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巴金的资料50字(93句)

2023-11-15 08:34:04 59 0

巴金的资料50字

1、巴金总是耐心地劝导他们,先好好学习,再走进社会。

2、经历百年的风雨,这个世纪老人早已看淡了许多,也放下了许多。

3、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最近将他多年所藏书刊,信件、手稿等珍贵资料3161件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4、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5、巴金的态度,伤透了萧珊的心,她哭着跑下楼。

6、(43) 巴金1982年3月15日致李致信,《巴金全集》第23卷第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7、《怒火》,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创作的一篇散文。与《巴信》一样,发表时未署写作时间,但不需考证,因为在《巴金日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中记得一清二楚。此处据巴金1965年的日记,抄录与写作此文有关的文字于下:

8、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巴金的资料50字)。

9、巴金与徐开垒共同生活、工作在上海这座城市,因此巴金致徐开垒的书信不算太多。目前所知最早可见实物的是1962年1月3日的信函,介绍温州读者王大兆的诗歌。七天后,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王大兆的诗歌《寄给菲德尔的一颗心》。巴金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相关记录。王大兆早年在温州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巴金开始书信交往后又多次见面,十年“文革”后赴香港文汇报工作。在他的回忆文章中,也谈到了巴金推荐帮助他发表文章的事情。

10、在这次展览中,巴金故居也专为大连读者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品”,那就是10封不同时代的大连读者写给巴金先生的信(包括写给巴金女儿和身边工作人员请转巴金先生的)。在这里,大连长宏电器厂的沃野,是求购《随想录》的;在金州某部当兵的杨彬,信中给巴金讲了个故事:“我讲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你,你给广大读者的爱是永远的”;瓦房店市22中教师林述元2001年3月24日的信是向巴金倾诉读者之爱的:“自从十七岁那年,我含着眼泪读完了先生的代表作《家》以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先生的书了。尽管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但我也千方百计地积攒钱,到书店里把先生所有的书全买下来,废寝忘食地阅读”……作家和读者,多么纯洁而又真挚的关系啊。

11、领取版税,买回生活资料,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我曾经协助过萧珊进行过这样一次“战斗”。我们一早赶到书店,取到支票,立即赶到一个在银行里工作的诗人朋友那里去贴现。领到用线绳扎起的一捆捆污秽的“法币”,借了一个小口袋装了,又立即跳上三轮车。按照事先的计划,飞快地把这换成一些日用品,才长长吐一口气,安心了。整个过程只需要很少一点时间,但毫不夸张确是一场战斗。在当时以笔墨为生者中间,有进行这种战斗的幸福的人是不多的,不,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

12、他用一生践行了这一句承诺,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段感人的爱情佳话。

13、81岁那年,巴金曾收到了10个小学生的来信。

14、我的第一本小说在一九二九年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了四期,单行本同年九月出版。我把它献给我的大哥,在正文前还印了献词,我大哥见到了它。一九三一年我大哥因破产自杀,我就删去了“献词”。我还为我的大哥写了另一本小说,那就是一九三一年写的《家》,可是小说刚刚在上海一家日报(《时报》)上连载,第二天我便接到他在成都自杀的电报,我的小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读到。但是通过这小说,许多人了解他的事情,知道封建家庭怎样摧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

15、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非常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16、在医院的太平间,巴金看到萧珊被白床单包着,孤零零地躺在担架上。

17、但他们始终坚守底线,相处70多年,互敬互爱,从未逾矩。

18、在越南访问时,巴金“在紧靠十七度线的永灵住了三天”,“一位上尉同志陪我在贤良江边走了两个半天”。他在贤良江边看到的是:“平静的江水明明给人分割成了两半,美丽的土地给切断了,和睦的家庭给拆散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贤良桥分割了越南民族,分割了越南人民的心,巴金切身体会到越南人民对国土分裂的悲痛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在越南很快写成《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刊1963年第9期《人民文学》),把自己的万分感慨和对越南人民的爱写进文字中。

19、(本文原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年第2期,重刊《点滴》时作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

20、“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沈从文在信中这样说。卞之琳1990年8月13日致巴金信,是为八十寿辰讨论会给巴金的答谢信,答谢巴金的“隆情厚谊”和“给我不敢当的光彩”。类似的细节在手札中比比皆是。

