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81句)

2023-09-28 10:29:19 59 0

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1、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会笑话我们。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2、刑部给事中刘道隆借此宣称孙鑨、赵南星对该贬的人不贬,奖惩不公,将他们诬为朋d,这一下正中万历帝的下怀,内阁是万历的挡箭牌,怎么能让六部和言官打倒,于是万历趁机指责吏部“专权结d”。(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3、人亦知福清(叶向高)之得以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娄江(王锡爵)之不果出……密揭传自漕抚也,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4、果然,另一个“有文化”的东林d人又跳了出来,他是左副都御史杨涟。这位监察部副部长在奏章中一口气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在他的号召下,“一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讨伐魏忠贤的奏章争先恐后,数日之内,竟有一百余疏,大有京华纸贵的气氛。

5、田大益先是骂神宗率禽兽飞而食人,剥肤吸髓,后来干脆说他无一念及民,大兴贪愚暴乱之行,其乱政的能耐即使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夏桀、商纣、东汉桓、灵等六位暴君、昏君相比,也毫不逊色。

6、张居正指责书院“科敛民财”。他很聪明,整你是因为你有经济问题,并不是我张某人批评不得。

7、所以看到这大家应该就都明白了,对于东林d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做到皇帝的位置上,他们更需要一个可以为他们发声的傀儡,成为一个为他们自身谋取福利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东林d想要一步步架空皇权的原因。

8、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么,敢跟我比?)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满清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恶毒。鲁迅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而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等非常有用的,记录中国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也被清朝列为禁书。吴三桂的《反满檄文》、《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在中华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9、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癸巳京察,由吏部尚书孙鑨、吏部考功司郎中赵南星(日后都被诬为东林d)主持。这次京察,首辅王锡爵的d羽工部主事徐泰时、都给事中杨文举,以及辅臣赵志皋的弟弟赵学仕等都因为贪赃枉法等有实锤的恶行落马,但孙鑨、赵南星并非借此搞d争,而是十分公正,孙鑨的外甥吏部员外郎吕胤昌、赵南星的亲家吏科都给事中王三余也因为自身问题遭罢免,这纯粹是吏部为了刷新政治,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的一次沙汰。

10、东汉宦官就诬陷清流名士“共为部d,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掀起两次d锢之祸,将清正有能的官员清洗一空;北宋吕夷简等人对付范仲淹,也是诬陷其“勾结朋d”;南宋外戚韩侂胄则将反对自己的大半个学术界诬蔑为“伪学逆d”,让宋宁宗将他们罢官、流放。其实东汉宦官、吕夷简、韩侂胄自己就是朋d的头目,反而诬陷别人是朋d,明末的阉d把正直士人诬蔑为“朋d”、“东林d”,也不过是袭他们的故智而已。(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11、崇祯帝说的有几分道理,那帮子大臣对明亡需负很大的责任,不仅仅在崇祯时期,从万历后期,朝中的一些大臣们就开始不干正事了。

12、田大益大骂皇上而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丢脑袋的原因,据《明史》说是因“帝倦勤,上章者虽千万言,大率屏置勿阅故也。”(6)对此种说法,余以为颇可存疑。盖因此前田大益说万历“驱率狼虎,飞而食人”的那份奏章,《明史》中可是明明白白白说神宗见到了的,并且还因此大怒,所以将奏章留中不发。至于他的后一道奏章,有可能神宗没见到,可即使如此,这田大益的免祸,似乎就不能说全因神宗不看奏章之故了。

13、“二沈”在朝堂上争执不下的时候,晚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东林d开始形成并登上政治舞台。

14、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皇权集中在满洲八旗手中,加上清朝是一个新兴的王朝,新朝新气象,清朝初期的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远不是积重难返、日薄西山的明朝末世皇帝能比拟的。

15、等到了万历朝,由于神宗皇帝的罢工罢得比较彻底,压根就不搭理大臣,所以竟然是大明朝打大臣屁股最少的一朝,几乎没什么人挨过他的板子。

16、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17、在依附皇帝的首辅里面,申时行手腕厉害但无意复出,赵志皋、张位、朱赓都是庸才,沈一贯虽然恶毒但是名声狼藉,基本上不可能再复出了,所以顾宪成说他们是婴儿、木偶,只有王锡爵不同。

18、六部和言官与内阁交战的焦点,是六年一次的“京察”。京察是由六部中的吏部和言官系统的都察院主导,对五品以下的官员进行进行考察,根据其能力与操守进行提拔和罢黜,四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皇帝自己考察和奖惩。

