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辜鸿铭被逐出北大(76句)

2023-09-14 08:35:50 59 0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面对耻笑,坦然说道:“辫子有什么好笑的呀?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2、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流量明星,就这么默默地火了...(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3、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三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4、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5、于是辜鸿铭提出了著名的茶壶和茶杯论,他把男人比作茶壶,女子比作茶杯,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但一个茶杯不可能配四个茶壶。

6、1915年,辜鸿铭的英文著本《中国人的精神》在书中将中国人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四国的人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指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美德。此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西方世界极大的反响,甚至在德国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辜鸿铭热,放在现在,辜鸿铭就是个超级大网红,而且是世界级别的,虽然不一定比李子柒那么红,但也绝对是拥有无数的海外粉丝。

7、不得不说,他的言论与他之前所表示出来的先进思想分子的形象大相径庭。由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大家地位,他的茶壶理论竟也引得当时的人们大为推崇,将其奉为真理,对人们对旧思想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8、“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9、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其母亲是白人,他也是出生在国外,但他坚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甚至能拯救整个世界。

10、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扭转了他对西学的印象,这便是马建忠。1881年,当时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担任职务的辜鸿铭,遇到了马建忠,二人畅谈了三。

11、初见陈独秀,他的不满就表现的很明显,处处与其针锋相对。

12、他一生有很多矛盾之处,说他拥护帝制,袁世凯复辟的时候,他大骂“王八蛋,祸国殃民”,甚至在袁世凯“驾崩”,他还戏班子,邀请好友庆祝三天三夜!

13、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14、出自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敬告青年》。

15、民国大儒辜鸿铭,绝对是近代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位人物,有人觉得他怪,有人觉得他传奇,但没有反对的一点是,他是个很有才学的天才。

16、但是,辜鸿铭有着一颗闪亮的中国心,因为他自幼受在南洋谋生的父亲教导“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17、辜氏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有一次,鸿铭应外国友人的宴饮,来宾中只有他是华人,于是大家便推他坐首席。坐定后大家谈论中西文化,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答以:‘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假如行今日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俟胜败决定,然后坐定,才能动筷子了。’他这妙论一出,引得坐客捧腹不已。”(陈彰《一代奇才辜鸿铭》)

18、正当辜胡两人互撕时,胡适的学生罗家伦,状告辜鸿铭在讲堂上宣扬“君师主义”,并建议开除他。

19、正如我们印象中的样子:顽固守旧、尖酸刻薄、与封建残余沆瀣一气...

20、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辜氏的影响。当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访问,一位老朋友约翰斯特别叮嘱他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在当时西方人眼中,辜氏名声居然超过了紫禁城!有意思的是,芥川龙之介见到辜鸿铭后,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真诚感慨道:“约翰斯真不我欺。”(芥川龙之介《辜鸿铭先生》)显然这次见面令他十分满意,对辜氏和中华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21、辜氏对洋人态度也反映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也许因为在西方太久的缘故,对西方人的人性中的丑恶的一面了解越深,越鄙视那些妄自尊大的洋人,这一点也与那些崇洋者大相径庭。在北大时期,他最看不惯那些自以为是的洋教授,甚至公开表示他的轻蔑。他“戴着一副大墨晶眼镜,宽袍大袖,昂然坐在沙发内,谁也不理睬。他对于外国教授,特别是教文科的教授,分外不客气”。(周君亮《追忆怪才辜鸿铭》)一次一位外国教授看到他一条小辫子,十分好奇,便好奇地向校役打听。辜问清他是教文学的,故意改用拉丁语与他谈话,对方马上接不下去,辜得意地说:“你教西洋文学,如何拉丁文如此隔膜?”洋教授大窘,才知道此人是鼎鼎大名的辜鸿铭。

22、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23、 我个人喜欢的角色可以说剧中的每个人物角色我都喜欢,但是剧中另我印象深刻的,打动我的是北大教授辜鸿铭,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

24、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

25、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26、在欧洲各国游学期间,辜鸿铭曾多次聆听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演讲,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理解的辜鸿铭,便萌生出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想法,或许因为祖上便是中国人,辜鸿铭希望回到母国去进行一番游历探索。促使辜鸿铭最终前往中国的是与清廷的外交官马建忠的一次相遇,两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见如故,相互交谈了三日之久。

