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书(45句)

2023-10-24 10:53:24 59 0

苏格拉底的书

1、#今天的这本书,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廊下派与苏格拉底。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到政治哲学的语境去考察,因为苏格拉底据说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廊下派间接地来自苏格拉底,并且在德性问题等方面也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这是否就意味着廊下派忠实地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  

2、华夏出版社办社宗旨:“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

3、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苏格拉底的书)。

4、附录一为什么色诺芬是“叙拉古的忒弥斯托革涅斯”?

5、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普世的价值。《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苏格拉底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6、(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987a30以下。

7、(12)参阅W.K.C.Guthrie:《希腊哲学史》第三卷,253页。

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5R9ceXiW9eZPkpiLopprA提取码:tevp书名:回忆苏格拉底

9、(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10、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你的哲学(你如何理解世界,你认为生命中什么很重要)跟你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同的信念导致不同的情感状态——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体现在不同的情绪疾病形式上。比如,我太在意他人的赞同(柏拉图说这是自由民主社会的典型疾病),这种哲学导致我恐惧社交。借助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古代哲学,我把我无意识的价值观带至意识之中,省察它们,并裁定它们是不明智的。

1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述,“苏格拉底自己忙于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且摒弃了整个自然世界,他仅仅在伦理问题中寻求共相(katholou),第一个开始关心定义〔的问题〕。”(7)“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出定义问题……由于他在寻求推理〔的方法〕,而‘某物是什么’(tiesti)恰恰是推理的前提,所以他也就是在寻求本质(ousia)……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使共相成为分离地存在的。”(8)这两段关键的引文表明:(1)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而仅仅执着于伦理问题的探论(9);(2)苏格拉底寻求伦理概念的定义(共相);(3)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共相并不如后来理念论所主张的那样是分离于感性事物而存在的。除了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术语可能有所保留外(比如,我们可以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真正如他所说是要创立推理方法),这三点都吻合于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实践在此,共相问题与德性问题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明苏格拉底哲学首先即是对智者学派的活动所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全面改造,其知识论兴趣与伦理学兴趣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哲学实践。一方面,他对道德概念的普遍定义的寻求表明他的伦理学的努力方向是知识论的,亦即是试图以巴门尼德开创的本质主义的传统来克服道德信念的约定论解释,这一点使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宗教人物而始终保持是一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的伦理学兴趣使他的知识论(本质论)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感,即是说,他是试图以其知识论来全面解决雅典城邦的道德危机,并进而为城邦政制的重建提供一个新的道德基础。在此问题上,耶格尔对柏拉图的一些评论也同样适用于(甚至更加适用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学园“不可能采纳任何将哲学问题限制于知识问题的研究课题”,因而所谓知识问题就是德性问题由于这样一种特定取向的努力,苏格拉底使得德性这一功能性概念更多地具有了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不再仅仅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所要求的“资质”(competence)或“素质”(quality,character)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定义的探究,德性概念从而成为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不再是人的自然本性,更不是因人而异、约定俗成的东西,智者们提供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德性的要求,智者的教育资格从而在理论上被剥夺。然而,他对智者的批判并不等同于阿里斯托芬那样的维护传统的人士的批判,而是作为一个道德的改造者来进行批判的,其结果是同时造成了与传统及政治权威的冲突,亦即普遍知识与通过选举产生的社会权威的冲突。“城邦的守护者们感到这位雅典怪人自己选择的角色乃是一位理智卓越者对大多数人视为正当和善的东西的反抗,因而也是对城邦安全的威胁。”(13)

12、2居鲁士及其友人:克勒阿尔科斯、梅侬、普罗克色诺斯、克色尼阿斯和帕西翁

13、“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得到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申辩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诬蔑开始,一方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者,而是有自知之明的爱智者,他的“无知之知”是基于自知之明的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真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哲学知识,其他所有具体的知识都是从属性的。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知道并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但并不理解真正的“好”是什么。另一方面他澄清自己的“无知之知”与智者们的不同,德尔斐的神谕让他看到,他很难像普罗塔戈拉那样的智者把知识当成商品进行交易,在意识到无知后,苏格拉底在人之间奔走,通过不断地对话获得“无知之知”。至于什么是“好”他也不知道,但他通过教给人们不好希望让人变得更好,这也使他落得“败坏青年”的罪名。义疏将申辩解读为哲学与政治之争,即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消化。

14、第4周: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第十六章)

