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68句)

2023-09-21 09:23:18 59 0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1、《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4、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节庵方公墓表》是王阳明嘉靖四年(1525)年守制居丧并在绍兴、余姚讲学期间,为一个弃儒服贾名叫方麟的商人撰写的。被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评价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9、▲《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做了一个精彩的介绍,笔者也是从此书中第一此接触先生(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10、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1、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2、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3、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14、▲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1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6、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8、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2、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3、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5、翁笑曰:“子乌知士之不为商,而商之不为士乎?”

26、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27、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2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9、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30、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2、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3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34、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35、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36、“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3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3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9、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40、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1、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42、王阳明注重内心修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而立之年被贬龙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最终龙场悟道,为自己成为圣贤奠定基础。

43、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44、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5、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6、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47、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48、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9、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5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5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5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4、《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5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56、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5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59、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60、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2、从“居久之”到“类古之道者”为第二部分,进一步写方麟的从业观和处世为人。先正面写方麟对世事的思考和放弃当僚属的原因,次写方麟将其财物用于娠灾受到朝廷表彰后的态度,再写方麟与其妻竭力农耕、培养二子成才、老了与乡士诗酒聚会的事迹,最后从侧面写乡人和顾九和太史对方麟的评价。方麟开始做僚属,是因为愤慨世俗之人为了微小的利益和禄位而繁忙劳苦,于是愿意给人做僚属,但他的行为并没起什么作用。方麟就把僚属的工作辞掉。遇上庄稼歉收,方麟将他家里全部财物用来救济饥民,朝廷欣赏他的行为,赐给他官服,后来,又授予他建宁州吏目的职务称号。对朝廷的赏赐,方麟潇洒地毫不在乎,和妻子朱氏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操持家业。让两个儿子方鹏和方凤学习举业,两个儿子都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地方长官。在这一部分,作者交代了方麟社会身份的最后一次转变,即由幕僚变为农民。至此,社会中士农工商四民角色,除了工以外,方麟都经历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写等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方麟虽然社会身份是农民,但骨子里仍有士的品质,表现在重义轻利、重视对儿子灌输忠孝节义等儒家观念,将两个儿子培养成官员,在乡间依然与士为伍,等等,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兼具士的品格。

63、“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6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5、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们的本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66、▲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67、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