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歌德作品(74句)

2023-10-14 10:59:04 59 0

歌德作品

1、2017年北京书画艺术院首届油画作品展  北京

2、郭沫若最初发表《浮士德》的翻译片段,正是在新文化运动高潮的1919年,他1919—1920年的诗歌写作爆发期,成就了《女神》中的许多名篇,却又终结于1920年夏全身心投入《浮士德》第一部的翻译。到了1947年,郭沫若终于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的全译,确定了这一联“神秘之群合唱”的译文:“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在拙文《抒情与翻译之间的“呼语”——重读早期郭沫若》(以下简称“《呼语》”)中,我着重于郭沫若诗作和跨语际书写,提出历史抒情主体、“惠特曼之名”和“雪莱之风”的翻译套环结构。而在“惠特曼之名”和“雪莱之风”之外,我们还需展开郭沫若早期作品中的“歌德神话”。我所谓的“歌德神话”,不仅包含歌德诗歌中的神话元素(它在《女神》中有闪现),也指歌德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神话”(也即泛神论神话)想象结构(郭沫若的泛神论修辞与此关系至深),而且还指作为文学现代性神话之一的歌德形象或歌德精神(郭沫若曾乞灵于这一“诗神”)。我更进一步认为,歌德本身——作为理想人格、诗歌资源、文化创造的范型,乃至于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化身——也成了新文学的神话宇宙的一部分。而这个神话宇宙,也就是新文学的自我指涉和新文化的意识形态想象的展开。只有从郭沫若早期作品中的“歌德神话”再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这一诗歌—文化宇宙的内在构型,触及它的壮阔边界,乃至发现它的真理内容。

3、2019年作品入围第十四届ARC国际沙龙大奖赛。

4、《向北方.秋意浓no.1》  120cm×40cm  RMB:80,000

5、莱辛——(1722—1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6、2017年后新社区画家联盟小幅油画展(保定)

7、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8、2018年作品《桃香满山》入选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 北京水立方美术馆

9、2016年作品参加“E京华Ⅵ”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歌德作品)。

10、2001年《珍藏》等三幅作品发表于《艺术观察》

11、有自己的技能所长就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是傅杰觉得,这样也是有弊端的:“你要在很小的事情上知道很多,很大的代价就是很多作为一个人应该知道的东西你就不能再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他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有人眼睛坏了去找医生,医生对患者说:你这个是左眼,我是专治右眼的。“当然,这样的医生可能成为世界顶级专家。但是人生到了这个地步,可能就比较无趣,把右眼所有的东西都搞清楚了,对左眼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对别的东西一无所知。”

12、《浮士德》注家一般认为,“大宇宙”之符和地祇之真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图像符号”,而后者则是由“语言”召唤而出。而我认为,在这一召唤模式之中,又有一重镜像关系值得注意。如果说“大宇宙之符”是“万象本一如,/全盘动着在”的无限自然的镜像,那么地祇及其“创造精神”则是浮士德所追求的主体镜像。地祇以火焰现身,一般认为,他的形象在歌德的神话学中接近于太阳神,他唱出前引歌词之后,终究还是拒绝了浮士德。浮士德陷入茫然,他认为自己是“EbenbildderGottheit”,也即“和神一模一样”,怎么可能还和地祇不“相近”呢?人作为神的镜像,而神又是自然的镜像,这里已包含着歌德的泛神论倾向。在1928年版的郭沫若译《浮士德》中,这一处翻为——“神性的写真”。浮士德召唤地祇,从而认定自己为大宇宙的“具体表著”和“神性的写真”;郭沫若召唤浮士德之灵,以GeschaeftigerGeist为“创造精神”(1928年改译为“不息的精灵”),实际上也是一种诗歌的主体性构造,“大宇宙”和“写真”即不断展开的精神世界的镜像。

13、“这个‘不器’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把你变成一个器皿,但我想现在片面地宣传这种思想是不负责任的。”傅杰认为,孔夫子当时是想培养弟子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现代社会,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要培养一技之长,不一定都是绝技,但是在某一个位置上“可能没有人替代你,你的位置才比较稳固”。

