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简介(55句)

2023-09-04 08:39:02 59 0

黑格尔简介

1、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2、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上帝,但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而是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3、更晚近一些的时候,我有幸拥有了一批同事和学生,他们都对本书的最终形式有某种贡献,我尤其要感谢耶鲁政治理论工作坊的成员,他们为我表达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提供了有时和善的、偶尔激烈的,但始终都富于启发的环境。约瑟夫·汉伯格(JosephHamburger)、大卫·梅修(DavidMayhew)、大卫·普罗特科(DavidPlotke)、伊安·夏皮罗(IanShapiro)、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StephenSkowronek)以及罗杰斯·史密斯(RogersSmith)都全部或部分地阅读过本书的手稿,我在此谨致谢忱。此外,我要承认乔治·阿姆斯特朗·凯利(GeorgeArmstrongKelly)对于我的帮助,他在书稿还在一个非常原始的状态时就阅读过它,并给出了许多有益且鼓励性的评论,这些都远超了同事的职分。同时,我还要为他的离世表示深切的惋惜,他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德国观念论政治哲学最主要的解释者。他关于黑格尔思想的“考古学”研究既启发又指导了我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黑格尔简介)。

4、然而,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成果却像琥珀中的生灵被封闭在“思辨神学”的冷凝物中,所以海德格尔谈到了“黑格尔的立足点和原则非同寻常之丰硕及其同时彻头彻尾的枯燥乏味”。正是黑格尔的现实概念在哲学上开辟出一个无限广阔的具有实体性内容并因而生机勃勃的领域,但那个力图通达事物自身的普遍者,那个能够自相差别并具体化自身的普遍者,却在本体论上被完全神秘化了。以至于比如说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虽然前所未有地出现了社会—历史之实体性内容的繁花盛开,但正像前者最终是作为“辩神论”出现一样,后者则表明自身为“应用的逻辑学”。因此,除非思辨观念论的体系遭遇到真正的内部批判(区别于单纯的外部袭击),并在本体论上被决定性地加以纠正,否则的话,那个最初在该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社会—历史之现实的概念,就不可能得到积极的拯救。

5、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6、《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7、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8、黑格尔认为,人本身是精神的存在。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有其最终目的,即实现自由,使其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beingin-itselfandfor-itself)。这里的自由并不仅限于英美传统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即不受约束(freedomfrom…)的消极自由,而同样包括精神完全控制自身并摆脱自然欲望的能力。作为精神的存在,人是自我精神的创造者,即“精神创造了它自身”,但精神却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充分自由。由此,精神的发展即自我意识(意识到人是自己精神的创造者)以及由此对外部世界改造的趋于完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就可以被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改造逐渐趋于完满的过程”。(黑格尔简介)。

9、杨陈,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硕士,清华大学宪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法哲学。

10、下面是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即“绝对知识”章的批判。由于这一章高度抽象,连专家都经常搞不清,哪是马克思的观点,哪是黑格尔的观点,经常误把两者混淆,因此为了便于大家把握,我们的导读将略微详细一些,可能要分多次才能结束任务。

1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概念的自身运动,即理性的自身运动,它的核心是关于矛盾的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认为,矛盾的思维乃是概念的本质要素。

12、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尝试通过用德语翻译《圣经》、支持平民自己解读《圣经》而非服从教会的说教等方式将精神的来源从教会转移到主体。由于教会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世俗权威,此种行为无异于取消了教会的权威性。黑格尔之所以认为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到了宗教改革时才体现其自身,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将精神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发展。

14、(节选自《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导论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5、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16、我的观点在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意图在于促进法治国(Rechtsstaat)的价值与理想,不过该术语在英文中并无精确的对应物,但我相信,我们语言中的法治(theruleoflaw)一词最能把握其内涵。黑格尔国家理论的特征在于对权利([译注]正如我们所知,德文中的Recht一词包括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两重含义,以英文中的right一词加以对译,多少能反映出这种二重性,而在汉语之中就没有这样的便利,在旧版马恩著作译文中所使用的“法权”一词或许能有这种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词几乎已成为废语,所以,在下文有关right或者Recht的翻译中,视不同情况将之翻译成“权利”或“法”,当然,在极为个别的情况下,right还会被翻译成中文中的“正当”一词。)的尊重,而这些权利之中,以承认(Annerkenung)的权利最为关键。一个人拥有被承认或者被尊重的“自由人格”的权利,是他享有具体情境所能提供的社会性善物的前提条件。对于黑格尔而言,主要包括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诸“范畴”构建起了社会生活,但它们不仅仅是对于自由的保守性限制,而且是我们个体性的力量和能力在其中能够得以生长和发展的必要语境。黑格尔称之为伦理生活或者伦理(Sittlichkeit)的制度则是为了保存和增强我们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而我的结论则是,黑格尔的政治学不仅会使关注自由主义之中的那些规范性问题的政治哲学家感兴趣,同时也可能会使“新制度主义”旗帜之下的那些政治科学家感兴趣,后者号召对于作为指导政治研究的核心性概念的“国家”的兴趣的复兴,回到国家必然在事实上意味着,至少部分地回到黑格尔。