19、其实历史上对于东林d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些人认为它是明朝灭亡的始作俑者,也有一部分人觉得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根本谈不上是直接原因。但不管怎么样东林d架空皇权是难以磨灭的事实,那么他们处心积虑的一步步架空皇权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20、顾宪成一面写信给巡抚江南的地方官周怀鲁,因周怀鲁比较体察民情,有“善政满江左”之誉,请他代呈灾情,上达朝廷,以便及时赈恤灾民,同时又致函同为东林d人的李三才,通报了“茫茫宇宙,已饥已溺”的灾情,信中说得很动情:

21、这么多人抱成一团反对一个人,这很不正常。魏忠贤仅一家奴耳,且目不识丁,即使有点问题,谅与江山社稷无碍。可怕的倒是那些抱成一团的文化精英,你看他们振臂一呼,朝野倾动,招朋引类,议论汹汹,这帮人究竟意欲何为?

22、《平汉录》当中记载:朱元璋对文臣的态度也是极为宽松,基本上就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敢进谏我就敢听,不论什么该说的什么不该说的,甚至是从别处听来的谣言都可以拿到朝廷之上和百官一起分享。如果哪一天所说的话惹毛了皇帝,也不用太怕,入狱了之后一般都有平反的权利,平反成功后自身的政治资本也会不断的增加。

23、在第一次入阁之前王锡爵堪称名臣,手腕出众,声誉不错,入阁后为了借助皇帝的权威有一番作为才依附皇帝,但即使如此也破坏了政治规矩,因此被弹劾回家,此后王锡爵因为愤恨就有进一步向皇帝靠拢,给皇帝当帮凶的倾向,加上他本事又大,所以特别被正直人士警惕。

24、明神宗看了徐兆奎的奏疏后,对东林官员的提议不予采纳。这次京察,东林官员的努力没有实现。相反,一帮奸d因祸得福,都纷纷挤到各要津重地,不遗余力地捏造借口打击排挤朝中正人。被指控为“讲学东林,遥执朝政”的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境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已只有“二三真正如苍然隆冬之松柏”的君子前来听讲,讲事也逐渐凋零。

25、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从此闻名遐迩。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

26、由于光宗是服用了李可灼所进的“红丸”后暴毙,所以当时的朝臣和后来的史家们,均认为这其中有明显的宫廷斗争迹象,光宗之死极为可疑,所以此事又被称为“红丸案”。

27、所以“东林d”原本是不存在的,“东林d”这个词是阉d为了将正直之士诬蔑为朋d而发明出来的。当然,到了复社时代,东林的后继者们是有点朋d的意思了,但那也是被阉d拉了下限,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并不存在一个叫做“东林d”的朋d。

28、不过,这和伟大没有一点关系。这不过是清朝内部的皇权争夺战,变更的仅仅是国家实际领导人。这是康熙为自己而战,没有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贡献,和百姓也无多大关系。

29、乾隆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30、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后面会谈。

31、魏忠贤这个人,只要对明史稍有涉猎的人都是不会忘记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以宦官而位极人臣者不少,但是像魏忠贤那样把权势玩得遮天盖地而又堂而皇之的,恐怕不多。

32、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说他们食古不化也好,说他们有原则也好,总之,他们认为“为人子者为人后”,所以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正德皇帝的老子孝宗为父,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则只能叫皇叔父。

33、这股势力积极向国家朝廷的行政机构渗透,一人当道鸡犬升天。同时,强化团体势力,把持朝政,d同伐异。为了与东林d抗衡,许多皇帝的近臣——宦官,直接与其他派系的d派结盟,与东林d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样的内耗,直接加速了国家政治的日益腐败。

34、顾宪成、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每年大会一次,小会八次,会约按朱熹白鹿洞书院的院规损益而成。讲学的目的是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儒学水平,改善世道,但并不评议政治,院规的第三条就是“绝议论以乐时”,具体表述为“自今谈经论道之外,凡朝廷之上、郡邑之间是非得失,一切有闻不谭,有问不对”,东林书院的教材《东林商语》与《东林论学语》的主旨也是学术而非政治。

35、各级御史和给事中加起来有二百多号人,在朝中是一股不小的势力,皇帝和各级官员有不当的行为,他们都可以进行弹劾,而且言官可以风闻言事,不用负什么责任,别说一般官员了,就是内阁大臣在他们面前也得悠着点。

36、这些是发生在咱们祖先身上的,真实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剧。

37、如果对清朝历史有点了解的应该知道顾贞观这个人,如果不知道这个人也应该知道顾贞观的爹叫顾宪成,因为顾宪成写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贞观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大儒。

