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历史简介(52句)

2023-09-10 09:33:26 59 0

孔子的历史简介

1、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3、Thecontentofthearticleisauthorized by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House.

4、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但围攻郕邑的攻势功败垂成。

5、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6、想要在这样特殊的日子更深入地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精神领袖、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以及作为凡人等不同角色的孔子,这本《孔子,人能弘道》定能满足你。

7、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其人,望之可敬,即之可亲。

8、孔子的一生可谓艰辛坎坷。但孔子在思想和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仍使得他的生命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国人代代敬仰尊崇的导师和圣贤。

9、大约在孔子30岁的时候,他已吸引了一帮年轻人拜他为师了。有一件事颇能说明他作为一个老师的名气。他34岁的时候,鲁国的贵族、三桓家族成员之一孟僖子在临终前特地叮嘱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学校和将教育体制化的第一人。当然,这里的“第一”大约指“首要的”,因为据《孟子》所载,孔子以前早就有学校了。而且确实,孔子也历来是被作为中国第一位的教育家来尊敬的。

10、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为什么不谈谈你们的志向呢?来,讲讲你们的志向吧。侍,侍立,侍坐。

11、That’sperhapsoneoftheearliestversionsoftheGoldenRule.

12、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13、第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作奇迹!

14、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15、这里怀解释成关爱。其实这里代表的是三种人,比我岁数大的人,跟我岁数差不多的,比我岁数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志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博大,也就是他的人生理想是一种普遍的关怀,这种普遍的关怀是带有差别的,带有内在的差异性的。这种普遍的关怀又是具有不同对象的各自的适应性的,我们看到孔子这里展示的是他博大的胸径。和子路相比,他就不止于朋友,而且包括了老者和少者,和颜回关注于自我的修养相比,他的关怀的范围以及气象也更加的博大,所以孔子这样一种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他对于仁道,对于仁爱(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关切)的追求,换句话说,当孔子在孔门师生中对谈的时候,当弟子问到夫子你的理想何在的时候。孔子毫不犹豫的指向了仁道的世界,这是孔子的志,志者心之所至也,这也是孔子生命方向所归宿之处。程子在这里对这句话有个评价

16、我不去刻意的夸耀自己的善,不去麻烦别人,但是这个解释未必准确,看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17、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随母颜姓,氏孔,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8、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19、(本文摘自《孔子,人能弘道》,文中除图书实拍图外,图片均来源自网络)

20、    除了ppt模板--中国风历史人物介绍之圣孔子PPT模板,小卡这里还有求职PPT、“不忘初心,牢记命”PPT;教师课件PPT;扁平风PPT、答辩PPT、自我介绍PPT,公司介绍PPT;以及中国风PPT、述职报告PPT、工作总结PPT,PPT背景图集合(20+G)等各种特色的PPT(这里还有更精美的PPT哦)还有PPT教程哦!

21、声明:文章内容由译文出版社授权,炎博文化翻译

22、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23、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he)为名),母亲是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24、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25、至圣先师孔夫子出身于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末年一行伍之家,国人亦称其“孔子”或“孔丘”。他三岁丧父,困顿中与母亲相依为命,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告亡故。

26、孔子35岁之时,鲁国三家作乱,孔子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向当时的齐景公宣传他的治国思想。景公听了很赞赏,但齐国国内的状况也和鲁国相似,不容孔子发挥他的才干。于是他只好返回鲁国,这时候鲁政权由季氏操纵,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治不由君主掌握而受大夫臣子操纵的情况,不愿出仕。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即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的工作。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这时孔子51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政绩斐然。但是,孔子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加强君主权力的政策都在鲁国贵族的反对下失败了,加上鲁定公与当时执掌国政的季桓子不思进取,接受了齐国所馈赠的女乐文马,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怠于国政,孔子深感失望,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在以后漫长的14年间,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尽管孔子有相当的自信,却仍然不被各国任用,反而颠沛流离,屡屡陷入困厄危难当中。然而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孔子仍然以天命自任,不改变他的志向。

27、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8、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列国接纳,屡屡碰壁,最后孔子也不得不对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六十而耳顺”,最后在年近七十时叶落归根回到鲁国,“做爱做的事”,一心编撰《春秋》,并教授出了七十二个“高级博士”,所以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孔子三十岁时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他的学生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弟子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72人之多。

30、这一说,子路就有点坐不住了,因为颜回说话的时候,孔子是有表情的。我们还记得侍坐篇,夫子哂(shěn)之,哂是一种怎么样的笑呢?

31、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思想解放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思想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为主流,形成诸子“诸子百家”学术流派争鸣繁荣的局面, 当时思想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的各种思想。其中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这里多一个轻,定语,后人是受到《论语-雍也》有一句衣轻裘而误衍“轻”字,所以衍就是多出来一个,在文献学角度,大家都认为子路的原话是车马衣裘与朋友共。那我们看子路,这个人身上是一种豪侠的气概,

