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哲学批判(85句)

2023-10-03 11:54:48 59 0

黑格尔哲学批判

1、《黑格尔说 否定与自由》∙ (德)黑格尔著/王运豪编译

2、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3、指的是客观的自然万物本身的自然律,我们将其称为逻各斯。

4、我们继续分享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人,阿多诺的哲学思想。我们今天开始分享阿多诺的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

5、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认识到一切存在皆为属性存在,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精神存在都是属性存在,他认为他的绝对精神就是客观万物本身。

6、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会详细阐述。

7、正是基于人类把自己视为对象,然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基于自身的知识,我们这才能认识作为对象的世界万物。

8、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象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最后,精神,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就是绝对知识因而就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因为它的现实存在就是抽象。

9、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黑格尔哲学批判)。

10、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11、但是,黑格尔完全认同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但他并不认同康德给形而上学的定位。康德哲学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个哲学的全部任务和内容不是认识绝对,而是认识主观性或批判认识能力”按照黑格尔对哲学任务与目的的理解,只有从形而上学着手,哲学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他对自己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回答,而不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外在配置。在《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中,黑格尔明确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为意识建构绝对”也就是认识“绝对”。这个结论不是随意得出的,而是建立在他对时代的哲学问题的长期思考基础上的。

12、主要是因为黑格尔的法哲学里面主张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精神的更高阶段,是“地上的神”。

13、提出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哥呃呃法哲学的批判

14、桡哲的《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究竟写了什么?

15、“启示,作为抽象的观念,是向自然界的直接的过渡,是自然界的生成,而作为自由精神的启示,则是自由精神把自然界设定为自己的世界,——这种设定,作为反思,同时又是把世界假定为独立的自然界。概念中的启示,是精神把自然界创造为自己的存在,而精神在这个存在中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确证和真实性。”“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的东西的最高定义。”[ⅩⅩⅩⅣ]

16、最后,“绝对”作为存在的形式,它是宇宙论意义和存在论意义的,而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笔者宁愿把它理解为“可理解性”,而不仅是合规律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即便是非理性事物,也是可理解的。《逻辑哲学论》说: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绝对”,就是世界之“是这样的”之结构性关系全体。对我们人来说,世界只能“是这样的”,这个“是这样的”不是出于人类的约定俗成或任意规定;相反,它规定我们的存在。另外,对于黑格尔来说,他不认为“绝对”是个静态的结构性系统,而更愿意认为它是一个自我展开的历史过程:“这些范畴和范畴的总体(即逻辑的理念)并不是停滞不动,而是要向前进展到自然和精神的真实领域去的,但这种进展却不可认为是逻辑的理念借此从外面获得一种异己的内容,而应是逻辑理念出于自身的主动,进一步规定并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131)当然,逻辑理念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这绝不是“把思维规律强加给客观世界”(132),因为那正是黑格尔明确批判过的康德的做法。至于逻辑理念如何“出于自身的主动,进一步规定并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那是一个相当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只能留待以后的研究来解答。

17、★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18、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19、 “绝对”概念首先是在耶拿时期提出的,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耶拿时期是黑格尔思想正式转向哲学并开始形成从而走向成熟的时期,而“绝对”概念也从此时开始,成为他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同时,此前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的做法,也于此时开始消失。“绝对”概念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绝对观念论”)。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看待黑格尔哲学,这个概念都是不能回避的;不但不能回避,而且是要首先予以理解的。

20、在著作中,马克思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有关国家和法的论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几乎是逐节的批判。在他看来,黑格尔把观念变成独立主体,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头足倒置的思辨唯心主义,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同时,马克思结合德国和整个西欧的政治状况,揭示了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国家不可能实现人的普遍本质和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的民主制”才能消除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政治领域同社会领域、国家公民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市民的分离。“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人民绝对有权利为自己制定新的国家制度。这表明他已经接近阐明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在批判中还揭露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是颠倒现实关系,本来是出发点的事实却被神秘地变成观念的产物,即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就在于“使政治制度同抽象观念建立关系,把政治制度列为它的(观念的)发展史的一个环节”。

