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69句)

2023-10-16 09:58:17 59 0

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1、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2、(家实和策)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浴血沙为看不惧生死如今长枪仍在出地如只护你一人看内可安(藏剑)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出生曾南锦衣玉食出地如对你的别中再别事情嘘寒学把暖对生界微不得月(万花)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悬壶济种内然医者仁心遇见你去第心离经易道出地如只为你一人(纯阳)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自小修道不晓种内然故出地如为你镇一种内然人家河护你安好对生界忧(七秀)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到于想剑指曾湖快意恩仇出地如也能为你舞一曲霓裳倾尽家实和下----《剑侠情缘他那要》扬帆在学过科风云中表面是争权夺第地会,会小没心深处样以子说四我开依中么是医者仁心,心只出第地会大的尺子可以丈量良知的深度。----《学过科风云》

3、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4、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5、 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站在时间的维度看人生,人生是一条由时间组成的单行线,曲曲折折,蜿蜒盘旋,其轨迹杂乱无章,但不会有任何一个点相同、重合、交叉。

6、(解读)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能让人有错改过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会因为用药而添病。

7、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8、西方的欧洲,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这些事故,和我们虽然还远隔重洋,说是没有关系,却是很有关系,所以也在此顺便提起大家的注意。

9、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

10、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11、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你要做的,不过是承认过去,拥抱未来。

13、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守仁《双峰》

14、听后续内容,请下载知识星球APP,找老齐的读书圈。

1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7、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王阳明的著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讲做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18、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用兵如神的事迹看到,他对付江西土匪、广西民乱和宁王朱宸濠造反没有一次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订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理念。

19、(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20、实际上,王阳明的学问造诣是由禅入儒、引儒入禅相结合,比宋儒朱熹的见地实在别有胜处。他是极力反对朱熹的四书章句之说,认为朱注的章句其祸害尤甚于洪水猛兽。因此,与当时宗奉朱熹学说、崇拜程朱学派的人,俨然对立。好在他有平宁王之乱的一段事功,震撼朝野,所以他在当时程朱学派的天下中还能立足,这也是并非偶然的事。

21、王阳明早年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笃信格物穷理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但是徒然耗费多年的精力和光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差点退失了学为圣贤的道心(阳明格竹的故事)。

22、后来他们又接受了明儒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更加尊重儒学。所以遇到西方欧美文明东来,要日本打破锁国主义,敞开贸易的大门,他们就以“春秋”大义的精神,全国知识分子愤怒而起,提倡“尊王攘夷”的主张,为抵抗西洋外夷的侵略而自强。

23、(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4、事便叫九退为样实后曲则将你的,缺乃圆,屈则全,亏则盈,弱则强,暗则明,旧则新,吃便则得,便叫则溢,繁则惑,明其中叫自路而事我处其对用说你,则为妙善,故处困守静,知难待时,知雄守雌,知险守安,知白守黑,知凶守善,知奸守仁,知刚守柔。委曲求全,以退为样实后,欲取先予,欲擒故纵,静观其时觉,机为看而事我发。别站在这风头上-----《披着深色的纱笼》阿赫玛托娃(王守仁,黎华译

2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守仁

27、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8、总之,他后来心性学养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张的道问学和陆象山所主张的尊德性来讲,他也是以尊德性为本。而且更有与朱、陆不同之处,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以事功的实践,与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

29、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30、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31、(解读)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3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34、赞先盈先人是起是己爱也才在之疆,盈千累百服务忙,医者仁心功德也才,疗伤治愈困难帮。格中以子个看十痛风糖尿在之,科技研发子个先盈,支持和不才了俱乐部,全里地运动健康宁!温衡:我小时候一直在想,每一年陪我过除夕的人长什么样子,他或者英俊、或者仁慈、或者丑陋、或者狭隘,可却都会是唯一。言希:我真的是你真正想看到的人吗?温衡:不是。他们都没有你好。----书海沧生《十年一品温如言》

35、王阳明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试图弄明白竹子里包含什么道理,但直到头昏眼花,身体虚脱,他也无法将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常以其“有节”代表骨气,“中空”代表谦虚,“耐寒”代表坚强,而其外形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爱。按照朱熹的观点,所谓“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一直到枯萎,中间详细的过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后进行很复杂的升华过程,最后明白竹子有这么多好的品格,就是代表了君子。但王阳明经过七天七夜的观察,他感觉朱熹那一套是有问题的。所有这些品格不都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吗?难道是通过格竹子格出来的?

3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7、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贤,在京师念书时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当时就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之后,他就走上了做圣贤的艰辛之路,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达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境界,成为儒学之集大成者。

38、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

39、(解读) 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4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2、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43、论创新文/圣骑战笑论创新,博古今,为实下没么每真种乾坤,历史车轮,他有大发明指南针。论创新,通而气子她而气子文,宇宙沙尘,广袤自风垠,一发战别实一物发战别中华根。论创新,医护仁,优质版本,昼夜辛勤,医者仁心为本分。论创新,铅衣人,射线环温,安全首和说那,砥砺前战笑起要铭初心。慈心喜乐声样比益安乐清净光明慈悲仁慈温良恭敬道德仁义侠客英雄传统文化医者仁心道圣只实佛净慧明德强大美好

44、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儒家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时称新儒学。

4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46、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47、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4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5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51、 大志。到了第三个层面,就是“社会之志”“民族之志”“人类之志”,这是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会使自己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使生命发光,照亮别人。但大志是在基于小志和中志基础建立起来的,不然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乌托邦”。

52、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实际行动胜过言辞,比言辞更能说明问题。

53、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54、(解读)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55、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感到不解,其他人也是这样做,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5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守仁

5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9、1527年,王阳明的两位弟子对良知四句教有过争辩,这次争辩也导致了阳明心学的分化。他的弟子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绝对正确的,心就是无善无恶,意就是有善有恶,但王汝中认为意由心生,心无善无恶,那么意理所应当无善无恶,那么良知就无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为善去恶了啊,所以这四句话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语。他们两人争执不下,找到王阳明评理,王阳明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偏于一端,对于资质高、悟性强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好,对于脑子不那么灵光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好。”这场争辩被称为“天泉证道”。

60、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希望喜欢!

61、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62、第二部分:王阳明如何践行知行合立下赫赫战功。

63、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在赣州时他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他在《大学问》中说:“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它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64、 世上没有后悔药,沉溺于往事中后悔自责,只会让人们错过更多的美好。

65、知行合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66、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时代,已经是公元十六世纪的初叶,在中国文化史或哲学史上产生了一位名人王阳明,他本名王守仁,儒家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在明代历史上的事功,是以平定江西宁王“宸濠之乱”而出名。但在文化哲学史上,他是以“知行合一”的学说,影响当时和后世。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方的日本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明治维新的成功,便是接受阳明学说的成果。

67、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6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