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71句)

2023-07-03 10:41:03 59 0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1、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2、苏格拉底与孔子很像,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想要研究苏格拉底,就得通过同时代人对他生活、言行、思想的记录来进行。那么,有哪些苏格拉底思想的忠实纪录者呢?主要有三个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还有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

3、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4、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5、                     

6、接下来,苏格拉底仍有精彩的发挥。你们既然接受了这样的论点,那么我们继续往前推进。“不好不坏的事物由于坏事物的呈现,有的时候还没有变坏,而有的时候变坏了。”如果是这样,这意味着什么呢?“当它不是坏的,但坏已经呈现的时候,这种坏的呈现使它想要好的事物。但是这种使它变坏的呈现又会剥夺它要变好的愿望和对好事物的热爱。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不好不坏的,而是坏的。而坏东西不能是好东西的朋友。”

7、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8、只有在这种生活中,当人们通过使美本身成为可见的而看到美本身的时候,人们才会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那些虚假的美德,使之加速的是美德本身,而不是与美德相似的东西。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如果说有凡人能够成为不朽的,那么就是他这样的人。

9、苏格拉底反对之前学者重视自然而忽视人类自身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应该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所谓教人就是帮助其学会做人,道德不是天生的,好的道德品质是依靠后天学习获得。既然后天可以发生学习行为,那么道德也是可教的,培养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10、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教育能够使人得到改善,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生而愚钝,都需要进行后天学习。越是聪慧的人,越需要进行教育,否则聪慧之人便会难以驾驭。同样,国家的治理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11、纸质用品:教育学专业基础答题卡、教育学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12、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3、所以,在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多大成分是他自己的,这是一件很难分辨的事情。就像我们看到的哲学史一样,一类是哲学史家写的哲学史,一类是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哲学家写的哲学史更多会把他自己的思想填充进去,而哲学史家会比较客观。色诺芬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记录可能更加真实。但也有对色诺芬的批评,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不深刻,所以他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也缺乏一定深度。

14、爱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对抗遗忘的学习。爱就是回忆起自己钟爱的事物,否则,爱就会迷失在寻找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爱,其实是在不停地寻找。我们为爱所做的准备,比爱自身放出光芒的时间要长期很多。有可能终其一生,一直在为爱做准备,而不是存于爱中。然后,当事人误以为这便是爱。这就像爱智慧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因为全然拥有智慧是神的事。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爱了,我们只能说自己是求爱者。我们追求爱,倾其一生,无怨无悔,接受所有的结局。

15、全心全意地爱,全身心地投入爱,专注地爱,其本质便是抵御遗忘,与遗忘作斗争,从而进入一个纯粹之爱的境界。当只爱某一物时,当全然爱某一物时,当唯一而全部的爱发生时,遗忘的可能性便降到最低。没有朝秦暮楚之虞,没有私心杂念的分心,也没有各种诱惑与困顿。此心变得坚固,意志变得清明,在爱之中,在全然之爱的当下,不朽发生了。它获得了意识之力的全部浇灌:即便世界死寂一片,它也可以瞬间全部复活。在这种爱力当中,人获得了不朽,获得了与神同等的地位。人的合法性,来自于爱;人的成圣成神之途,同样来自于爱。只有在爱中,只有在唯一而全部的爱中,人超越了过去的自我。

16、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7、一次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可以考多个教师资格证?

18、爱就是对幸福的欲求,爱就是在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在美之中生育和繁殖。爱的本性就是追求不朽。

19、天色已经不早了,美涅克塞努和吕西斯的监护人喊他们回家。尽管苏格拉底还没有完全论证出来什么是友爱,但是他最后仍然说:“我们相互之间是朋友——我把自己算作你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却还未能发现什么是朋友。”

20、这就像病人,由于他的疾病而是医生的朋友。而身体是既不好又不坏的。由于疾病,身体被迫欢迎和热爱医药。于是,苏格拉底发现:“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变成好事物的朋友,因为某些坏事物的呈现。”在这样一种现象中,苏格拉底继续辨析友爱的存在。为什么一种事物能对另一种事物产生亲善,他从现象之中发现具体事例,并将其抽象出来,看能不能经受起普遍性的考验。正是这样的分析法,使他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展延。

21、但是,我们不是依然会遗忘爱人吗?我们依然会遗忘曾经钟爱过的事物,依然会寻求新的刺激和快乐。我们受“情动”的折磨和推动,在新欢来临之即忘记旧爱,我们又受这种折磨,在旧爱复燃时暂别新欢。这种折磨,被称之为永远的人性,它处在遗忘与记起之间。它遗忘了一个,忽复又忆起。当忆起时,钟爱之物便复活了;当遗忘时,钟爱之物便死寂了。正是在这样的忆起与遗忘中,人被称之为“不长记性”的动物,他反复地在挣扎,在领受折磨,情感的与理性的,身体的与灵魂的,此地的与彼在的,丛林法则的与文明世界的。