21、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22、黑格尔的“精神”与其“绝对”一样,是极易引起误解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黑格尔在多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它。基于本文的目的,本文讨论的只是作为绝对的精神。美国老一辈黑格尔研究者芬德莱指出,黑格尔的哲学是希腊式的,而不是康德式的。(113)这意味着,像精神、理性、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样的概念,具有从古希腊逻各斯概念延续下来的客观意义,而不只是与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有关。《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有这样的论述:“惟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精神的东西是本质(dasWesen)或自在存在的东西,——自身关系着的和规定了的东西,并且它是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中仍然在自身中的东西;——或者说,它自在自为地存在。”(114)精神是超个人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超验物,而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得以可能的条件,所以是现实的。(115)它包含了自在(同自我或主体)和他在(差异、他者或客体),自在与他在只是它自身的两个不同的环节,是它们的差异中的同一(即它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中仍然在自身中)。

23、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

24、也就是说,黑格尔所谓的上帝、理念、精神、宇宙理性均指的是客观存在演化的逻各斯,而这逻各斯同样也是指他主观的辩证演进逻辑模型。

25、哈特曼曾经把黑格尔哲学“非形而上学地”解释为“一种纯粹的范畴理论”(125),这一观点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126)根据他的解释,黑格尔是要说明实在或存在者的种种规定,即用思维的术语把“被发现的”东西或“经验到的事实”变成思维的呈现或重构,变为一种理性必然性的重构。重构的载体就是概念或辩证法;这个过程则是辩证的。这个程序把各范畴连结起来产生一个满足理性的体系,这个体系又把实在的任何主要向度整合成一个重构的图式。(127)黑格尔哲学至少在两个重要意义上是非形而上学的:(1)它并不思考超验物;(2)它根本不谈论特殊事物,它试图提供的是使谈论事物可能的一般概念结构或架构。如果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话,那么它只是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一种关于一般对象的存在论,或一种关于普遍的一般对象的概念体系。哈特曼由此把黑格尔哲学视为康德哲学的继续,它试图要实现康德先验哲学的理想——一个所有可能经验之条件的体系。(128)

26、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27、这些说法连语言上都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且无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2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29、第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

30、简言之,客观的自然万物本身的演化法则叫逻各斯,人类主观对客观世界万物的整顿叫逻辑。

31、由此,黑格尔逻辑或思辨自身的演化模型就和宇宙万物“存在”的演进过程是同一过程,从而也就达成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32、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

33、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

34、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35、所以,黑格尔认为应该回到古希腊柏拉图探究世界的阶段。

36、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方面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另一方面却不敢发动革命。这是因为它有两个缺陷把哲学完全看作是精神上的批判忽视群众作用,认为群众只是群氓

37、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38、也就是,自然、人、人类社会、精神等都就成了这个历史进程上不同的阶段,而这整个自然、人类、社会、精神阶段就是绝对精神的全部过程。

39、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也就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离开这些抽象概念并不同于这些抽象概念的自然界,就是无,即证明自己是虚无的无。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40、而到了黑格尔这里,黑格尔直接认为实体即是客体,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实体的主体、客体都是客观的,主体、客体都是具有倾向于对立面、倾向于否定的能动性的,而不再是静态的实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内部必须有能动性才会世界万物的发展。

41、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42、黑格尔认为自然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就是他的绝对精神,也就可以说黑格尔误以为人类精神中的存在或主客体属性耦合产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全部,客观存在都是精神存在的异化产物。

43、但他并非像当代哲学家那样完全抛弃形而上学,而是和康德一样,追求“真正的形而上学”;当然,在对“真正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上,他与康德判然有别。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既不是像许多人误以为的那样,是要回到旧形而上学,或只是旧形而上学的变种,也不是康德所谓的纯粹先天知识的系统(90);黑格尔与谢林在后康德时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不以某种特殊的超验物,如上帝、本体、太灵魂等为对象,而是关心“绝对”,但他们的“绝对”不是某种物。谢林和黑格尔都像康德那样警告要当心上帝人格化的谬误他们也都坚持他们的形而上学与超自然的东西无关。(92)总之,他们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形而上学。