21、“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周立民写道。

22、沈从文窘迫之时,巴金曾陪他一起去书局,找出版商把稿子卖了;

23、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4、一连两天,上海市二百多万人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举行强大的示威游行,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打倒美国强盗!”“美帝国主义从越南南方滚出去!”的怒吼响彻云霄。我高举着“越南人民必胜!”的旗子,和示威群众一同前进,我深深感觉到我们中越两国人民真是心连心的好朋友,真是比骨肉还亲的好同志。我多么愿意我能够再到洞海市和永灵区,向那里的越南兄弟祝贺他们连续打落入侵敌机的辉煌胜利,而且留在那里同他们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边境的敌人。我的心又飞到英雄的越南人民中间去了,我仿佛又见到了贤良桥头迎风招展的特大金星红旗。

25、他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26、“一连两天”,就是9日、10日的上海群众大游行。巴金高举着“越南人民必胜!”的旗子,参加了10日的大游行。据11日《文汇报》报道,10日参加游行的各界人士还有周谷城、谈家桢、李国豪、叶以群、袁雪芬、俞振飞等。

27、附:黄裳书信中的巴金(周立民).....175编后记(周立民)............230

28、四个月前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的闭幕词是我作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29、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30、(38) 巴金1981年4月24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6页。

31、而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32、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文艺界人士,与巴金(右一)握手。

33、巴金的多余人形象主要表现在《激流三部曲》中。比如高觉新,他和觉慧、觉民一样,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并被强烈的吸引;但是他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有着整个封建大家族赋予他的期望和责任。

34、此时,距离老人的妻子逝世,已经过了33年。

35、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36、现代人常问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巴金和冰心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37、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管牢的汉奸禁子,对同胞特别凶,有时领到一根新的鞭子或者一样新的刑具,就要在同胞的身上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得罪了他们。”(《关于〈神·鬼·人〉》)旅顺大狱臭名昭著,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38、“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

39、三十一年前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下午,我陪他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去看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然后就走到大马路上去看解放军入城;后来,又到过山东、苏北的老根据地进行慰问;1952年,他从朝鲜前方回国度假,萧珊从上海赶到北京去看他。在这几次不同场合我都留心观察过他,发现他开始变了,话开始多起来,有时会唠叨地反复地说着什么,就像一个大孩子似地。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散文,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志愿军英雄……他的感情是真诚的。他在《爝火集》的序里在提到这些文字时表示了他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这是他1978年底说的话,是经过了严峻的锻炼、考验以后说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40、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41、巴金的举动和奉献,打动和感染了一大批老作家,特别是像冰心、李健吾、萧乾、汝龙等他的挚友,都迅速响应他的号召,把自己家里的“宝贝”捐献出来。冰心说:“我一生没有财产,最宝贵的就是前辈先生和中外朋友们赠我的他们的字画和著作。”冰心决定把它们全都捐给文学馆,“这馆是在我的好友巴金倡议下成立的……”(52)哪怕后来,他的朋友辛笛去世了,巴金也不在了,辛笛的家人还是把大量重要资料捐赠给文学馆。记得我曾问过辛笛的女儿王圣思,王老师回答:这是我爸爸生前答应过巴金伯伯的……

42、巴金被安排到臭烘烘的牛棚劳作,萧珊也被无辜牵连,每天都要去扫大街。

43、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44、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回想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也总是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谈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也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是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面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可真是非常的有意思。

45、关于《随想录》的随想..........095萧珊的书................100草根宗庙................104海内存知己...............114“干扰”................118《〈锦帆集〉后记》附记.........122《晚春的旅行》序............127《西行书简》..............135一封信................144忆黄河清................146曾祺在上海的时候............170

46、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47、▶这篇文章经作者 马国平  授权,由废纸帮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但是喜欢的话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哦!)。如有抄袭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48、从日记和《怒火》中还发现,巴金强烈地表达了再赴越南访问的愿望。他说:“我多么愿意我能够再到洞海市和永灵区”,“我真想参加越南南方人民的斗争”,“同他们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边境的敌人”。其实,巴金在两三天前写的《坚决同越南人民站在一起》文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去年就说过:在需要的时候,我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也要走到越南去,去保卫我们唇齿相依的邻邦,保卫兄弟的越南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在我也是这样说,这样想,而且我的心已经飞到永灵和洞海,飞到英雄的越南人民中间了。”