14、2017《恩和的夏天》黑龙江省风景写生作品展银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15、说到浮士德精神,董问樵直接引用了悲剧人物的表白来分析其主要方面: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杨武能的《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提出:浮士德精神非纯粹的德意志精神,而是整个欧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延续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欧洲精神的凝聚和结晶。张辉在他的论文《浮士德精神与中国化审美诠释》里比较了宗白华、张月超等人的观点后发现了审美现代性本身的一个悖论:审美的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并以之进行审美启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吁求,同时由于对审美作用的片面强调,可能伴随着审美本质的变异乃至异化,使人变成审美乌托邦里的“单向度的人”。

16、2010作品《雪山系列》入选第二届全国油画展,展於中国美术馆。

17、《独坐菩萨岩》是著名诗人刘年的第一本散文集,所收作品全部为第一次结集出版。这些作品或写自己的“命”,或写远方的“路”与“诱惑”,当然也写“诗”,组成了一部苍凉沉雄的个人心灵小史。刘年用散文的方式写诗歌,用诗歌的方式写散文,在诗与散文两种文体之间自在出入的探索,对诗人和散文写作者都具有借镜意义。

18、《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19、赵军,男,汉族,1982年出生于山西。中国著名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朱曜奎油画高研班助理导师。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艺术中心特聘画家、香港万隆艺术中心艺术顾问、北京长岭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秘书长、中西方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2002年毕业山西艺术学院。

20、2019年作品参加“净界”2018~2019写实油画全国巡展,北京首展。

21、2005年于大千画廊参加“路之路”风景3人写生展

22、往期回顾:(诵)|《短》俄罗斯一首小诗(很短,很美)

23、《秋实》       60cm×90cm    RMB:45,000

24、2011年,师从导师著名哲人、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李正天教授。

25、《小憩》     40cm×70cm    RMB:45,000

26、2002《还看今朝》中国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六十周年美展"入选(省部级重点展览)

27、“狂放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28、《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29、《五柿图》      60cm×60cm     RMB:45,000

30、《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31、关于葛丽卿这个人物,刘敏在她的《甘泪卿悲剧的意义》中认为,她并没有过人的聪颖和才智,却富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歌德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只是记载他精神发展的轨迹。张继云文章《从浮士德与格蕾欣不同的世界观看浮士德体现的时代精神》认为作为和浮士德同时代的人物,她固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其世界观的差异正是突出浮士德身上的时代精神。

32、黄广宇,1984年生于潮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

33、·《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34、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席勒断言,自然对于我们无非是自愿的此在,即事物通过其自己本身的存在,根据自己的和不变的法则的生存。然而,构成自然之品格者恰恰是我们的品格达到完美所缺乏的东西;而将我们与事物(自然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东西恰恰是它们达到神性所缺失的东西。“只有当两者,”席勒说,“相互结合起来,只有当意志自由地遵循必然性法则,在幻想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理性坚持其规则的时候,才会产生神性的东西或者理想”。这既是席勒的艺术,也是他对理想的人提出的要求。孔子也有相似的言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另外,《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在席勒是自然与神性,在孔子是质与文,两者相互对立,而不相辅相成。两人追求的都是平衡、适度。

35、歌德的诗词全集: 《格言诗》 《欢聚与离别》 《玛丽恩巴德悲歌》 《野蔷薇》 《迷娘曲 (之一)》 《五月之歌》 《幸福的渴望》 《对月》《赫尔曼和多罗泰》和《莱涅克狐》

36、2013英国伍斯特公开赛,美国加州橘郡当代艺术中心罗盘评选赛入选,

37、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38、(诵)丨仓央嘉措史诗---穿越一场久违的遇见

39、2018年作品参加《经典·融合》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精品展,北京。

40、邓斌,197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新具象油画沙龙成员,经典汇CLATIA签约艺术家。

41、《外婆家的记忆•墙画》入选2018E京华(北京水立方艺术馆)

42、《小女像》    45cm×30cm   RMB:180,000

43、《秋适》    80cm×30cm     RMB:30,000

44、君子是否应该“不器”?歌德在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也谈到过类似话题,他把“不器”看作是一种注重通识教育的体现。歌德在他的这部作品中间讲了两个极端,第一种极端是通识教育,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都要穷尽。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的观念是专攻某一个方面的职业教育。歌德把这两者进行了一个对比,想表达的是这两者并不是通往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因为要穷尽所有知识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把人培养成某一种职业的专才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它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化、人的贫瘠化和人最终的异化,成为一种工具。”瓦尔克表示,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

45、2013《向北方3》获黑龙江首届版画展优秀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46、《红纱中单白玉肤》  86cm×36cm  RMB:120,000

47、作品《记忆》在建d70周年山东绘画展中获优秀奖

48、这译诗又提供了一种郭沫若—歌德的“宇宙图景”,以海洋为宇宙镜像。郭沫若接下去写道:“这首歌词是从‘地祇’的口中唱出的。地祇只是‘创造精神’GeschaeftigerGeist的象征。”我们可以想一想:德文中的GeschaeftigerGeist真的可译为“创造精神”吗?

