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什么教学原则(70句)

2023-09-03 10:07:58 59 0

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什么教学原则

1、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什么教学原则)。

2、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3、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4、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5、产婆术(artofmidwifery),亦译“接生术”、“助产术”,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毋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

6、柏拉图的历史地位: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

7、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8、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的,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育新的生命。所以他把这种教学法称为“精神助产术”,后人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9、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10、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1、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

12、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13、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什么教学原则)。

14、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

15、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1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这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来概括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双基”,也就是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

17、具体方法是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8、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19、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20、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21、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④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

22、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23、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时,他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而求得结论。因此,亚里斯多德把他称为归纳法之父。后来,“启发式”便是由这个方法发展而来的。

24、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25、《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3)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至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至35岁)和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26、具体方法是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27、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28、即"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9、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启发性原则,提到这个原则便不得不说孔子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这个意思。与孔子相对应的古希腊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同样也体现了这个原则。那么启发性原则就是说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

31、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2、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33、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

34、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仅是有利于巩固,更有利于学习到新的知识。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在讲《论语十则》时曾说也许下一次再讲这篇课文跟现在就会有很大差别,因为又会有新的理解。所以说及时对旧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又能对学习新知识进行铺垫,因为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我们都知道人的记忆是会逐渐被时间消磨,遗忘规律大家也都了解,所以更要及时复习巩固。

35、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36、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3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老师也尽力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38、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3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的论证”。

40、量力性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41、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它是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用以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主要是由双方的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揭示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从而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认识。

42、他们三人在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至今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

43、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4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这种方法包括讥讽(不断追问对方使其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和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通概念)等步骤。

46、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47、循序渐进性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这个成语,紧接着下句话一般都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一般在教学原则中它与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中的顺序性是分不开的。

4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49、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5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的论证”。

51、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只是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他在讲学或辩论时总喜欢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法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他并不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者争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52、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53、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54、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55、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56、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时,他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而求得结论。因此,亚里斯多德把他称为归纳法之父。后来,“启发式”便是由这个方法发展而来的。

57、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58、苏格拉底认为,神为人“安排了灵魂”,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人一生来就有理性,人的道德概念就隐藏的人性中。这种道德概念的“素质”是以睡眠状态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并有赖于教育来唤醒。教育的作用只能促使“先天素质”暴露,绝不能给予人类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

59、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60、“助产术”: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

6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

62、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63、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64、直观性原则,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比如眼睛、耳朵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来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分为三大直观分别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65、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66、①讥讽:即不断地提问使对方自己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

67、“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68、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69、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