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64句)

2023-12-01 10:39:27 59 0

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1、2020年9月11日下午3点,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第二季《斐多》章备课活动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本次备课活动由文学院刘春阳老师主讲,历史学院潘迎春老师主持,来自课程团队的40余名位老师参与了本次备课活动。

2、这种只顾自夸式的申辩让苏格拉底得到了280:200的投票,一共有280人认为他有罪。

3、“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来源:苏格拉底有一天去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道: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呀!

4、“哦,这样!”我想,脑海中出现老子李耳,佛祖释迦牟尼及基督耶稣,都以自己完美的道德,在化育人类,而苏格拉底,也是用自己的道德在化育人类。难怪20世纪的迈尔说:“‘苏格拉底为之奉献一生的所谓哲学,不是形而上学,不是伦理学,也不是修辞学,他根本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而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

5、但是,他们的愿望落空了。作为苏格拉底学生的柏拉图又带出了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氏对“自然科学”的痴迷及其思想观念的传播,毫无疑问地而且必然地会从根本和根基上彻底消减“神”的观念与理念。

6、据说,在他被判处死刑之后,有人策划过让他出逃雅典,但被他拒绝了。他虽然有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对骨子却是个坚定的法律捍卫者。“雅典法律必须被尊重”苏格拉底用这么一句话让想帮助他的人闭上了嘴。

7、苏格拉底之死可以与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做参照。司马迁的本义是:如果死亡是归宿,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那么就可以视死如归;如果死亡不值得、无意义,就会将生命将活着视若泰山。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死亡是灵魂的回归,所以他视死如归,死前坦然自若。(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8、用豆子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城邦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妮手、或者借主是、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城邦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智者运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只要不见诸于行动,类似亚西比德率军远征西西里之前出现的那种名目张胆的破坏神像活动,思想上、言论上的非正统信仰还是可以被容忍的。

9、所谓遗憾,是指直到今天为止,“职业哲学人”们仍然不知道哲学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10、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画面。画中的苏格拉底右手准备接过毒芹,左手食指朝天,四周是一些不忍他死去的人,有的掩面,有的皱眉。

11、当然了,上述说的原因肯定在某些立场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的绝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苏格拉底之死完全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来买单也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方法。

12、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13、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14、“嗯!”我茫然的应声,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的死因,竟然那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么,书本上无数对他死因的解析,都是虚妄的不能再虚妄了,为此,在这个世界中,那么多的历史,也许要重新的改写,那么多的文化起源或者说宗教崇拜,也许在真正的他们的时代,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不由对文字有了逆反心理,感觉文字就是祸害,就是在戕害心灵,灭绝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在书写着历史,直至歪歪扭扭的写满虚伪的谎言。

15、      西方哲学最为致命的弱点,是所谓的方式方法问题。

16、他还觉得现在死(70岁)是最好的年龄,因为此刻他是雅典最佳辩手,没人说的过他,要是以后老了,反应迟钝了,也许会被驳倒。

17、如果说隐居山林间下的道教修仙者是否能够修炼成仙我们还不得而知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呈现在人类眼前的一些高僧大德的佛教修炼者的最后修炼成果,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吧!这种在特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证”要比科学的“实证”更具有令人无法反驳的“科学性”吧!

18、       对真理本身的认识和评价,在不同人群的信念中,其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人类对真理的看法与评价必然也是不同的。真理讨论问题中的有关融贯论、符合论、构造论和履行论等多种观点的争执不下,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19、雅典人啊,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受。在听了原告的控诉后,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他们雄辩的语言使我都差点忘记了自己是谁,尽管这些话甚至都没有一句是真的。

20、刘春阳老师的说课引起课程团队热烈的讨论。主持人潘迎春老师强调了刘老师的课程导入方式,通过墓地这一文化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向同学展示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

21、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这一生追求真理、反对修辞的哲学生活;

22、事实上,任何对于宇宙现象与本质的体认与解读,都是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展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并没有人类一厢情愿所设定的那种主客体分界线,人类所有的意识功能本身就是宇宙信息功能的组成部分,对宇宙及宇宙本原的意识(认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频率耦合过程,即实现或寻求实现二者之间共振的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样的伪命题。

23、“昊愚小友,弗洛伊德先生,那我就说了。”苏格拉底看着我与弗洛伊德说,“也许在你们眼里,我的死是煽动青年,信仰新神,侮辱雅典神而得的报应,毕竟,现在的书上几乎都是这样写的。更有把我的死提高到政治高度,说是‘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在人的层面,这种解释适合时宜,非常恰当,非常再理。为此,后来还有人认为我为自己的名言‘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与自信两个条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认为我把尊严与公义看的很重。”

24、为何而死帮助我们思考为何而生。为自己而活,在今日之中国,这种自由(个人)主义思想依然缺乏土壤。但情况有所好转,比如今日90后在服装、爱好、生活习惯、创业(尚未发现思想)的叛逆。

25、另一方面,我们想说的是,那些认为哲学“高贵”或自认为搞哲学是“精神贵族”的人,只能在历史的星空中去寻找曾经“高贵过”的遗迹了。

26、归咎于政治缺陷,神学束缚,或是思想不够开放…

27、再次就是雅典民主的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谁来掌握权力有时候不是靠能力也不是靠威望而是靠抽签的运气,所以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8、关于“西方哲学”问题,还是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一译怀特黑德)的概括一语中的: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在做注脚。

29、在当时的雅典,死刑可以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免除,或者流放的方式代替。当然,痛哭流涕向陪审团申诉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两岁婴儿”(《申辩篇》柏拉图)博同情,也未尝不可。但这位苏sir表示自己既没有钱,也没有这么厚的脸皮,最重要的是,他不愿意离开雅典。陪审团决定判处死刑。