49、晚年,一部凝集着他的思考和精神探索的《随想录》出版,煌煌五卷,50万字,人们再一次在这部作品中感到巨大的震撼力。

50、有一天,萧珊告诉巴金,自己正在被家长逼婚。

51、27岁那年,巴金曾帮助冰心,将她的著作重印出版,让她有钱看病、还债。

52、这次访越归来后,巴金写过多篇越南战争题材的散文,如《越南青年女民兵——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炸不断的桥——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3月6日香港《文汇报》)和《重访十七度线——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人民文学》三月号)等。据巴金1966年日记,4月27日写完《炸不断的桥》“代序”和“后记”,29日校改完其中几篇文章,5月3日把《炸不断的桥》原稿14篇交给胞弟李济生转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稿”14篇是1964至1966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巴金拟编成一册单行本,“没有想到不久我就进了‘牛棚’”,出版一事自然没了下文。巴金1991年6月28日在给《巴金全集》编辑王仰晨的信中说到《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含附录共11篇),其中“代序”即为《并肩前进——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但未见《贤良江边的怒火》一文。

53、二月十三日  八点一刻后起。续写《少年文艺》要稿。中饭后午睡一小时,续写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续写短文。

54、    到时我会通知您。关于三十年代我手边并无什么资料。

55、然而,上世纪的一场噩梦,却将夫妻俩的幸福彻底打碎。

56、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出席开馆典礼,并代表d中央向文学馆表示热烈祝贺,向文学馆的倡议者、支持者、领导者巴金同志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对其它姐妹艺术建立同样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希望文学馆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充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55)作为文学馆的倡议者和名誉馆长,巴金在会上做了简短又朴实的讲话:

57、一次,有个女读者被家人逼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信向巴金求助。

58、那是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俩通信达半年,却未曾谋面。一次,女孩在信中提出面谈,还寄出了照片。可以说非常像相亲了。

59、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60、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61、这样的深情,一直延续到33年后,死神引导他们,在天国团聚。

62、1960年8月2日,巴金在给妻子萧珊的信中说:“我想在会后去北戴河住两天,顺便看看任幹和周立波。吴强准备一个人去大连。”当时巴金在北京开会,想休息一下,现在看来,这极有可能是巴金与大连擦肩而过的一次,他选择了离北京更近的北戴河。

63、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

64、贤良江,又叫边海河,位于北纬十七度,属越南广治省。河上有贤良桥,1952年由法国殖民者建造。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以后,成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也叫“十七度线”。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完全摧毁。

65、周怡倩 zyq@whb.cn                     

66、巴金的好朋友胡风死后,他写下了《怀念胡风》一文。文中巴金对自己为了所谓的“过关”而写下了批判胡风的文章,表达出无以复加的痛悔之意。

67、在这批资料中,有巴金手稿36件,巴金各种版本的作品112种……有译成23种文字的巴金外文版著作49本;译文34种;具有研究价值的《煤》(后改为《雪》)《家》《秋》等出版清样8件。所捐书信中,有巴金大哥李尧枚(《家》中人物原型)自杀前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以及茅盾、缪崇群等作家信件8封。

68、当时因为自己出国,对于这些曾经在法国留学的文人政客极为好奇,自然多了一份了解。最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巴金与妻子的结识方式,让我们现在来看,非常像网友之恋。

69、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骚、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是作家把心交给读者。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后来翻译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翻译过高尔基的早期的短篇,我正在翻译赫尔岑的回忆录。我还有英国老师狄更斯;我也有日本老师,例如夏日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特别是有岛武郎,他们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经常背译有岛的短篇《与幼小者》,尽管我学日文至今没有学会,这个短篇我还是常常背诵。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我最初还不能驾驭文字,作品中不少欧化的句子,我边写作,边学习,边修改,一直到今天我还在改自己的文章。

70、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71、1955年12月26日下午,巴金来到北京,准备与作家周立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四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大会。1956年1月5日早晨由北京启程,7日到达柏林。7日《新华社新闻稿》、8日《人民日报》专门发了消息。

72、他的声音是柔和的,动作是迟疑的,仿佛担心对方会拒绝他的好意似的。当他的钱被接受的时候,他显得轻快起来,好像他应邀来文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捐钱。这件大事一办成,他就高兴了。(57)