33、像苏格拉底一样,孔子似乎从未亲自著书立说。他的主要学说集中在一本根据他弟子的记忆和笔录整理而成的《论语》之中。《论语》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感悟格言、人生遭遇、与弟子的对话以及某些弟子的言论。尽管书中某些章节的真实性尚有争论,因为它们似乎与才的主要观点有所脱节,但《论语》仍然是反映孔子学说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34、车马衣裘,这是古代贵族身份的标志,子路曾经屡次出仕,他是当过官的人,这不仅是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这个一般人是没有的。对于这样相当重要的,身份的标志,子路说,我能够拿出来和朋友共享,不仅共享,更难做到的是,用坏了也没关系,这种仗义疏财的气概是子路的追求。因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仗义的,慷慨的,豪侠的,能够无私的把自己的东西跟朋友分享。但我们注意这里头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所分享的对象是什么?朋友,这个对象是有限的。假如你说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广交朋友,座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但你相信我,你交的朋友一定是有限的,其次呢,我们看到子路说这番话的时候有他一种自得自满的情绪。“敝之而无憾” 他说不后悔,但凡一个人在他强调他不后悔的时候,他一定内心就有了后悔的东西的存在。比如我们以前在大学,男孩追女孩,男孩说,妹子,你跟我好吧,我真不在乎你脸上有青春痘,过两天又说,我请你吃饭吧,我真不在乎你脸上青春痘,等到了第三天,这个人再提青春痘,妹子恨不得拿笔记本把他拍死,就是那感觉。子路说他敝之而无憾,说明他心中就有那个憾。这就是子路的问题,他以这个无憾为骄傲,其实他心中未能把那个憾的东西去完全清空。

35、十余年间,孔子携弟子门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关于“克己复礼”的思想,即,人们应以礼行事,国君应以礼治国,以德安邦,施仁政,倡清廉,反对苛政与贪腐。

36、阮元,清代的学者,官做的很大,学问也做的很好,是十三经注疏的编纂者。但是十三经注疏不是他一个人写的,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大学者参与,比如《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

37、年少的孔子勤勉好学,兴趣广博。入庙祠则习祭祀典仪,牧群羊则练挽弓射箭,白天修学会计,夜晚抚弦操琴。孔子向往周制,曾问礼于老子,求取礼乐之道。 

38、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孤儿寡母移家鲁国都城曲阜,贫寒度日。孔母富有远见,从小注重孔子的文化教育,孔子20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相当有名的博学之士。

39、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40、《孔子与儒家哲学》收录梁启超两文,即《孔子》和《儒家哲学》。其中后者原本是他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主要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间,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

41、子路是勇者,他是不会被势力所束缚的,只是比曾点在侍坐篇中谈到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境界稍微差点。程子评价颜回

42、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43、曾子说,这个人有好像没有一样,内在充实的但又好像虚的一样,一般认为曾子这句话说的是颜回,但是未必是颜回。因为曾子的爸爸曾点和颜回是一个辈分,在儒门辈分那么看重的一个体系里,曾子不能直接称颜回为吾友。但是这里刘宝楠引用了曾子说的有若无,实若虚是为我们理解,无伐善,无施劳的一个重要参考。

44、AlsoknownasKongZiorKongQiuinChinese,thegreatthinkerConfuciuswasborninawarrior’sfamilyduringthelateSpringandAutumnPeriod(770-476BC).Helosthisfatherwhenhewasonlythreeandlivedinpovertywithhismotherwhodiedwhenhewas17yearsold.

45、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29) 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46、《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本书约请《左传》研究专家撰稿,广泛借鉴古今研究成果,注释丰富清晰、译文流畅优美,适宜各层次读者研读。

47、吴伐陈、楚伐蔡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48、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程子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这个视角也是古人理解人,观察人,解读人的重要的视角,就是去看一个人的气象,什么是气?气是无形的,但是气也是可以感知的,就比如刚踢完球的一堆男生在宿舍里,当你进入的时候感受到的一股热气一下子把你熏出来,什么是像,像是一种原始的整体的面貌,所以气象是指可以感知的整体。那我们说孔子的气象集中于什么?集中于仁。孔子在教学中,无论跟自己的入门弟子还是跟自己老弟子们都是从仁讲起。所以我们看《弟子规》里的这句话。

49、春秋战国是一个整个时代,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这一整个过渡期的剧变中的意识反映。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的一个。他的进步面之就是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现实在他的思想体系上,就是“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孔子的进步面之就是他在这段过渡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中,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些虽然粗略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的蓝图,他研究了以往的政治经验,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又加上一些适合社会发展情况的创造,给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打下了一些基础。把他称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不是偶然的。封建社会总比奴隶制社会前进了一步,所以就当时看,孔子的大部分政治理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50、那就是培养一个仁与礼所兼具的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所以我们注意到,这种气象,这种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这种处处规矩,处处老实,在各种各样细节上都要去谨小慎微的人,去培养一个具有仁德为自己生命根本的这样一个君子,所以这也是《论语》仁为生命之本和《弟子规》孝悌为一切根本的相当本质的一个区别。某种意义上来讲,《弟子规》这个文本最大的问题是理想教育的不足,过度的看中规范,以及在看中规范的过程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一种父权,一种压抑的存在,在规范中,对于规范的过度强调中,体现出一种家族的压抑。因此,我们说对于儒家教育思想,或者说对于儒家思想的这种借鉴,我们强调一点你要看到一个文化起源时期的那种勃勃的生机,那样一种昂扬向上,那样蓬勃振奋的教育的追求而不是停留在文化衰世的拘谨与束缚。那好,我们看到,无论孔子和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去讲自己的志向所在,还是孔子对于弟子,对于少年治学的起点的这样一种规划,孔子树人,孔子教育的核心是要去培养仁德,培养这样一种具有仁爱品质的人。所以说对仁的塑造,对于仁的发觉,对于仁的展现,是孔子心中念兹在兹的所在。这也就是接下来要引出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爱。

51、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