22、人人皆能不朽,只要你传递后代。还有一种更大的不朽,那就是知识的传递、智慧的传递、灵魂的传递。一个灵魂启发另一个灵魂,如何认识美与爱,如何认知变化的世界与不变的本体。这便是灵魂之爱。灵魂之爱比肉体之爱更加高尚。

23、然而问题又来了,善者是自足的,自足的人不需要任何东西。那么,“这世上的善人怎么能够成为善人的朋友呢?他们分开的时候不会相互思念,因为哪怕这种时候他们也是自足的,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又不会相互需要。”

24、“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25、古希腊哲学分为三种形态,自然哲学、本体论和伦理学。而苏格拉底是在古希腊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哲学家。所以古希腊哲学,我们要把它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你想这个人多厉害。

26、但我们每个人又有一种天然的方式,可以走向爱,走向不朽。这就是自我的繁殖,通过传递生的信息,通过后代的成长,生命之火在沿袭。这便是整个人类的不朽面貌。苏格拉底说:“如果一切事物天然地珍惜它自己的后代,因为就是为了不朽,一切事物都表现出这种热情,这种热情就是爱。”在爱之中,人走向不朽。没有人不热爱不朽,因为不朽意味着意识的永生,而意识永生意味着神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样的圆融与完善之中,真理与不朽,爱与智慧都获得了同样的光芒。它们在一种相同的光芒中,融为一体。

27、苏格拉底说“一切事物天然地珍惜它自己的后代”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生育表现在灵魂中”。对于这一点,中国人将前者称之为“血脉”,将后者称之为“法脉”。苏格拉底认为,爱就是爱个例之美,深入到爱群类之美,再深入到爱知识之美,再深入到爱真理之美。瞥见真理之美的人,对个例之美不再热衷。“如果一个人看到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本身……那么你还会把他的生活称作无法躲避的生活吗?”这便是人通往天神之路,经过爱的滑行,由爱而至美好,由美好而至美德:“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

28、这是一位叫阿伽松的剧作家,他在剧本获奖时举行宴饮。其中有六人轮流发言,礼赞爱神。最后出场总结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论爱的精髓在于,他认为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所以追求善,想拥有善物,也因之孕育美,在美中生育和繁殖。这种孕育繁殖既有身体的,也有灵魂的。而且,爱神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施爱的对象。

29、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30、“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1、①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32、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33、这便是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从形体之美走向知识之美。

34、那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记录还是色诺芬的记录更真实呢?这其中存在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柏拉图的更真实。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始终跟随着他,而且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老师的思想。但也有人不太认同,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太牛了,是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还是他说的。

35、  (本文属河北华图教育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于华图教育,未标明者必究责任。)

36、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37、我们无法描述苏格拉底这样的顿悟,对爱的顿悟是如何发生的?是因为正如他长期所言:他体内有一个精灵的声音在指导他?或者说那个精灵就是他所指认的爱的精灵?或者说那个爱的精灵就是沟通人与神的上天使者?我们无法得知这全部的真相,但我们相信:只要相信苏格拉底,你便能获得神的赐福,便在永恒之爱中,便沐浴在爱神之河中。

38、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39、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40、在爱当中,智慧产生了。智慧产生后,人类可以处理社会学的问题,可以处理群、种、属的关系。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灵长。苏格拉底将“节制(理性)”和“正义”看作是根本的种属。有了节制与正义,也就有了繁衍和不朽,有了对世人的爱。所以他说:“迄今为止,智慧最伟大、最美好的部分处理的是城邦和家庭的秩序,智慧的这个部分被称作节制和正义。”

41、苏格拉底认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此前已有的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及人生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也需要学习算数、几何、天文等科目。学习以上各种知识重在实用而不是单纯思辨。

42、电子版PDF:2022年考研真题与详解答案(回忆版)

