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孟子的故事50字(100句)

2023-09-18 09:41:50 59 0

孟子的故事50字

1、孟子在《离娄下》篇中,描写了齐人外出乞食于祭者吃剩的残羹冷炙,回家隐瞒实情却向妻妾夸耀“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并“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孟子创造的这个著名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讥讽了所谓的“富贵利达者”的虚伪狡诈及其形成的恶劣社会风气。故事结尾,孟子卒章显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也就是说,那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背地里蝇营狗苟,丑态百出,而在人前又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妻妾们知道真相后也会为有这样的夫君而无地自容。孟子用这个寓言故事既说明了弄虚作假之徒相当普遍,又说明了这些人导致了尔虞我诈的社会不正之风。这个故事又以自身完整的情节,成为一篇离开本体可以独自成篇的寓言。

2、当时,文兴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补之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的绘竹艺术,其中有两句:”兴可画竹时,胸有成竹。”

3、这个故事我们总结两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和背后的女人。孟子背后的女人便是他的母亲。

4、当梁惠王明白自己的意思后,孟子就开始谈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王道的开始是满足百姓的生养死葬的基本要求,具体的做法顺应自然,休养生息。不耽误百姓的耕种和收成,粮食就食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去捉鱼,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时间,木材就用不完。老百姓生养死葬的需求得到满足,下一步就是食得好,穿得好。一个家庭能拥有五亩大的宅园,一百亩的田地,就可以种桑养蚕,饲养牲畜,种植庄稼。这样就能使普通老百姓不会挨饿受冻,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棉,七十岁以上的人有肉食。最后兴办学校,反复教育百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如果做到这些,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5、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6、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孟子的故事50字)。

7、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有学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8、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9、  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忙它们生长。”

10、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1、第三次终于搬到了学宫旁边,于是这次孟子跟着那些文人学习礼法和知识。孟母一见,这才满意,感叹此地才是应该居住的地方。

12、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13、相比起孟子的措施,梁惠王自称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就不值一提了。难怪他听完孟子的批评和建议后,终于放下姿态说:“寡人愿安承教。”愿意虚心的向孟子请教了。

14、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和楚国争夺霸权,双方在泓水边交战。当时宋军

15、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6、但村内常有市集买卖,孟子又开始玩起买卖讲价的游戏,孟母仍觉不妥,又迁至学校附近(可能在邹城内),孟子遂开始模仿学生学习礼仪的情形,孟母大悦,欣慰于居得其所。

17、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18、孟子在行文谈话中,以讲故事的方式,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实际是以这些历史人物或民间人物作比,表述一定的道理,以资人们学习和借鉴。

19、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20、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21、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22、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堂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那里才是孩子就应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23、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卿以下必有圭祭之田,圭祭之田五十亩,多余之夫二十五亩。死亡徙居不出乡里,乡里耕田同属一井,出入相互友伴,守望相互帮助,疾病相互扶持,然则百姓亲睦。见方一里而为井,井田九百亩,其中央为公田,八家皆有私田百亩,一同供养公田。公田事毕,然后敢治私田之事,所以区别野耕之人。此其大略,(至于适时)润泽它,则在国君与您了。”

24、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

25、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26、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27、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28、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29、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

30、按照周礼,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战争也是如此。在周朝,礼制是一切活动的规范总则,战争也要依礼而行。古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其中的军礼就是指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那时候的战争,有点类似现在的体育竞赛,是贵族阶层的活动,一切都按规定办事,双方都不能犯规,犯规的一方即使是赢了战斗,也是不光彩的。交战时,要遵守的规则可多了,比如:战争一定要在两国的边疆上进行,叫做“疆场”;参战的人员必须是贵族,最低限度也要有士人的身份,叫做“战士”;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直接上战场的,他们只能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如运输、做饭、喂马和修理等;进攻前要击鼓,鸣金就要收兵,这叫做“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不能搞偷袭暗算,要等对方摆好阵势,才开始发动攻击,这叫“不鼓不成列”;没准备好的一方可以挂起免战牌,要求免战;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老人和小孩,叫“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就非常清楚的体现这些战争的礼仪。

31、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32、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於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

33、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34、翻译:孟子天生有良好的资质,不过孟子早年丧父,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为了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迁。