27、一九0七年,辜鸿铭随张之洞入阁,第二年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一九一0年,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一说校长)。关于辜去上海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张之洞死后,张的上司和同事梁敦彦感到袁世凯将卷土重来,因辜曾在公开场合骂过袁是流氓,更大胆声称:“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梁敦彦担心他会遭到袁世凯的报复,难逃厄运,劝他南下,于是辜遂南下上海南洋公学。辜氏在南洋呆的时间并不久,辛亥革命后,辜为忠于清室便从南洋辞职了(一说是被赶走)。关于辜从南洋辞职的原因,蔡元培是这样说的:武昌起义后,上海望平街有人发传单,交通堵塞,“辜先生那时正在南洋公学充教员,乃撰一英文论说送某报,责问公共租界工部局,谓‘望平街交阻滞,何以不取缔?’南洋公学学生阅之,认辜有反革命意,乃于辜来校时,包围而诘责之。辜说:‘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学生鼓掌而散,辜亦遂不复到校。”(蔡元培《辛亥那一年的辜鸿铭》)

28、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29、我也因此重新认识了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国外留学14载,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辜鸿铭教授。

30、坐在下面的辜鸿铭,毫不客气。用纯正的希腊语读了一遍,又用伦敦腔的英语读了一遍。还揶揄胡适的英语口音是下等人口音。

31、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被“干爹干妈”布朗夫妇带回了英国,跟随布朗夫妇在英国成长学习了四年。估计,这正是他练就伦敦腔的时候。在辜鸿铭十四岁的时候,又前往德国继续求学,直到1880年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才结束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求学旅程,回到了故乡槟榔屿,并且他在此期间掌握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获得了文学、哲学、理学等十三种学科的博士学位。

32、他自幼接触西方开放的文化,但却偏执于中国的保守文化。在婚姻观上,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并以茶壶和茶杯举例,将男人比作茶壶,将女人比作茶杯,认为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才合理。

33、辜鸿铭祖籍福建,他自己则在马来半岛出生,在那里待了十三年,辜鸿铭便被父母送到欧洲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激发了不得了的语言天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诸多门语言,到20岁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个会九门语言,身揽十几个博士学位的天才青年了。

34、虽然他喝得“洋墨水”比当时的其他人都多,外语水平也比其他人都高,但他无论在国内国外大力强调的,却是中国的文化。

35、他倒着读英文报纸,以此嘲笑英国人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没意思。

36、辜氏既放浪形骸又十分守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学生男女同校上课的事。有一年,辜主讲北大英文课时,当时男女刚刚实行同学,他忽见座位中有女生,大异,有人告以是新招女生。他怀疑别人听不懂,当女生读给他听后,他仍以音不对把人赶出教室。下课,辜即找到蔡元培,说“教室中忽发现女性,男女授受不亲,请辞去教职”。一时传为笑柄。(事见王森然《辜鸿铭先生评传》)

37、辜鸿铭一生支持着中国文化,他利用自己会多门语言的优势,翻译了许多中国著作,并将它们推出海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他在海外十分有名,多位知名作家都与他有来往,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38、这对辜鸿铭来讲,简直就属奇耻大辱啊,于是在两年后,听说沈曾植又来拜访张之洞,辜鸿铭马上叫人把张之洞的藏书都搬到了客厅。

39、正如辜先生对耻笑其辫子的北大学生所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百年春秋,世纪风雨,辜先生的辫子早已灰飞烟灭,辜先生的话犹在耳,我们心中的辫子,还在吗?

40、“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41、经过14年的跋涉后,辜鸿铭到马来半岛成为了英属殖民地新加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学习中国文化,并结识了张之洞,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挚友。辜鸿铭还受邀参加了张之洞的生日宴。

42、我们不得不承认辜鸿铭在西方文学上的伟大造诣,他确实在西方文学领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在思想上对人们也有一定的启蒙指导作用,但是他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也同时影响着人们对于新思想的追求步伐。

43、 而另外两个角色,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是打动我的点。剧中有一幕是他们两兄弟为了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在上海码头做搬运工人赚学费,自立自强的个性让我喜欢。

44、“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

45、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请他去英文老师,讲英国文化,他拖个长辫子去讲课,北大学子轰然大笑,他说一句至理名言:

46、在欧洲学业成就和回国之前,辜鸿铭在马来槟榔屿政府,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47、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慷慨又怪诞的时代先锋,当年任职于北大之时,恰恰是在胡适以及一众学生的不断排挤中,离开了中国当年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神坛。

48、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和大家讲述了暑期游北大的话题,也和大家回顾了北大校园所在地,原来燕京大学的很多故事,不过,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所大学之所以能成为名校,兼容并包的学风,真才实学的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就要和大家说说老北大一位很特别的名师。

49、辜鸿铭(1857-1928),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名汤生(TOMSON),又号立诚,别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曾祖为当地华侨首领,父辜紫云,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因从小聪明伶俐,被布朗收为养子。一八六九年,十三岁时,辜氏随养父布朗赴欧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为中国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第一位留学生。辜氏先后留学欧洲十一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这在早期留学生中也十分罕见。辜氏后来暴得大名也与他精通多国外语有很大的关系。