38、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期望成为亚历山大那样的欧洲霸主。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39、因为阉d所编《三朝要典》的误导和复社的一些朋d行为,一些后人遂误以为东林也是朋d,如《明史》说顾宪成“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就与东林书院“绝议论以乐时”,不谈时政的实情完全不合。

40、神宗的罢工,固然让臣子们连辞职都辞不成,但更严重的是那些大小衙门里因病因事造成的职位空缺,也因此无法及时补缺,这导致了当时国家机器的零部件乃至大部件都严重缺损。到了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月,首辅叶向高上任时,由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此时朝中“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叶向高在几道疏章中这样说道:“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今六卿止赵焕一人,而都御史十年不补,弹压无人。”

41、万历三十八年(1610),内阁里面朱赓已死,李廷机闭门不管事,只剩下叶向高一人独相,急需增补阁臣,这时李三才就凭借卓越的政绩、极高的声望,成为了热门人选。

42、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

43、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

44、东林d以讲气节、崇尚实学为主,把读书和关心国家大事紧密结合起来,因为他们关注民生,所以又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东林d于是逐渐的形成规模,东林d的强大对于当时明朝的黑暗政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5、事情的起因似乎是关于“外行能不能领导内行”。东林d人周宗建上疏究论权阉魏忠贤。

46、神宗此种对朝政不闻不问,拒不任命空缺职位的的做法,除了严重影响国家机器运转危害国计民生之外,还使得大臣们用奏章大骂皇上这一行为成为一时风气,而且相当部分言官们安然无事没有挨板子不说,有的还会继续升官,这也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47、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时期河南人才数量曾长期稳居前三(绝大多数时期列第总人数列第一)。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省份入选十个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48、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并不成正比。皇帝的个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优秀的辅佐人才。

49、对于他来说,摇尾乞怜与耀武扬威都没有丝毫人格负担。前面提到的那个首先上疏弹劾魏忠贤的周宗建临死前,打手们一边施刑,一边刻毒地骂道:尚能谓魏公一丁不识否?鞭声血雨中飞扬着一群险隘小人的狞笑,这狞笑浸染了中华史册的每一页,使之变得暗晦而沉重……

50、至今,对郑成功,施琅等人的评价,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何况客观上,康熙对施琅的长期软禁,至少说明了他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远非贴金者所谓“雄才大略”。

51、总之,“国本之争”是明朝中后期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朱常洛最后虽争到了太子之位,可这位倒霉的太子后来在继承皇帝宝座仅一个月时间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朱由校因宠幸魏忠贤等阉d而使国家更加衰弱,最终将大明王朝拖向了无底深渊。

52、如今,顾宪成也来了,追循着先贤们生命的轨迹,他的心情比较复杂。青衫飘然,孤愤满胸,他在历史的大坐标上寻找人生的定位。

53、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不多说了。

54、上面两件事,也许不全面,但也能反应出明朝对待西方强国的态度和能力。

55、在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张居正通过改革,想要清除弊政,整顿吏治,使得朝政有了一定的起色。在张居正去世后,改革被废除,朝政又开始走向下坡路,宦官、权臣把持朝政,政治统治黑暗。当时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耿直谏言,被明神宗罢免官职,革职回乡。回到故乡的顾宪成开始从事讲学活动,因为他在朝廷的名声比较大,再加上他在东林书院讲学,讲学的内容又涉及朝政,所以他的讲学活动得到了朝廷官员的支持。

56、如复社的夏允彝,讲述的“门户大略”就是明显的一例:

57、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在边疆地区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即宁夏之战、抗倭援朝之战、播州之战,史称万历三大征。

58、一群文化人,在这种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吃着“工作餐”,睡着硬板床,开始了他们悲壮的文化远征。

59、然而他们还是一拨接一拨持之以恒地与万历抗争,其抗争之烈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大约也是仅见的。

60、我相信,每一个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后人站在这里,都会从那龙飞凤舞的章草中仔细找出这八个字,并对之久久端详,生出无限感慨的。

61、班子搭齐后,就开始干活了,三人之中,朱庚是个老实人,不管是干什么还是怎么干都无所谓,次辅沈鲤却不行,每有大事,必和沈一贯意见相左。

62、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论已毕,更端呈请,不必搀乱。

63、东林d的形成可以说是明朝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切还要从朱元璋说起。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属于社会下层出身,本身是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通过农民起义坐上了皇位。所以他对知识的欠缺让明朝在一开始就对儒学极其的崇拜。具体可以参考宋朝初年的赵匡胤,虽然没能达到“重文轻武”的地步,但对朝政之上的大臣还是极为重视的。