35、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传说孟子少年时极其好学,见到什么都跑过去学习一番。一开始的时候,孟母和孟子居住的地方有一块墓地,此地经常有人举办丧失,于是孟子经常跑过去跟着办丧的人学习。孟母一看,感叹这里不是该居住的地方,连忙搬走。

36、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7、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38、第二次地方有很多集市,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模仿那些商人,学习他们经商的手段和说话的方式。孟母一见,觉得不是好地方,便再次搬走。

39、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孟子刻苦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40、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1、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42、仁政为民。战国时期群雄相争,孟子主张统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统治天下,实行仁政,提倡贵民、爱民、保民、养民、教民、乐民等民本思想,强调“法先王”“与民同乐”“推恩”“轻徭薄赋”“养民施教”,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43、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44、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45、孟子小的时候,对于学习不是很在意。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母亲见到他回来,就问他在学校的学习怎么样。孟子漫不经心地说,没怎么样,和往常一样。母亲见到他这种不太在意的样子,很生气,于是就拿起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匹剪断。孟子很害怕,也很不解,就问他的母亲为什么要把布剪断。母亲告诉他,荒废学业,就如同这块布一样,丝断了,布不成为布了。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把这块布剪掉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好可以树立名声,所以他们努力学习为了增长知识。因此,他们能够安宁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在生活中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如果荒废了学业,就必须要做下贱的劳役,而且有困难重重。凭什么说跟织布维持生活不一样?我看还不如织布。我

46、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47、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8、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49、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50、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51、这是发生在邲之战中的一个小插曲,邲之战又名“两棠之役”,是晋、楚两国继城濮之战后第二次重大较量。城濮之战,楚国服输,晋文公做了中原的霸主;这一次邲之战,楚国取胜,楚庄王成为新的中原霸主。

52、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53、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4、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55、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56、此则小故事含义有三:其田地乃生计之本,人得其田方能安身立命;其井田同耕,休戚与共,其强大之凝聚力自然迸发,乡里社会和睦问题也如春风化雨,迎刃而解;其具体举例说明了井田制之概况,其要义就在于:公田事毕,然后敢治私田之事。井田九格,外围八家必须一同先供养中央公田。先公后私,这是礼法之规矩,也是君子之品质与操守。我们认为,井田制在当时或许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之有益尝试。

57、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58、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59、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0、第三次终于搬到了学宫旁边,于是这次孟子跟着那些文人学习礼法和知识。孟母一见,这才满意,感叹此地才是应该居住的地方。

61、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

62、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63、启示:孟母断杼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64、出处:出自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65、“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66、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67、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68、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有时候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寻找丢失的东西。

69、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70、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一暴十寒

71、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72、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73、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74、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75、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76、春秋早期诸侯之间的战争都不是以杀人灭国,扩大地盘为目的。战争的理念是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夺霸权,只要有一方愿意服输,甘当小弟,战斗就可以结束。双方签订盟约,胜利的一方班师回朝,失败的一方也继续原来的生活,不割地,不赔款,等到将来有实力时再次挑战。双方交战,都不是以性命相搏,如果发现打不过,向后逃跑就可以了。军礼中有一条规则叫“不逐北”,“北”就是败北,意思是说,敌人败北,逃走了,不能追赶,要追也可以,以五十步为限。跑出了这个距离,就与战斗无任何关系,也不会再有危险。所以按这个规定,五十步真的有资格笑百步,既然走五十步已经安全了,这些胆小鬼还要跑一百步,不是要被人嘲笑了吗?

77、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78、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79、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天吏无敌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

80、如今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对这一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孩子只有服从的份儿,甚至强求孩子学习名列前茅,那么势必会导致揠苗助长,扼杀孩子个性,其后果可想而知。

81、《孟子·滕文公上》载言:“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82、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83、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84、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85、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下去不行,我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86、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87、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明白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88、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89、这也是孟子独特人格所在。这不仅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为后人所称道。

90、东汉赵岐曾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对于《孟子》一书中大量运用的比喻,李炳英的《孟子选注》进行了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一百五十九种”。孟子在比喻运用的实践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下文笔者专门谈谈孟子通过故事进行比喻说理的这一种形式。

91、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92、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93、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94、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95、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96、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97、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98、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吆喝的商贩和各种各样的顾客,其中有不少是屠夫,专门杀猪宰羊。孟子觉得很好玩,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99、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不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担当,向梁惠王阐述了国君应以“义”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