17、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黑格尔的哲学来源发展

18、如上文所述,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本段介绍这些历史时期各自的体现的时代精神及其产生原因。

19、在黑格尔看来,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权利观念以社会契约论为前提,并试图从抽象的基本原则推衍出现实的法政体制,而这显然低估了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但就整体而言,黑格尔却并非反自由主义者,正如史密斯所言,其保留了古典自由主义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并在相互承认的法权理论中加以重新表述。而黑格尔法权学说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将近代自然法理论予以排除的历史、文化要素重新纳入了视野,而国家同样保障与发展个体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由此,黑格尔发展出了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法治国学说。

20、另一种哲学趋势是康德哲学,这种哲学的根基是怀疑主义,它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认识物自体,这样就消解了通过严肃理性去探讨自由、神圣与真理的可能,从而把根本的问题交给了信仰、情感甚至是个人的任性,这是黑格尔所深恶痛绝的,黑格尔不能容忍理性对无限的对象缄口不言,以至于将其拱手让给信仰、情感和启示来掌管。

21、(反思的历史(ReflexiveHistory))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运用理性归纳和分析的方法为历史事件建立联系。 

22、《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

23、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24、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25、虽然黑格尔认为历史拥有其一以贯之的世界精神,但世界精神并非来源于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演变,以及互相取代所铸造的。在历史哲学层面,文明是历史演变的单位。这个观点在黑格尔对历史时代的划分中可见一二:作为世界精神的载体,世界历史被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天主教,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前))、(现代(新教,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后))四个阶段,每一个文明的兴起都以特定“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为标记,同时伴随着另一个文明的衰退—历史的舞台更换了它的主人。只有对于世界精神有着实质性贡献,能够实现特定时代的世界精神的文明,才在历史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6、许多原始的历史并不能成为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文明。在原始的历史中,文明的消亡从不是瞬间发生的;但在黑格尔式哲学的历史中,一个文明的精神性灭亡往往发生在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例如,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受到斯巴达统治的时期对世界精神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这段时间便或许不能算是历史。同样的,生活在历史终结之后的现代文明也是没有历史的。

27、三卷本《身体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

28、尽管使人敬佩,尽管使人疯狂,而它的内容却常常充满了人所熟知的支离破碎的事实。同样它的形式也仅仅是一点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明智巧,加以奇异的拼凑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但它那表面上对学术严肃的外貌却掩盖不住自欺欺人的实情。

29、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导言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原始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30、世界历史从东方向西方的转向始于希波战争。希腊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胜利,更是希腊文明精神的起源。自希腊获胜,波斯不再成为希腊的外界威胁之时,希腊主体精神的发展便实现了世界历史的真正起源。黑格尔认为,在中国所处的东方,主体的自由和精神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中国原始的历史仅仅呈现为朝代的循环更迭,其“哲学思想”体现为儒家式的道德说教,君主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绝对外在权威,个人主体性和自由没有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的世界精神并没有在中国得到体现。

31、确实,这种反思乃是现代知识一般而言所采取的方式:知性的知识局限于抽象的普遍性(知性范畴、知性规律),并将之加诸任何仅仅作为杂多的内容之上(知性反思、形式推理)。如果说,黑格尔的思辨观念论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这种知识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性质,那么,问题正在于超越这种知识而进入到真正客观性的领域。整部《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它的长篇序言,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知性知识的有限性,就是要求明辨这种有限性并从而超越之。根据这个要求,抽象普遍性及其外在反思的运作就不再能维持其统治地位,也不再能在真正的知识中具有根本的效准了。

32、史蒂芬·B.史密斯(StevenB.Smith)

33、黑格尔一生都在进行苦心孤诣的探索。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等。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都为着一个重要的主旨——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

34、       2)当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其主体的精神性,即主体应当创造自己的精神时,社会便不会倒退回自然道德、外在权威、上帝的时代了。“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他不会复活了。

35、https://www.ancient.eu/Roman_Senate/

36、然而,虽然世界精神的自我实现是贯穿世界历史的,但这并不代表体现世界精神(亦即具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不同文明之间具有自然而连续的传承关系:“黑格尔并不是尼采和叔本华所讽刺的那种启蒙乐观主义的思想家,他没有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平稳的连续的发展,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37、基于黑格尔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历史是有终结的。当精神达到了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之时,人主体性的自由便发展到了其最终阶段,历史也就到达了终点。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可以做如下的理解:

