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个人对道德的理解(72句)

2023-09-05 09:54:37 59 0

个人对道德的理解

1、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事杀害动物职业。(个人对道德的理解)。

2、第规范中条目繁多、内容广泛,但大多是简单罗列,缺少逻辑性与系统性,缺少教师专业性特征。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既有对教师义务的规定,也有对教师行为的规定,还有的是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规定,例如不得参与赌博、色情、迷信、宗教活动;衣着得体、言语文明等,这些规定很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和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区别开来。

3、(3)传授道德知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智慧和道德人格方面的知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将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对道德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4、现代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利他的社会行动,既不是奉献型的,也非完全互惠型的,表现出制度化利他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制度性的。社会制度提供的资源和规则为社会工作分别确定了支持的向度和制约的向度,使得社会工作者个体经济理性行为转化为具有终极关怀伦理意义的集体价值理性行为,推动着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和有效的发展。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的行为,且是一种制度性的道德实践,主要表现在:第学科知识的体系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对象稳定、学科结构合理、研究方法科学的体系,而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学科体系渗透着道德性;第伦理价值的系统化。社会工作伦理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其研究也表现出体系日趋完善、理念日趋同规范日趋科学的特点,制度化特征凸显;第专业技术的固定化。固定化的专业技术是在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运用的,既表现出制度化特征,也表现出道德性特征。

5、社会工作不只是社会工作者的单向的社会行动,而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具有道德性。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的道德判断不仅仅来自于社会工作者,而是来自于互动双方对互动过程及结果的道德评估。社会工作是一种互动性的道德实践表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强烈的助人观念驱动的道德性社会互动,它是一种与伦理、价值相关的社会行动。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从助人计划的设计到助人过程的推进再到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无一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辉。社会工作者无一不由强烈的助人意愿所指引;社会工作者也会运用专业方法去达致目标,以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道德诉求。

6、    第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该学科不仅包括了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包括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所以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

7、第规范中禁止性规定远比倡导性规定数量多,对教师的要求多于建议,以“不得”“禁止”开头表述的话语远多于以“要”开头表述的话语。例如,有地方出台的教师行为“十条禁令”“八不准”等,从多个方面规定了教师不准逾越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教师必须坚守的底线,这就把师德简化为了底线要求。

8、或许有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不及其他一些职业。以医生为例,2014年出台的《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中提出,要促使医师把职业谋生手段升华为职业信仰,医师应遵从行业自律的要求,并详细规定了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行、医生与社会、医生与企业等方面的行动准则,全文共包括五个方面、四十条规定,共计两千余字。仅从篇幅上来比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涉及六个方面的要求,却只有五百字左右,且表述较为笼统。而实际上,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他们的工作都是为了社会的幸福,教师对于社会幸福的责任并不低于医生、律师,甚至高于他们,因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不比这些职业低。但是,与这些职业相比,教师的专业伦理与行为规范还不够成熟,即便有,其自立、自主的程度还是相对薄弱一些。

9、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10、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识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法,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11、这种对少数教师失德行为的过分渲染,也容易造成一种干扰,导致某些教师错误地把个别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现象,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种“心安理得”的理由,从而弱化了教师的道德自律。虽然我们可以把法律看作是最低限的道德准则,但道德远比最低限度的法律要更复杂。法律虽然来源于道德准则,但对师德而言,局限于从法律层面考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伦理担当,即坚守对“好教师”“好教育”的追求。

12、  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础,没有这一点,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13、●D25|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14、第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15、说话办事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界限,交往众多繁杂,这个界限是非常难掌握的。按照人的天性,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感受为界限的,这个界限是不准确的。

16、作为人类智慧生存方式的道德不只是一种行为规范,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价值体系,其中包括行为规范。

17、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18、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19、    最后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了解社会责任及政治认同,例如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调查、社区志愿服务、红色基地参观等活动,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政治问题,并在社会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最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才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0、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2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道德精英不同于我国一直以来所推崇和宣传的“道德模范”。“道德模范”大多是优秀的道德常人,他们与其他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更忠实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引导,而不是因为他们在道德水平上达到了智慧的层次。道德精英则不同,他们具有“道德模范”所不具有或不充分具有的道德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相应的道德洞察力和构建力,因而有可能会在骨子里突破一些社会的道德常规。就是说,道德精英可能不是“道德模范”。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所需要着力打造的是道德精英而不是“道德模范”,至于一个社会需要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模范则是另一回事。

22、道德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不同角度的主客体关系,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揭示个体道德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是进一步完善、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理论混乱,并使我们的伦理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的需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23、随着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产生,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实行男松女严的家庭婚姻制度,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也随之男松女严。

24、(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17期,原标题《基于教师伦理视域下的学校师德建设》)

25、道德教育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那么,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就存在着从何处入手、如何展开的问题。或者说,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存在着一种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是与正常人的“知情意行”的活动结构相一致的,因而是最便于人们接受的。道德教育的逻辑顺序大致包括几个环节:

26、一个人的品质可能是善的,如勇敢、节制、公正等,也可能是恶的,如怯懦、放纵、偏私等。善的品质被称为德性或美德,而恶的品质则被称为恶性。品质是人格道德不道德的决定因素,品质是德性的,人格才是道德的。与情感和行为不同,德性只有是通过培养(包括教育和修养)才能形成,而不能通过当下的控制获得。

27、因此,他没有向世人宣扬吃肉对道德和环境的影响,也没有以自鸣得意的道德意识在主要的肉类生产商外面进行抗议,而是决定诉诸于人性更根本的东西:他们的味蕾。

28、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29、可以预见,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时候,婚姻制度会消失,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将再次回到原始的宽松状态,现在相较封建社会已经宽松不少了,比如婚前性行为在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框架下是绝对不允许的。

30、在一个社会中,穷人和富人的道德水准哪个高,村长和村民都是村里人,村长拥有的物权是人民赋予的,他的道德水准是人公认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永远有人觉得不公平,嚼舌根子,不是嚼舌根子的道德水准低,只不过想让村长把低保给他而已。

31、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战争”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是有形的,是硬件,而精神资料的生产状况则是无形的,是软件,但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动力。

32、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33、我们思修法基中学过横向四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从今年的考研来说,从分析题命题角度来说,个人品德应该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个知识。

34、况且,人是容易被现象、观念、以及周围环境带跑偏的存在,观念不对称,根本没法比,比有一个范畴,有一个基本认识,连基本认识都建立不起来,怎么比。

35、每个人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以及看待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道德也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就小编理解,道德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个事情的时候,所行使的方法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或者能不能自如的说出来,不会在心中有一种愧疚感。比如说你看见了一只受伤的小狗,有些人就会直接走过,不会去救助小狗。但有些人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小狗给救活,并且还会给小狗找一个领养的人,这就是每个人的道德感的不同。

36、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

37、大学阶段则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反思和批判自觉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培养道德智慧,使自己成为道德之人和智慧之人。

38、(1)启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即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道德的意义时,他才会追求做道德之人。

39、大地方犯罪率高只不过被媒体放大了而已,每天都发生无数次这样的事情。

40、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41、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俗话说礼貌是修养的外衣,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优雅大方,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则是美好的,并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扩展资料: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42、  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从事实中总结道理。

43、道德是无私奉献的灵魂思想,是与利益脱钩的准绳。

44、值得欣慰的是,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师德不应被“牺牲”绑架,不应被“爱岗敬业的美誉”绑架,极致的“大义凛然”“奉献”可以配得上“道德楷模”的褒奖,但是这些道德抉择并不能让大家都感到“舒服”。实际上,教师作为道德主体实践教师伦理,并非仅仅在表达他个人的道德意识,更大程度上,他是代表着一个“类”或“团体”的道德责任。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并不一定能够遇到需要自己做出极端牺牲的情境,但是常常会遇到道德冲突的情境,那么,是否有一些优先原则来帮助教师决策?学校应如何作为?此时,教育者面临的就不再是某一位教师品行是否高尚的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即如何作出更好的道德选择的问题。

45、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46、一个公民个人道德品质高的社会,人与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关系都会是和谐稳定的。

47、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礼貌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表现出谦虚与恭敬;礼貌表现出本人的修养与对他人的理解;礼貌是人与人软接触的胶垫,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各种不同的教育,必然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不同必然要发生矛盾,矛盾的硬碰硬使人无法交往,为了人们之间的顺利交往,就要进行有弹性的接触,这种弹性接触的中间环节就是礼貌。礼貌使人与人之间顺利交往成为可能,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

48、   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使得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更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得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上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9、   在不断加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的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铸造学生灵魂”的重要科目。要“铸造学生灵魂”首先要让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务必要通过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更需要教学智慧。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引自己的教学活动,自觉地优化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在主动关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不断深化认识,及时更新教学观,才能更好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50、在我国,除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先后出台了诸多对教师进行道德约束的规章制度。如教育部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性的师德规范,各级各类学校也按照这些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守则、规范、要求、办法或纪律等。就笔者研究的情况来看,这些制度与规定高度一致地体现了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个方面的要求。在数量上,除了40%的规范涉及“终身学习”表述最少外,涉及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达80%以上,最多表述的是“关爱学生”,超过90%。

51、与人交往办事,必须以自己与他人的综合感受为界限,例如:你向邻居借1000元钱,邻居有点舍不得,后来借给你300元钱,那么这300元钱就是你与邻居的金钱往来界限;再如,你向朋友借5000元钱,朋友有点为难,答应借给你4000元钱,那么这4000元钱就是你与这位朋友的界限;再如,你向姐姐借20000元钱,姐姐全借给了你,并且还问是否还缺钱,那么你与姐姐的界限就在20000元以上;你向爸爸借30000元钱,爸爸说自己总共有50000元,让你把储蓄折拿去用,那么你与爸爸就没有界限。