49、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50、2016年作品《右卫北街的下午》和《曾经家园》入选追梦之路---长沙首届优秀青年美术人才作品展 湖南省画院展览馆

51、2013年广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

52、郭沫若、宗白华视浮士德为歌德的替身。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一文将《浮士德》视为诗化的歌德思想的百科全书。进一步的,韩瑞祥、仝保民在《〈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的浪漫主义色彩》中认为:浮士德是一个在幻想和戏弄人生中追求着的浪漫主义形象,他不是作者本人生存观念的释解,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分裂的悲剧。歌德自己说过:他说不出来作品里的具体观念,作为诗人他只是将自己的印象从艺术的角度生动表现出来,并使读者能获得同样的印象。董问樵在解读这段表白时认为:在思想上,诗剧是接近人道主义的过程;在艺术形象方面,浮士德是哈姆雷特的发展,前者在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展了后者的形象。王力在他的《文学的归真——对〈西游记〉、〈浮士德〉的随想》中将浮士德定位为一个“当代英雄”:真正的当代英雄体现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和最崇高的人格,是人类文学中的最高典型,浮士德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完成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53、傅杰表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就应该多少了解一点孔子,多少应该读一点《论语》。“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文化没有断过,而中国文化从汉代开始就一直是儒家为主流的文化,《论语》里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54、2014年作品《右卫的早晨》入选江山如画---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 北京北航艺术馆

55、《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 (共济会悼词),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56、2017《日暮辽远》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作品展入选(国家级重点展览)

57、《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58、2019年“大美无言”当代中国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上海)

59、魔鬼将昏迷的浮士德带回他原来的书斋,在这里,他从前的一个学生正制造具有超人的智慧却没有血肉之躯的小人。小人带着浮士德和魔鬼到神话世界去寻找海伦,在魔鬼的帮助下,海伦从地狱里复活,与浮士德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有了爱的结晶,生下了儿子欧福良,这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他不受任何约束,向天空不断地求索,终于很快便夭折了。海伦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消逝了,只留下飘飘的衣裙。古典美在浮士德心中幻灭了。

60、《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61、2012年作品《天山》入选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油画作品展,展览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台湾名人画廊展。

62、这种表面上的一致是基于一个错误,即“孝”被译为Ehrfuscht(敬畏)。撇开这一点不说,在歌德的小说中,敬畏被视为人之为人所由立足的基础。他在他的“教育省”中确定了三个应在人心中唤醒并通过教育达到的敬畏:首先是对凌驾于人之上者,反映和显现在父母、师长、上级身上的上帝的敬畏;其次是对位居其下者,即对为人提供着饮食、给人以说不尽的快乐但也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大地的敬畏;第三是对与之相伴并存者,即对他的同类的敬畏,因为人只有在与其同类的结合中才可能面对世界。在歌德看来,上帝始终是人及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第一和终极的原因。在《孝经》中,或者按照儒家的说法,人始终在第一位。只要人达到德无不实,无人欲之私可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便可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便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歌德的三个敬畏中对上帝的敬畏是终极根据,是其他两个敬畏的基础;而儒家在一切本质中独推人的本质为最高贵者,在人之为人的行为中孝是其他一切仁爱的出发点,即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63、2009《向北方2》获黑龙江艺术教学成果三等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64、2017年作品参加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水立方美术馆)

65、《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66、2013年大艺之境—上海站-上海益友斋美术馆展出·上海

67、1998年被编入山东美术家协会主编的山东美术家词典

68、2015参YOUNGARTTAIBEI,台湾。

69、2011年作品《两年的时光》入选第二届"挖掘-发现"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70、然而,在他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感受“最高的一刹那”的幸福的时候,他却倒在地上与世长辞了。

71、2001年《美满人家》入选济南市文联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72、2018年作品参加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水立方美术馆)

73、2018年12月“新具象油画沙龙年展”(北京宋庄雅文美术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