30、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31、在苏格拉底之死中,一方面城邦对苏格拉底的控诉“不敬神和败坏青年”是源于雅典的城邦正义,另一方面苏格拉底的申辩“遵从自己的精灵和青年可以质疑长辈”又是个人正义的体现,二者不可调和,前者消灭后者,就构成了悲剧。

32、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接连反驳游叙弗伦将虔敬神的喜爱、公正和技艺,阻拦游叙弗伦控告自己的父亲,从而维护城邦的传统社会规范,并教育年轻人认清自己的无知;

33、比如说,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与形式逻辑理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神学,并深刻地塑造了欧洲中世纪的学术思想,这种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而柏拉图的永恒不变的理念论,又牢牢地束缚了诸如爱因斯坦、波尔和海森堡等这一类“科学大师”的思想。

34、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35、这种无言接受,与雅典政府对他的猛烈控告形成对比

36、“谁呢?”我说,“他来自哪里,要收多少学费?”

37、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38、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苏格拉底会不会在雅典早就不受欢迎了?而且在苏格拉底之后,雅典几乎没有出现过控告哲学家的事情出现。

39、    用简单的大白话来讲,“哲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游戏的一种“虚幻产品”,因为宇宙中并没有什么“学科”。

40、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41、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42、说其简单是指,只有儒教是整个人类社会唯一可行的修行方式。

43、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44、另一方面,尽管一些具有良知的科学家(保罗•戴维斯。被誉为“大西洋两岸最好的科学作家”)已经以《上帝与新物理学》为题目,率先开启了这种精神与思想升华的大门。但是,由于人类逻辑所导致的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人类的整体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一部分在“魔鬼”控制下正在装睡的人,还在竭尽所能地诽谤和阻止人类回归“神(天,宇宙)”的怀抱。

45、首先,“孔子儒教”具有“包容性”。人类社会永远会是一个“尘世社会”或“俗世社会”,所以,人类只能构建一个“和而不同”观念指导下的“为仁行义”的社会。舍此,别无它途。而且,儒教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天人”之间,可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的发展。

46、总之,当人类用“静止的”、“僵化的”和“虚幻的”抽象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与自身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认知方式,因而也就永远也不会真正认识自己,更不会正确地认识天地万物。所以,“形而上学”终于“寿终正寝”了。

47、“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我想他们在追求理念上的异曲同工,难道创世大神对生命的要求仅仅是让人维持人“完美的道德”吗?何以他们的教化几乎相似?

48、这道题目的经典程度不言而喻,在难度上也足以体现司法考试的分量,祁老师特意将本题涉及的难点提炼出来,希望同学们仔细阅读哦~

49、近来,我了解到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从帕罗斯来的智者。恰巧我也碰到一个人,凯里亚——希波尼库的儿子,他花在这个智者身上的钱比其他人花费的总和还要多。

50、但越狱的故事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剧中,苏sir选择了安静地在监狱里睡觉。他的朋友苦口婆心来劝他,看在妻子孩子的份儿上抓紧时间逃跑,但苏sir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发表了一章长篇大论,拒绝了避祸他乡。就这样一个月后,去克里特岛求神祈福的人回来了,死刑最终执行。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一种喝完还可以叨叨很久的植物汁液,足够再发表一次长篇大论(《斐多篇》柏拉图),并留下遗言:我还欠女神一只公鸡。

51、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按照原有方式认知和生活......

52、C.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

53、“哦!”美神浅浅一笑,说:“圣人,那你就满足一下弗洛依德先生的要求吧?”

54、尽管也有部分明智的西方哲学家对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了批评和改进的意见,但是,由于不得要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也就无法走出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泥潭,也无法找到人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实现途径,进而使西方哲学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55、所谓“人道智慧”,就是在人的“惊讶”所引发的所谓“哲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诞生的“科学智慧”。

56、科学的实证方法只适用于对科学原理和科学定理的检测与验证,而且,由于技术手段和技术工具还处于粗糙的“婴幼儿”时期,并因科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不可见世界的任何现象,科学都无力加以研究和检测。所以,科学在现阶段和可预测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和满意的答案,因而,也就不会对人给出任何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57、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58、C是重点干扰项。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在本质上内含一定的道德因素。“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苏格拉底认为判决是不公正的,但是他并没有对城邦的法律的本质进行评价,也没有认为其是“恶法”,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没有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C正确。

59、辩证法到他手里,成为了无往不利的武器。他用一次又一次打碎认知告诉学生,这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前提条件的改变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柏拉图在文集里有收入过苏格拉底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60、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和智者之间的区别:哲人有对城邦的爱,而智者多满足于做一个“世界公民”,他们在城邦之间游走,不以哪一个城邦为自己的家园。

61、至于黑格尔所说的柏氏的“思辨的辩证法”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之点”的评价,完全是黑格尔个人主观情感的“共鸣”之见,因为在“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已经被送上“断头台”的今天,这种褒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

62、我想,老天再怎么不公,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只把机会赐给某些人群,而对其他漠然不顾。恐怕是,有的人群抓住了权力,便再不放开,而有的人群虽然权力到手,却又立即抛弃,由于他们的偏狭和不相容纳。

63、“在人这样的认知中,历史与历史人物便一再被误读,历史便成为‘神奇魔术师’的道具,根据魔术师的需要,而不断变脸。但你们记否,公元前2世纪的西塞罗赞誉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呼唤下来,把他放在城邦,引进家庭,用它省察生活和道德,好与坏’。”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