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炎武(27句)

2023-06-30 10:44:56 59 0

顾炎武

1、顾炎武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萌生了对皇权的质疑,这一点是十分大胆的,毕竟在封建主义社会,这种思想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也是离经叛道的。顾炎武反对独治,而主张众治,虽然顾炎武并没有在表面上说出反对皇权的这种话,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却充满了反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话就是顾炎武提出来的。

2、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

3、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4、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顾炎武对于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变实物赋税为货币赋税的“一条鞭法”持肯定的态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六册《苏松》的《查一条鞭之故》条说:“一条鞭法,最称简便宜捷。”(《天下郡国利病书》)同时全录王锡爵《永折漕粮碑记》,言嘉定县自在未实行一条鞭法以前,“四境荒芜之田,无虑数万亩,老稚提携而去者,项背相望;而在实行一条鞭法以后,“行之十年,而荒茅乱,垦有新田,颓垣废井,创有新庐”。而嘉定之民所以歌舞之可知也。”顾炎武又引王锡爵《永折漕粮碑记》所云,说明国家每年转输东南四百万之粟以给京师,劳民伤财,“计十万石之费盖不訾矣”,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一条鞭法“实利于民,亦利于国”(《天下郡国利病书》)。类似的说法还有许多。

5、可是明史馆同乡仍不死心,顾炎武又写了一封回信,言辞更加激烈: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报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固不可出矣。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死殉之矣。

6、昆剧《顾炎武》导演卢昂说:“这是一项文明补遗和传承的浩浩工程,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朝代更替、战乱纷飞的动荡时期,生命的劫难、路途的艰辛、记录的浩瀚、考证的艰难……顾炎武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离家的孤寂、‘遗民’的苦难、身心的疲惫、不断地别离,而义无反顾地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也就是义无反顾地救护中华文明残存的碎片,续写中国文化华彩的篇章。”

7、朱之蕃的叙述表明,太平堤之所以有机会被评为金陵一景,是因为玄武湖被禁的缘故。到了清朝玄武湖解禁后便取而代之,太平堤从“金陵四十八景”中消失,如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在编绘《金陵四十景》时,将“后湖”列为第二十一景。有趣的是,爱屋及乌,当时人们还把产自太平门外的藕和菱角列为南京特产:“武湖藕,甘嫩无渣滓;武湖菱,入口如冰雪自化。”(清《江南通志》卷八十六)

8、清初,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原来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便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顾炎武被抓后,经过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后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才被释放。

9、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10、      顾炎武对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实际上是对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财用》条中,更从经济学学理上论述了货币的作用,说明了专制统治者拼命搜刮民财、“独拥多藏于上”的荒谬,同时也说明了君主独“擅天下之利”乃是导致明亡的根本原因。他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天下,非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可为永鉴也。”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而万历皇帝最大的弊政,就是实行了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

11、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还说:“《黄氏日钞》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诂,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孔门弟子不过四科,自宋以下之为学者,则有五科,曰语录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录》卷七)这话虽然没有明确批评程朱理学,但对其不满情绪也显而易见。他曾借孔子的话批评宋玉“为俑者不仁”,濂洛言道学,导致后来借以谈禅,是否也可以说“不仁”呢?

12、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非常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13、      在《读宋史陈遘》一文中,顾炎武借评说宋代史事和总结宋朝灭亡的教训,对专制统治者摧残民间工商业的税收政策予以谴责,认为宋朝之所以灭亡是从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开始的。他说:

14、顾炎武还提到,明代有一位陆粲,曾作《担夫谣》,描写驿传兵卒服务于往来官员,不堪劳苦的情形:“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焉用官员如许多!”所谓“焉用官员如许多”,透露出民众对官吏过于冗多的怨愤。

15、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确认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

16、      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17、顾炎武晚年潜心致力于学术,每天除了读书,都是写书,并且将自己平生所学集结成日知录,留给后人参考。

18、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19、      大同商旅辐辏,货物踊贵,亦以藩府有世禄之供,将士袭常饩之养。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浮侈犹甚。

20、有一天,顾炎武在太平门外太平堤经过,被仇家发现遭到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经过此事顾炎武知道,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是年45岁的顾炎武在伤好后返回老家昆山,将家产全部变卖,毅然离开故乡。 

21、      语云:‘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谨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窃谓洋税不开,则有此害。若洋税一开,除军械硫磺焰硝违禁之物,不许贩卖外,听闽人以其土物往。他如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各趋之者,当莫可胜计,即可复万历初年二万余金之饷以饷兵。或云可至五六万,而即可省原额之兵饷以解部助边,一利也。沿海贫民,多资以为生计,不至饥寒困穷,聚而为盗,二利也。沿海将领等官,不得因缘为奸利,而接引、勾引之祸可杜,三利也。……此非臣一人之言,闽省之公言也。

22、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3、      顾炎武倡导经学,不是为经学而经学,其目的是“通经致用”。他讲求六经,与思考“当世之务”紧密相连。“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录》卷十九)“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制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必选夫五经兼通者而后充之,又课之以二十一史与当世之务而后升之”。“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生员论中》,《亭林文集》卷一)也就是说,经学的归宿是实学。对六经的研究,是他实学中的一部分。

24、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25、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6、可惜这样的一位大学者,后人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后来有人说顾炎武为“清学”开山,极力推崇他的“博学于文”,但是对于他的“体己有耻”,却鲜有人推崇,后者却是他用生命践行的学术理论,如果顾炎武泉下有知,会不会一声长叹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