44、[ⅩⅩⅩⅢ]但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言而喻,这位决心进入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正象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禁锢在他的绝对观念、思想物这种对他本身说来也是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形式中一样,现在,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不过现在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即这个自然界是思想的异在,是现实的、可以被直观的、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自然界。或者,如果用人的语言来说,抽象思维者在他直观自然界时了解到,他在神灵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在自身中转动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不向现实看一看的思维劳动的纯粹产物——无非就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因此,对他说来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已。他重新分析自然界和这些抽象。因此,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把自然直观抽象化的确证活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的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例如,时间等于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的否定性(前引书,第238页)。被扬弃了的运动即物质——在自然形式中——同被扬弃了的生成即定在相符合。光是反射于自身的自然形式。象月亮和彗星这样的物体,是对立物的自然形式,按照《逻辑学》,这种对立物一方面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地球是作为对立物的否定统一等等的逻辑理由的自然形式。

4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句话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46、而黑格尔认为他的辩证演进论就是客观自然万物演化法则,是仅有自然、历史、意识再到他的绝对精神,并且在他的绝对精神中再继续演进。

47、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48、可见,其实就“踏上哲学之路”这件事来说,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与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如许多读了点尼采的诗句和散文就此迷上哲学、从而选择为此献身的“中二文艺青年”——年轻的心灵向往崇高的事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与人类历史上的崇高智慧产生共鸣,而他们表达这种向往的方式也由于其年轻而显得狂野不羁。从最开始的、片面地阅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迷醉于由此产生的片面的理解,如同邂逅美女一般的狂热眷恋。

49、我们将以《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来详细说明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一章既概括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精神、它同思辨的辩证法的关系,也概括地阐述了黑格尔对这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50、由此达成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同也由此来解决“知”和“在”的两难。

51、奇点到人类的整体只能通过单向度的演进方式来达成。

52、这种矛盾对立的转化本性就是事物本身的“理性目的”或能动性的表达,或者说任何事物内部自带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才使得事物有矛盾冲动然后转化为对立面,然后这种对立再被克服和调和。

53、其实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物关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路径思考的梳理,主要是想说明一点: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容易阅读的著作出发,之后则是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站在了黑格尔哲学立场上,但又由于他们本身对于黑格尔哲学并不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著作来理解的,而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学生们的文本普及还有黑格尔哲学中一些较为简单的著作中所开启的哲学出发点,因此并未触及黑格尔哲学的核心与真谛,导致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并不是直接性的整体把握,而是交互性的接续理解,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他们关于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德国哲学的理解是一场动态性的活动。

54、黑格尔也讲到人与人的活动,但它被看成是从属于理念活动的。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人引伸出国家,而是从国家引伸出现实的人;不是把国家看成是人的最高现实,而是把君主看成是“国家的最高现实”。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给抽象的实体、理念写传记,于是人的活动等等在他那里就一定变成其他某种东西的活动和结果,其次是因为黑格尔想使人的本质作为某种想象中的单一性来单独活动,而不是使人在其现实的人的存在中活动”(2)(P272),因此全部确实的经验的存在,都被思辨地转化为理念的各个环节。

55、哲学思维系统训练课(物演通论原著字、句、段精读)开课了!

56、[ⅩⅧ]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因此,在《现象学》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例如,有这样一种理解:感性意识不是抽象感性的意识,而是人的感性的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是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现实;因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因此,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个限度内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等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象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象抽象的意识本身(对象就被看成这样的意识)仅仅是设定差别的自我意识的一个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注:在手稿中作者指出:下接第ⅩⅩⅡ页,但是手稿中没有这一页。——编者注][ⅩⅧ]

57、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58、黑格尔的趋于否定、趋于对立面的能动动力因是极有可能是受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哲学包括其他辩证主义哲学家的思绪影响,并不完全是黑格尔的原创,其原创最多就是融合了不同哲学家的思绪形成了新的哲学模型。

59、阿多诺说:哲学所寻求的秩序和不变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进行连续的否定,破坏性地抵制任何打算赋予世界以“同一性”,从而把世界限定在一个原则上的企图。因此阿多诺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否定的辩证法”。

60、(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意识本身也有意义;

