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原文(31句)

2023-11-02 10:01:18 59 0

王阳明心学原文

1、1504年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岁,京师。秋季,主考山东乡式,撰写《山东乡试录》,拜谒孔庙,登泰山。九月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是年,穆孔晖(1479~15今山东聊城人)中解元。

2、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

3、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4、1519年正德十四年已卯,四十八岁,在江西。六月,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平宁王之乱。仅43日,宁王之乱宣告失败,先生安葬娄妃(娄素珍,宁王妃,一斋先生小女儿,始终劝说宁王勿反)。八月,武宗南下,与前来抢功悦君的宦官张忠、许泰群小周旋。祖母岑氏仙逝,乞便道省葬,不允。

5、随遇: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耳不自得焉。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内心强大,都要做到不动心,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而要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要做到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让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6、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爱者都是恶。(王阳明心学原文)。

7、在王阳明看来,追逐外物,就像是一位君王想要个国防部部长,但他不下令委任,却要自己去担任一样。当别的部门缺人时,他又跑到别的位置去坐着。君王就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8、“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是出自明朝圣人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它的完整版本是“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没有看到这个花朵的时候,这朵花对你来说就不存在。但是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对你来说就存在了,它的美丽和鲜艳色彩也有了它的意义,这朵花就不是你的心外之物,而是存在于你的心中。

9、“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10、王阳明认为,立志之后,就要朝着志向一心一意下功夫,不要去过分关注成果。只要功夫扎实,实现志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王阳明看来,志是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是士人一切现实活动的根本与归宿,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士人应该念念存天理,时时存个善念,佛家也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这里的志,唯有立好志,端正初心,并勿忘勿助,一生遵循此志而行,方能水到渠成,终有成就。

11、所以阳明说: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12、第11集:把根留住:司机和银行家的故事  

13、所以学习阳明心学,是为了反思并尊重儒学传统,从阳明心学的精神遗产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学会提升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依靠我们自己真诚悲悯的良知而行动才能获得的。

14、弟子们问的都是“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内容。

1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匆作技想,匆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16、阳明先生列举八心,而事实私欲杂念有八万四千,所谓八万四千尘劳,无穷无尽,层层障蔽天理真性,一旦被私欲蒙蔽,便远离存天理之志,落入妄想造作。如木之根断、水之源枯。孔子也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若果能如王阳明所言,每遇逆境或诱惑,皆问此志坚不坚,毫不动摇,则外在之情境岂能撼我。立定此志,念兹在兹,人欲若来,如烈火焚毛,太阳一出,魍魉潜消,何事不可成。

17、▲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18、“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19、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

20、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中庸》又说君子要戒慎恐惧,可是这样不断地去知觉自己的错误,去改过,去修炼,时时事事都发而中节,会不会很累呢?

21、1518年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浰,三月上疏乞致仕,不允,平大帽山、浰头,四月班师,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五月奏设广东和平县。历经一年又三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先生平定。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百户,辞免,不允。七月,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八月,门人薛侃在赣州刻《传习录》。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徐爱卒,先生为之恸哭。十一月,再请疏通盐法。

22、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23、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十四岁,京师。

24、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三岁,余姚。没有咿呀学语,父母很着急,爷爷竹轩翁(1421-14名王伦,字天叙)坚信"贵人语迟"。

25、讲王学,第三个要让人想到的便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

26、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三十五岁,京师,徐爱拜师,未收。刘瑾擅权,二月,先生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父王华明升暗降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家庭变故致夫人流产,后终身未再孕。

27、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扩展资料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8、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前提是我们要有“致良知”的思想认识。所谓“致良知”,就是在做事或思考时,用良知来指导自己。也就是说,用我们那并没有丧失本体的心来指导我们去做事、思考。

29、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30、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