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曾国藩家书(72句)

2023-07-05 10:53:45 59 0

曾国藩家书

1、点评: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刚柔”功法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时,看到“刚”性太强,便以柔掩之,并强调刚强与刚愎的不同,并把这一点恰到好处地用到为人处世之中。他认为处世不应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2、在生活上,道光二十九年三月致诸弟信中说:“予尚有寄兰妹、蕙妹及四位弟妇江绸棉外褂各一件,仿照去年寄呈母亲、叔母之样”。在读书上,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致诸弟信中说: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家书)。

3、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家书)。

4、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5、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6、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

7、同乡的京官还是那些。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城。梅霖生病势严重,很是可虑。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8、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  

9、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10、恕是内心存仁爱,存礼节,对待别人不为难人家。同时呢,自己具备帮助人的能力就去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呢,就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恕是对别人而说的。

11、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12、因为不敬,最后朋友反目成仇的大有;因为不敬,家庭破碎的大有。敬并非客套,并非假惺惺的敬重,而是发自内心地保持敬重。

13、他去世后,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给他挽联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14、前面讲对于《离娄》首章和“爱人不亲”章的困惑,是自己阅历日久,经事渐多以后才慢慢消解掉的。这就是切己体察。

15、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16、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7、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那就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8、咸丰二年夏天,曾国藩遭遇母丧,给儿子纪泽写了第一封家信。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的心情至为悲痛,甚至把母亲的病故归罪于自己。“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由于纪泽是长子,当时只有十三周岁,曾国藩详列了17件事情,要儿子去一一办理,这既是对纪泽作为家中少主人在礼仪上的承认,又饱含让儿子经受历练和增长见识的深情。

19、但这次出山,和之前已经不同了。在家一年多的反思和彻悟,让曾国藩重塑了自己处世为人的观念。开始用更柔和的姿态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办成事情。

20、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21、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欺瞒狡诈之人,他们的“计谋”变化多端,不可测度,唯一可以与其抗衡的就是一个“诚”字,做到“至诚”,狡诈之人自然而然就败下阵来。

22、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23、译文:做一件事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放弃、不松懈,不可半途而废,不可朝三暮四。做这件事没做好或没做完,又想做别的事,这样的人做事将不会成功!

24、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25、这套书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26、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27、曾国藩家书中曾谈到一切成就的基础,便是“言之有物,行之有恒”。

28、二是文白对照,曾国藩的家书文字原本很浅,不过想省心的,这套书提供了白话文,读起来更方便。

29、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30、《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感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若丧家之犬,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过。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31、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

32、澄弟(即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33、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34、《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

35、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36、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

37、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38、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强健,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了。

39、这是较为完整论述了曾国藩读书心法的一封家书,出现写给儿子的书信中。事实上,关于读书的心法,曾国藩写了不少信给儿子。可见对儿子是给予了厚望的。

40、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41、我在军中多年,难道没有一点可取,只因一个傲字,百无一成,所以谆谆教各位弟弟引以为戒。

42、一是收录最全,共计收录1248封家书,在各种流行版本中,是最多的了,而且没有删节,读起来原汁原味。

43、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44、常,正是恒。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他又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45、作者: 曾国藩 / 檀作文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6-4-23页数: 354

46、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47、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48、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书信上写:

49、敬和恕,是曾国藩从众多圣贤典籍言论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做人之道。“仲弓问仁”出自《论语颜渊篇》:

50、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51、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52、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53、还需指出的是,曾国藩专门写给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风格十分符合旧式家族中长辈对子女的规训教导之词,因此曾氏家人将这部分内容单列出来,编成《曾国藩家训》二卷。据曾纪泽出使英国时的日记,他在光绪十一年(1885)七八月间于伦敦郊外养病时,曾阅读过“文正公家书”与“家训”,这也是两书之名首次并列见诸记载。《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着影响。

54、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55、曾国藩最后说道,交朋友这样,做事情不也这样吗?认真做事情就是对事情的敬重感。你糊弄事情,那最后事情也会糊弄你。

56、敬,是谨慎,是认真,是重视,是不苟且。对自己敬,要做到内心专一稳重,外表整齐严肃,所谓的临之以庄。接待别人,每个人都如重要的宾客一样接待,不分轻重贵贱。如果想让人帮忙,那就更需要敬。这种敬的态度,就如祭祀先祖的那种敬重感。

57、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  

58、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59、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60、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61、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

62、《曾国藩家书》本名《曾文正公家书》,全书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集。

6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

64、《曾国藩家书》虽然是家书,但其中提及的人物众多。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有亲家陈源兖、郭嵩焘、罗泽南、刘蓉、郭沛霖、贺长龄、袁芳瑛等,“晚晴八大名臣”中的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沈葆桢、李鸿章(另外两位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悉数出场;此外,还有湘军、淮军重要将领王錱、塔齐布、李续宾、李续宜、乔松年、鲍起豹、李元度、杨岳斌、萧启江、僧格林沁、张国樑、鲍超、多隆阿、程学启、刘铭传、倪文蔚等,以及太平军将领洪秀全、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这些人物都是重要历史人物,为了方便阅读,本书对他们做了注释,大致介绍了其人物生平。

65、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中共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曾氏家族兄弟、子孙人才辈出,曾国藩堪称中国近代最成功的的教育大师。

66、我有学习成为圣贤的志向,年少时欠缺娴静的能力,直到现在仍然免不了有时会言语、行动儿戏。你应该端正你的举止,不要随便说话,则是人的德行的基石。

67、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68、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69、小编诚意奉上这套《文白对照曾国藩家书全编》,为了实现自我提升,与君共勉!

70、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71、文学艺术价值。好的家书往往谙世态,显真情,语见哲理,文显华彩,堪称文学佳作。像傅雷家书因富有文学品味,又寓教于文,许多人都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另外,有些家书是用优美的方块字在特制信笺上写就的,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组成了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更加率真、自然,体现了作者的性格。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