64、在第一次和康熙的北巡过程中也是他第一次远离京城出了山海关的一次经历,对于久居京城的他来说,让我们看到他的诗词中除了婉转的哀愁还有豪迈的男儿气息。比如这首著名的《长相思》:

65、嘉靖当然不愿意了。我做了皇上,却居然连亲生父母都不可以认了,那还了得?当下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嘉靖皇帝这句话,着实是有为人子的道理的,可大臣们认为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66、康熙10年,顾贞观来到京城,为了救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被顺治皇帝发配宁古塔的一位文化人吴兆骞。当时顾贞观本来是想找门路,希望能救出吴兆骞,当别人引荐他和纳兰容若认识的时候,他也觉得纳兰作为明珠的儿子,一定可以有办法的时候,所以两人见面了,当时顾贞观已经40多岁,纳兰才20出头,当然两个人早就久仰对方大名了。结果两人一见,马上引为知音,顾贞观托人办事的话就没能说出口,后来,明珠听说了顾贞观的名声,就把顾贞观请到家里给纳兰当老师,于是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一辈子的好朋友。

67、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在新时代需要的,恰恰是恢复中华文化饱蕴儒家智慧的本来面貌,而非那些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东西。

68、程朱理学的理论是政治伦理化:只要世人都成为圣贤,社会就会变好。皇帝如果成为圣贤,那么掌握无限权力也不会为恶了。这是北宋以来儒生从政治上限制皇帝失败以后,不得已之下建构的新理论,对皇帝的制约很弱,但不是完全没有,南宋以后的士大夫要限制皇权,也只有这种聊胜于无的理论武器了。

69、神宗罢工时间有多长不大好计算,据《明实录》说,万历四十三年御史翟凤翀在一份奏章中曾说道,皇上您老人家不见我们大臣已经二十五年了。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他罢工了二十六年。

70、言归正传。皇权受压制时,万历帝没有因为大臣与他作对而杀过一人。不上朝也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帝处理的。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可思议?)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71、按照京察的制度设计,在吏部和都察院考察过后,其他言官还可以“拾遗”,对他们漏掉的应该奖惩的人再检查一下,于是内阁控制的言官弹劾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好禅修”,兵部职方司郎中杨于庭“恃才躁妄”,还有兵部主事袁黄(罪名不详,可能是“非儒”,因为袁黄即袁了凡,喜好佛学)。

72、皇帝现在面临着一项选择,是站在有文化的东林d人一边,还是支持听话的文盲魏忠贤。他并不急于表态(这是政治家们常用的技法),只是态度暧昧地皱了皱眉头,把上书人夺俸三个月,以示“薄惩”。他还要再看看事态的发展。

73、万历十八年二月,因万历皇帝的不予理睬,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许国、王家屏上疏请求罢免自己,以给皇帝施加压力。内阁首辅、次辅、大学士四人竟要全部离职,这在当时轰动一时。至万历二十年正月,群臣因再次上疏立长子为太子,几天之内“帝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骇叹。”斥为罢免的意思。

74、万历帝亲政前期,大明公司没发生过什么大的事情,加上张居正留下的丰厚家底,万历帝在后宫中很是自在了几年。

75、万历二十二年,在会推阁臣中,他又得罪了朝廷,比他更自负的君王从烟榻上微微欠起身,御笔一点,顾宪成忤旨为民,回到了无锡张泾的老家。

76、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是朝廷规定的京察之年,即对朝廷官员进行考察调整。主持此事的东林官员叶向高等希望积极设法解除以往纷争,秉公办事,澄清吏治,使政治朝局焕然更新。但不料其他派别的官员联合起来栽赃陷害,把目标集中在东林官员身上,意图就是想将朝中正人搞倒,由他们来控制内阁大权。徐兆奎更是将朝廷纷争的全部责任推到东林官员头上,说国家吏治,人品、学术都因顾宪成的东林讲学而弄得败坏的不可收拾,污蔑东林借讲学之名,行结d营私之实,将功名利禄与学术气节统统混为一谈,弄得吏治人心大败。

77、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为恭妃王氏所生,因当时中宫王皇后无子嗣,所以他是正牌的皇长子,也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然而,最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却于万历十四年生下了朱常洵,万历因此有意改立常洵为太子,导致常洛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

78、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国家普及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同时代的康熙,则忙着进行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的合法性。

79、万历时期的d争最早源于张居正病逝之后,为了把张居正搞臭,万历帝授意一些言官攻击张居正的各项政策,慢慢的这些言官们开始无事生非,并为朝中各个势力所利用,成为d争升级的重要因素。

80、除了前妻卢氏,续弦官氏,和妾室颜氏以外,纳兰容若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叫沈宛。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