15、(2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127页。

16、(32)W.K.C.Guthrie:《希腊哲学史》第三卷,417页。

17、(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18、这是一部解读苏格拉底哲学的随笔集,正像它的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本书以16个部分来探索苏格拉底的幸福观,重新体会苏氏对人类幸福关注的成果。

19、他说,他认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级的善”,“每天都要讨论这种善”。他说,大部分人终生都是在梦游,从来没问过自己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么做。他们吸收了他们的父母的价值观和信念,或者他们的文化,毫不质疑地接受了下来。但如果他们刚好吸收了错误的信念,他们就会生病。

20、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21、(10)我们可以基本假定,这些早期对话以及《政制篇》中的许多对话大约都反映了苏格拉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31年)之后直到他临终前(《克里多篇》与《斐多篇》)的一系列活动。

22、1月15日晚上20-21点参加第一次的探讨会。

23、有一种人,你觉得他们很有才华,能说会道,但是这样的好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他们的自负抵消干净。这种人我非常惧怕,一方面他们的聪明才能让我的愚笨无地自容,同时他们的自负又让我控制不住心里的厌恶,到后来我也不知这样坏的感受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的嫉妒。后来随着慢慢长大,眼前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经历多了,你会发现其实从这种厌恶感里得到解脱的方法,不是阻止他们,是把自己培养成最好的。然而把自己变成最好的第一步,就是你首先要明白,厌恶别人,这不是不愉快的事。

24、(13)WernerJaea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71页。这一冲突亦即本质论与约定论的冲突,可以部分地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25、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6、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

27、百度百科-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的16种方式

28、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68名西班牙士兵征服印加帝国

29、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0、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1937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出版有《性的进化》《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等。

31、彭华 |朱孝远|邓联合 | 凌文超 |朱锐泉

32、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33、#该问题本身就是现代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不管廊下派如何对待苏格拉底,他们的结论对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来说,肯定都不只有点滴的借鉴意义。

34、《真理的追求者:苏格拉底》(中英双语版)为“与大师相遇”系列书之中英文对照,可供青少年学生休闲时阅读,也可作为英语学习课外书。苏格拉底的信念、机智、风度及言论,是傅佩荣终身奉为学习楷模的标杆。在苏格拉底身上欣赏到雅典的人文风貌以及爱智者的潇洒意趣。

35、张治 |朱则杰|吴承学 | 颜炳罡 |赖贵三

36、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37、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38、课程人数:6人以内专业领域:历史、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39、第五章作者强调了“与朋友在一起的重要性”,他再次引用苏格拉底的原话:“智慧的火焰既明亮又温暖,但没有人能单独地把它点燃。”苏格拉底是说,一个人的世界是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也不需要什么智慧,只有一群人才能探索出智慧来。言下之意,智慧一定关涉人们的真情实感。这关系到文明的根本之所在。友谊从来都必须是人类所有价值的基础。任何的真理的发现,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真理,不可能是一个人认可其他人不认可的,它指向了一种群体标准,一种更加民主化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才能达成共识,真理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成共识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类世界一定会四分五裂,友谊荡然无存。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以观点、以精神连接成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个团体。我们不能为了讲道理而说理,不能为了捍卫真理而真理,真理是有基础和条件的,必须以人为本,以这个社会现有的人所达成的某种协定为基准,这就是后来所讲到的某种契约性的状态。

40、(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41、在1月14日21:00前完成个人Reflection。

42、——RobertC.Barlett,波士顿学院希腊政治研究所

43、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44、最后作者向人们发问:“朋友,为什么不关心你的灵魂?”他这种强调要“加强你的精神”的意图是理解苏格拉底之道的点睛之笔。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不仅在于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更表现在将人们奉行的标准从外在转向了内在,强调了精神自主的重要性,由此,人的精神统摄了世界万事万物,进一步发展出“人是万物尺度”这样的思想,实现了精神对物质的统率。当前西方文明之所以繁盛和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中没有出现和现实的分裂,没有用一个价值标准审视另一个价值标准,相反,哲人们总是试图打通精神与物质的断裂,他们坚持理性与科学,坚持理性就是让精神进入生活,坚持科学就是让精神进入物质。这样,每一个人才能以一以贯之的价值或方法理解了这个世界。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使人的内在获得了某种清晰,获得了正直、勇气、善良和自信,由此人们不再畏惧现实,而敢于投身对社会和自然的改造。这是苏格拉底带给人类的最大智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