣”。这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历史时期。当时,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正反映了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时代要求。

79、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80、020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81、“有教无类”推动教育走向大众化,把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82、孔子的爱集中在人,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合侧重于亲情人伦。而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他更由人及物:“仁民而爱物”。

83、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84、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5、指敩为“教”,“盘庚敩于民”(《书·盘庚上》)“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书·说命下》)在《尚书》孔安国传中,均指敩为“教”。

86、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87、第四孔子认为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

88、“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资质高下……这是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89、如今虽然无法得知各个弟子究竟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从乃师对不同弟子的回答中可反推出不同弟子所问之“题”的大致区别。例如,对司马牛的回答“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反映司马牛问的是德行之仁;对颜渊答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反映颜渊所问,或为德行之仁(即“仁者”);对子张的回答是“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对子贡答以“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都同执政者及参政者之仁相关。

90、l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91、我国如今通用的教育基本语汇,其实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外来语汇的译词。此类语汇虽同外来语词的原义大致相当,事实上,同翻译所用汉语词的原义亦有出入。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