73、巴金发表于《少年文艺》的两篇佚文,是一封信《巴金叔叔来信》和一篇散文《贤良江边的怒火》。

74、晚年巴金罹患帕金森症,冰心还给巴金送去了放大镜和书架,减轻他创作的痛苦。

75、    稿子匆匆写成,奉上,请替我看看,不妥处,请代改正,谢谢。书一册奉上,请查收。

76、原来,这些学生对社会上“为钱工作、为钱学习”的风气感到困惑,想让巴金来指点迷津。

77、这让冰心感动不已,那之后,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冰心称巴金为“老弟”,巴金则称冰心为“大姐”。

78、  这两篇文章,刊于《少年文艺》,均未见于《巴金全集》《巴金年谱》等相关著作。

79、(41) 巴金1982年2月19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3页。

80、手札涉及的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臧克家1977年10月12日致巴金信中,谈到巴金在1977年10月赴京瞻仰毛泽东遗容期间与朋友严文井、卞之琳、沙汀等的会面情况。巴金1976年8月6日致李健吾信,则是唐山地震后互报平安、互通近况的信。

81、《巴金:与人民在一起》  周立民 《传记文学》

82、巴金走过的是101年的非凡人生。他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同时被认为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3、两人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84、冰心、沈从文、鲁迅、茅盾、老舍、萧乾、曹禺……这些文坛巨擎,都和巴金有着深厚的交情。

85、(51) 谷苇1983年9月23日发自上海题为《巴金在工作》的电讯,《中国新闻》1983年9月26日。

86、一九三五年,小说《家》出版后两年,我曾经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我因为这一段话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的批判。其实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倒是作过多次的妥协,即使不是有意的妥协。《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我又看到了年轻时代的我,多么幼稚!多么单纯!但是我记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乔治·丹东的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我明白青春是美丽的,我不愿意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牺牲品。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我控诉”。我写完了《家》和它的续篇《春》和《秋》,我才完全摆脱了过去黑暗时代的阴影。今天,在我们新中国像高家那样的封建家庭早已绝迹。但是,封建主义的流毒远远没有肃清,高老太爷的鬼魂仍然到处“徘徊”,我虽然年过古稀、满头白发,但是我还有青年高觉慧那样的燃烧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热情,我要遵守自己的诺言,绝不放下手中的笔。……

87、有一个时期,我的确相信过迫害我的林彪和“四人帮”以及他们的大小爪牙,我相信他们所宣传的一切,我认为自己是“罪人”,我的书是“毒草”,甘心认罪服罪。我完全否定自己,准备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我还跟大家一起祝过林彪和江青“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在十年浩劫的最初三四年中,我甚至决心抛弃写作,认为让我在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传达室里当个小职员也是幸福。可是“四人帮”的爪牙,却说我连做这种工作也不配,仿佛我写了那些书就犯了滔天大罪一样。今天我自己也感到奇怪,我居然那样听话,诚心诚意地,不以为耻地卖力气地照他们的训话做。但后来我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别人在愚弄我,我感到空虚,感到幻灭。这个时期我很可能走上自杀的路,但是我的妻子肖珊在我的身边,她的感情牵系着我的心。而且我也不甘心就这样“自行消亡”。我的头脑又渐渐冷静下来了。我能分析自己,也能分析别人,以后即使受到“游斗”,受到大会批判,我还能够分析,研究那些批判稿,观察那些发言的人。我渐渐地清醒了,我能够独立思考了,我也学会了斗争的艺术。在批斗了七年之后,“四人帮”及其d羽王洪文、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六个人在一九七三年七月忽然宣布,“决定”把我的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帽子”,只许我搞点翻译。这样他们把我打成了“不戴帽子的反革命”。他们把我赶出了文艺界,我也不想要求他们开恩给我一条生路。我找出四十多年前我就准备翻译的亚·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每天翻译几百字,我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我像赫尔岑诅咒沙皇尼古拉一世专制黑暗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我坚决相信他们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我就这样活了下来,看到了“四人帮”的灭亡。我得到了第二次的解放,我又拿起了笔。

88、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89、文人选择朋友的标准一向严苛,为何大家会如此偏爱巴金?

90、2月22日  上海款转北京利息款13000元

91、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地主家庭,那是1904年11月25日。嘉兴是巴金先生的祖籍地,巴金的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僚”携家入川。

92、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