52、事业成功往往与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53、处事为人要勇于负责任。负责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要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人是必须要负起责任的。你得到了权力,获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后这必须要负起责任。例如:父母把你养育成人,你必须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须负起家庭的责任;你与邻居共用一个走廊,每天从邻家门口路过,你就应当负起清扫走廊的责任;你的孩子伤了别人,你要负起给他人治伤与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你当上了公司的领导,你必须负起公司利润和员工利益的责任。

54、我国长期以来对道德的理解比较偏狭,其结果导致了受教育者所理解的道德不正确,甚至导致了受教育者对道德反感、抵触。因此,有必要对道德及其教育含义加以澄清,使道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道德教育。

55、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56、穷人、富人,让道德走开,道德水准是得到一定地步才能讲的东西,穷人讲道德,和吃苍蝇一样恶心,因为讲道德填不饱肚子,也争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富人讲道德水准,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人格魅力,是现实需要。

57、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

58、一般的职业道德规范总是列举出较为普遍的、泛化的行业要求,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倡导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主要内容,在许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中都能找到,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这些规范还不足以体现该行业或专业的特殊要求。例如,我国《医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文明礼貌服务”、第六条“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爱国守法”、第二条“爱岗敬业”等等,都是如此。但是,专业伦理就不一样,特别是专业伦理守则,需要从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对从业者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要求。教师伦理是一种专业伦理,就是把教师看作专业人员,在作出教育行动时所参照的专业规范。

59、第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0、我国学校正处在变革的过程之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及未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学校科层化管理、教育资源争夺等问题依然严峻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行政化改革指令。

61、布朗的目标是到2035年取代所有以动物为基础的肉类生产。

62、教师伦理反映的是社会关系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社会性。作为“教育人”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主体,是伦理关系的承载者,教师这个“类”或“团体”的道德性需要通过教师具体的个人行为来实现。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伦理等同于教师的个人道德。当今时代,教师不免处于复杂多样的境遇,包括价值的矛盾与冲突,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在理解师德时保持一种态度,不仅要关心崇高师德与底线师德问题,更应该关注绝大多数教师的现实需要,更多地重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场景、课堂教学中的道德伦理,关注课堂公正、平等、自由与尊重,关注师生关系,关注课堂中的价值引导等,重视引导教师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行为,从而实现教师共同体的道德责任。这是因为,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承载着道德的重量。教师每次与学生对话、布置学习任务、组织讨论、解决争议、给学生打分,都体现着教师的道德品格。

63、大家谈|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64、当然,形式化的伦理规范并不能替代教师实际所应承担的伦理角色。道德和伦理责任,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任何规范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将教学伦理局限于规范、法律和标准的认识层面是非常狭隘的。但就现行的师德规范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因为师德规范不仅仅是社会公德,也不单是教师个人的品行或底线要求,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的特点,从教师伦理的视角规约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行为。

65、(5)培养和锻炼根据善恶观、道德知识和社会规范和引导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不是讲授,而是营造情境和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

66、道德是人类借以更好地生存的智慧,因而它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智慧的生存方式。一个人可以邪恶、欺骗、奸诈、忘恩负义地生活在世界上,醉心于感官欲望的满足;也可以善良、诚实、正直、感恩地生活在世界上,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崇高。前一种人有坏品质、坏人格,后一种人有好品质、好人格。当人类个体普遍具有好品质、好人格时,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和世界便是好社会、好世界,人类的共同家园便是好生态、好自然,人类就过上了好生活。

67、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68、在学者们看来,道德其实是社会上经济关系的一种体现,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比如说在原始社会道德意识就比较薄弱,认为杀人越货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武力生存的。而这样的情况在奴隶社会更是形成了比较大的认同感,只有武力值比较强的人才能够去奴隶别人,一些弱小的人就只能被奴隶,成为富人的私有财产。而在封建社会道德又有了一种标准,必须要做体面的事情,不能让自己的家丑外扬。随着新国家的建立,道德又有了新的标准,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有自己的梦想。

69、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也培育着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使道德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70、    唐凯麟教授在哲学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很有造诣,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形成了一个体系。他认为社会实践着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题。他把道德伦理学研究与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重整和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现实作用。他进行世纪之交的伦理省思,对20世纪中国三大伦理思潮加以评析,从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相互对撞、冲突与斗争中,认识其理论得失及现实走势,理清跨世纪伦理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契机,以更好的发挥伦理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导向作用。他重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髓,反复论证了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他指出:为人民服务是道德中心问题的科学解决,是区分社会主义道德和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的分水岭。为人民服务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诸原则规范由“应然”转化为“实然”的价值动因。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价值规范和定向定位机制,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有序健康地发展。

71、“灵感是对业余爱好者而言,而真正的从业者只是好好去工作。我曾经的每一个创意都来自于工作本身。”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