38、其次,哲学的历史和原始的历史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两者极易混淆。正如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将(原始的)历史理解为精神的发展而非物质的发展是本末倒置的。

39、黑格尔对哲学的命运充满了信心,这不仅因为彼时普鲁士国家建立起来了,而且黑格尔相信精神和理念本身的力量,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无不只是理念以及符合理念的东西,凡是不符合理念的东西都将丧失存在的基础。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是相信精神的力量,凡是符合精神本性的东西一定会不可阻挡地成为现实。黑格尔反对当时盛行的批判哲学,这种哲学把对永恒、神圣和真理的无知当作良知,浅薄的人最容易接受这样的学说了,把无知当作大智慧的虚骄之风气也便大肆流行了。

40、本书可供黑格尔哲学爱好者和初涉黑格尔哲学者阅读参考。

41、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而研究他的辩证法,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的精华。

42、黑格尔哲学也被认定为当时官方哲学,第一个实现了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

43、「在黑格尔的史观下,一个文明“没有历史”是可能的」

44、         精神是历史的主体,文明是历史的载体 

45、下面是黑格尔的第二个错误(极长的一段,这里不插图了)。马克思指出:由于异化被当作精神外化为物质(在黑格尔看来物质不过是虚假的精神),因此扬弃异化也就是扬弃物质、扬弃肉体。在黑格尔看来,占有对象并不是通过肉体的方式占有物质对象,而是“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中实现的占有,“是对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这样一来,第《精神现象学》尽管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因为一切概念都被澄清了界限、划定了范围,安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实际上,黑格尔的批判只是思想批判(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物质批判(武器的批判)。就是说,当黑格尔批判“现实”时,他批判的其实是“现实”的概念,即理性的现实或现实的理性。他不敢把矛头指向真正的现实、感性的现实(否则早像费尔巴哈那样被解雇了)。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在保守的外表下,也偷偷地塞进了批判的火种。第对于“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黑格尔把它理解把感性、宗教、国家权力中的精神归还给(或“返回到”)绝对。因为在我们看来的“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参见“社会主义的人”部分),对于黑格尔来说,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中的产品。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以“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方式,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在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马克思还列举了《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章节作为例子证明这一点。

46、讲座结束后,三位与谈人就朱学平教授的讲座进行评议,并就本书的逻辑结构、黑格尔对于个体主体性的看法等问题提出疑问,朱学平教授一一进行回应,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47、并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在这种对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曲解中,正是教条主义的无头脑掌控了整个局面;同样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就可以看出,那种局限在知性或抽象理智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学术,事实上是以更加一般的无头脑——即非思想性——作为基本支柱的。如果说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黑格尔的哲学遗产首先是通过指证并超越知性的有限性来重新开启思想一途,那么,在这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使社会—历史的现实进入到能思的知识运作中,也就是说,使社会—历史的实体性内容积极地展开在能思的学术视域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唯当黑格尔关于社会—历史之现实的观点能够被批判地占有,唯当这种占有同时导致知性形而上学的解体,当今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的航船,才能够重新扬帆起航。

48、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向公民进行演说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henian_democracy

49、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至多是全面领会黑格尔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再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构建一个公平或者人道的社会,罗尔斯才能在1971年所出版的《正义论》中以某种方式去重建自由主义理论在智识上的信誉,而在这之前是不可能的。尤为重要的是罗尔斯对于作为自由主义核心的人权的强调,而在那个时候,权利话语几乎成了政治口号或者陈词滥调。罗尔斯将权利当作正义,又将正义当作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的做法看上去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

50、在1817年的第一篇序言中,黑格尔发表了他对那个时代的哲学潮流的看法,黑格尔发现当时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旧形而上学,或者说是理智形而上学,这种哲学极其狂妄,属于被康德批判的独断论。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具有专制色彩,但是由于混乱而陷入了无政府主义,他们随意从某个理智规定出发去论述理性的对象。这种哲学在我们的时代,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民哲”群体中广泛存在,他们从某个物理学、数学或者道德的一般观念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本体,譬如认为世界的存在就是“熵”,或者说世界是由光明与黑暗或者说善与恶等两种对立的东西组成的,等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过于疯狂,其内容不过是人所熟知的知识,只不过在形式上加以奇异的拼凑而已。

51、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52、邓晓芒先生是国内研究黑格尔的专家。这本书可以踏踏实实地看懂,你甚至会觉得哲学很吸引人,作为入门很合适。

53、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论部分,马克思列举了《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并概述了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内容,然后做了总的评价。二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批判。

54、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