43、劳伦斯·兰伯特(LaurenceLampert)认为,《普罗塔戈拉》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篇对话,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开始登上公共舞台。刘小枫指出,《普罗塔戈拉》是智术师出场最多的柏拉图作品并且在场追慕智术师的年轻人也最多。因此,这篇对话可以看作是苏格拉底与作为智术师代表的普罗塔戈拉的公开论辩,而且论辩的主要内容则是围绕美德是否可教展开,由此带出美德是什么、美德的统一与分离、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因此,笔者集中分析《普罗塔戈拉》这篇对话来呈现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思想。通过苏格拉底和希珀克拉底在开篇的对话可知,普罗塔戈拉在希腊人的眼中是一位智术师,而且智术师对智慧的东西有知识,并且在他拥有知识的事情上可以造就人的言辞方面厉害,可以让学生也拥有知识。而在苏格拉底眼中,智术师则是贩卖养育灵魂的东西的大贩或小贩。在对话里能够体现贩卖的事情就是希珀克拉底准备交钱给普罗塔戈拉来获得知识,由此可知,养育灵魂的东西其实是指知识。苏格拉底问希珀克拉底付钱给普罗塔戈拉作为教自己的酬金是去什么人那里和想要成为人们样的人,例举了医师、雕刻家,再引导希珀克拉底说出成为智术师,苏格拉底随即表明成为智术师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最后通过举例跟语文、音乐和体育老师学习来揭示出两种学习——一种是“习得一门技艺,由此成为那样的一个艺匠”,另一种是“针对常人和自由民的教化”,这种教化是指培养品德而成好人。医生、雕刻家都是某一领域或者行当具有特定专门知识的“艺匠”,智术师在这里与他们并列,那么苏格拉底显然是把智术师看作与医生、雕刻家一样的“艺匠”,其所教授的是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行当的技艺知识,这种技艺知识与培养常人和自由民成为好人的品德的知识相对立。据拉尔修的记载,普罗塔戈拉将修辞术这一技艺传授给他人。因此,在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中,知识是指可以被言说、交易和教授的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当的技艺知识,被智术师夸赞为具有养育个体灵魂的作用。苏格拉底则将智术师看作是贩卖技艺知识的贩子,并且一再推延和劝说希珀克拉底仔细考虑是否交钱给普罗塔戈拉求教,并告诫他要审慎辨别普罗塔戈拉售卖的技艺知识的益害,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智术师的贬低和不认可,以及对智术师所传授的技艺知识对灵魂有益存在质疑,他还直接将技艺知识与培养品德而成为好人的知识相对立,这也就意味着技艺知识难以促成人的美德,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否定了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

44、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苏格拉底问:“在那些我们一无是处的领域中,我们会成为某人的朋友吗,或者有人会爱我们,和我们交朋友吗?”答案由吕西斯的嘴中说出,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为什么会引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呢,难道爱不是无条件的吗,为什么当我们一无是处,没有价值时,便不会被人爱了呢?

45、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是将现成知识直接教授给对方,而是通过共同讨论,引导对方自己承认自身错误并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46、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47、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48、虽然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苏格拉底勉强用语言文字形容。他人无法身临其境,这便是痛苦的根源。但请拥有爱,通过爱化解痛苦,化解矛盾和冲突,使自我变得和谐、精进。苏格拉底是这样描述的:

49、或者说,再进一步,只有好人才能成为朋友。苏格拉底思索道:“只有善者是朋友,而恶者决不会与善者或恶者成为真正的朋友。”

50、苏格拉底的下午茶|不朽之爱:《会饮篇》解读

51、------------------------

52、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清晰,来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到,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3、到了古希腊文明末端,人们再也不去探索整个宇宙的真理了。这时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生发生变化,人们都关心「小我」。于是出现了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在研究伦理关系。

54、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55、第二个是色诺芬,他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是一位将军和历史学家。

56、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57、古希腊自然哲学有最早的物理学家,有最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的化学家,最早的生物学家,最早的原子论研究者德谟克利特等等。后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找到源头,这就是自然哲学。

58、②助产术即像产婆帮助妇女生产一样,通过努力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代替对方说出答案。

59、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0、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61、苏格拉底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或问答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

62、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63、「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一期专栏文章,每周三的晚上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64、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65、这个问题,对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影响也比较大。比如钱穆先生,虽然他不太认同用西方哲学来概括中国的古代思想和学术,但他也认为哲学是研究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叫宇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类似我们用科学角度来解释这世界是什么。还有一个大的问题,人生是什么?即哲学在很大范围内,是要探讨人生哲学。

66、所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方文化,我们说两栖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理性主义的支柱,理性主义就来自于古希腊;另一个支柱是基督教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67、「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一期专栏文章,每周三的晚上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68、现在,苏格拉底似乎抵达了他的结论:“无论是在灵魂中,还是在身体里,还是在任何地方,那些本身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由于坏的呈现,而成为好事物的朋友。”论证到这里,这意味着友谊就是向善,友谊就是成为善者的朋友。原本每个人都是既不好又不坏的,但是受了坏的污染,于是应该向好的事物看齐,这便是友谊的伦理。这颇像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69、③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通过比较寻求“一般”。

70、这可真是麻烦,这次对友爱的论证又失败了。同类不可能成为朋友。那异类呢?会不会是这样?“事物越是相同,就越会充满妒忌和争斗,就越会相互仇恨,而事物差别越大,就越会结成友谊。穷人要和富人交朋友,弱者要和强者交朋友——为了帮助的缘故——病人要和医生交朋友。总之,无知的人必须珍视有知识并爱他的人。”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苏格拉底继续探讨下去。他发现,这样一来,将会导向一个问题:对立者是其对立者的最佳朋友。这显然难以让人相信。因此,他认为“相同者不是相同者的朋友,对立者也不是对立者的朋友。”但他又找到了一个要点,认为必须加以考虑。那就是:“某个既非恶又非善的事物会变成善者的朋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