61、这个循环往复、有限无止宇宙观模型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个模型内涵了演进的思绪,即主客同一的辩证演进论,尽管是辩证的演进,但至少也不再是纯粹的机械论世界观,而以往的古典哲学家并没有任何一个是这样来建构其宏观的哲学模型的。

62、《黑格尔著作集 逻辑学》∙ (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63、(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64、甚至在黑格尔看来,如果对象不是人类绝对精神的异化,那么人类也就不可能对“对象”有所认识,也就无法清晰的描述或撰述对象。

65、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了《批判》的撰写背景:“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三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1)(P31-32)正是那些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摩塞尔农民问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的难事,促使马克思从“天上”(纯理论批判)回到了“地上”(实际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并由此开始了创立自己新哲学的探索历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这种探索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66、[Ⅺ](6)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有关叙述,以及最后对最近的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也许是适当的。

67、历史的任务是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现实是批判。并不是从现实中找到宗教的根源。在揭穿宗教的虚伪面目以后,应该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68、(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把自身设定为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把对象设定为自身;

69、在黑格尔看来,人是理性的,实在、事物、历史、自然、世界、天文系统、有机生命体也应该都是理性的、逻辑的、有所目的的。

70、为什么他们如此贬低黑格尔,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建议点赞收藏,多看几遍。

71、黑格尔从古典哲学乃至古希腊理念论中已经明确意识到,人类所说的“对象体系”和“存在”,其实只是封闭感知通道中的“存在”,因此我们没有资格讨论这个感知以外有没有“存在”这个问题,在逻辑上这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成立。

72、“(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落在了后面。

73、关于——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即对他说来是对象的那个东西,而只有对他说来是本质的对象并因而是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那个东西,才是他的真正的对象。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ⅩⅩⅥ][注:马克思在手稿的页码中没有标出第XXV页。——编者注]同样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似乎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在一瞬间。

74、德国革命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使市民社会产生,但市民社会人和人却处于对抗之中。人的解放是指拜托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人的解放者,但是在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对封建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德国的无产者就已经出现来反抗资产阶级了,因此革命的主体落在无产阶级手中。另外,德国的无产者可以看到在实行资本主义革命以后法国无产者的现状,从而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政治解放,而转而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解放

75、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76、于是在这样的逻辑下,理性逻辑中的存在和感性直观的存在不再分立了,而是同一在辩证演进论中的,由此消解了古希腊哲学中理性逻辑和感性直观的对立,以及消解了古典哲学知和在的对立,因为知和在本身就运行在绝对精神的辩证演进论中。

77、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78、(1)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

79、费尔巴哈把被唯心主义颠倒了的宗教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完成了另外一个颠倒: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国家不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2)(P270)就是说“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80、“结果自然界成为具有异在形式的观念。既然观念在这里表现为对自身的否定或外在于自身的东西,那么自然界并非只在相对的意义上对这种观念说来是外在的,而是外在性构成这样的规定,观念在其中表现为自然界。”(第227页)

81、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严肃的自我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现实的理念即绝对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抱着一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的。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家庭、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理念在运动过程中从自身把家庭、市民社会分离出来。因此对黑格尔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国家中寻找人的活动,而是“在国家中寻找逻辑概念的历史的再现”。马克思在评述黑格尔的观点时说:“国家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只要它的各个环节都能消融在抽象逻辑的环节中。国家区分和规定自己的活动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本性,而应根据概念的本性,这种概念是抽象思想所固有的被神秘化了的动力。因此,国家制度的理性是抽象的逻辑,而不是国家的概念。我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制度的概念,而是概念的制度;不是思想适应于国家的本性,而是国家适应于现成的思想。”(2)(P267)

82、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83、而一旦达成对立面或达成否定,就会使得原有实体分裂而成为新的实体,然后作为实体的主体和客体在正反合螺旋式的辩证演进逻辑中达成统黑格尔最终将主体、客体整顿为“历史过程上”的合二为一。

84、因为,黑格尔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达成自我意识或认识“对象”,就是因为经历和尝试不同的存在方式,因为只有经历过了不同的阶段、框架之后,而且能回顾过往经历的时候,才能理解自己的“本性”或绝对精神。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