50、辜鸿铭刚到英国爱丁堡的时候,首次接触西学。起初他由于语言不通,根本就读不懂书中讲述的内容。他的义父一句一句地将书中的话翻译给他听,并且领着他一句句地读,并加以讲解。

51、不仅如此,辜氏许多做法,也迥异于常人。五四时候,辜氏在一家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有一天,罗家伦看报以后,拿着报纸就冲进教室质问他,说他不该在日本人的报上写文章骂中国学生,辜一时脸色铁青,最后用手敲着讲台忽然文不对题地来一句:“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简直有点像小孩子吵架了,倒也显示了他政治上幼稚可爱的一面。

52、该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以一臂之力,维护了那个旧时代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尊严,为捍卫中国的国格,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53、辜氏英文很好,由于从小未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反倒不尽如人意,不仅译文有时显得生硬,板书也常常出错,“因为辜先生的中国文学是他回国以后再用功研究的,虽然也有相当的造诣,却不自然。这也同他在黑板上写中国字一样,他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而他自己毫不觉得。”(罗家伦)

54、在1913年,他和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55、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和影视作品非常多,影视作品我就不推荐了,书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南渡北归》、《西南联大行思录》,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也有不少关于当时的回忆。一国之精神,首在读书人,西南联大的学子,年岁最小者如今已九十开外,这一批人行将消失,但西南联大之精神、中国读书人之精神不会消亡。

56、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担任外交部侍郎。后又在北大担任教授,执教英国文学。但他那看不惯就要骂人的性格,很快让他辞去了北大的教职。

57、他长期接受西方教育,长期在西方生活,28岁后才回到中国。

58、他有点类似鲁迅,但比鲁迅更胜一筹,他用英语骂洋人,用汉语骂国人,骂完李鸿章,骂慈禧,骂完慈禧骂袁世凯,地位越高,他越骂。

59、学生时代的辜鸿铭天资聪慧,他的语言学习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六千五百多行无韵诗,他仅用了一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还不懂德语时,他就像念咒一样用半年时间将《浮士德》熟背下来,在他朗朗上口后,老师才开始讲解,使他的“思想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以至于他在读莎士比亚的三十七本戏剧时,从两周读一本,到两周读三本,最后得出的是:“读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笔生花,兴奋不已,但就是让人感到太过热闹,少了一份深沉。”

60、他把儒家之作《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德文,在国外引起轰动,在欧洲文人圈里流传一句话:

61、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62、相传,胡适有一次登台演讲,开口念了一首荷马的英文诗,台下辜鸿铭听了,当即用标准英文腔,嘲笑胡适的口音为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63、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实行到实践中去,一时间北大成了中国思想最开放的地方,1917年辜鸿铭受蔡元培邀请到北大续职,再任北大教员。

64、辜氏在南洋的时间虽不长,但这却是辜氏教授生涯的开始。

65、此罪名来头不小,当时如同谋划复辟罪,一旦扣实,处境堪危。

66、一八八五年,辜氏入张之洞幕府,担任幕僚,先后近二十年,从此迷上传统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

67、据说当年他上课时,北大学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68、可能是由于血统的影响,辜鸿铭拥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竟然单单靠着义父的口述学会了德语,并且对西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之后,他正式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他又前往德国莱比锡和法国巴黎进修,至此对西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见解。

69、 在学术中的对抗中,始终抱着一颗学者的心态,不和剧中的张议员同流合污,攻击蔡元培,在与被解雇的英国教授和外使团谈判的事件中,又体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鲜明,圈粉无数,性格特点鲜明突出,剧中的每个角色基本都是如此,让观众欲罢不能。这也正是我觉得心动的地方。

70、1883年开始,辜鸿铭以自己的英文便利,开始在西方国家的杂志上,陆续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

71、恰在此时,他们翻出了以前辜鸿铭用英文写过的一篇恢复帝制愿望的文章,一下子让辜鸿铭,站在了众人议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胡适等人的解聘提议,校长蔡元培也只能默许了。

72、回国后的辜鸿铭,潜心研究中华文化,他对比中西文化,感觉东方文明丝毫不亚于西方,甚至高于西方,而此时中国经过甲午战争失败,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来拯救这个古老国家!

73、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74、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的三间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间南房是灰顶平台,建筑面积共计60平方米。

75、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辜鸿铭上课时头戴瓜皮帽,拖着小辫子,长袍马褂拄着拐棍。民国时期的北大学生思想已经解放,在革命以后的青年人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怪异,这位旧社会穿着打扮的老头怎么能上讲台呢?学生都嘲笑他,你那个小辫子很像猪尾巴~老头只回应了一句话:“去除头上辫子易,去除心中辫子难”!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