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25句)

2023-08-11 09:24:30 59 0

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老子又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双方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即所谓的“物壮则老”“木强则折”,这是普遍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春秋老子《道德经》

5、老子所说的就是—个道德实践者德能的强弱程度,是依次由身至家、由家至乡、由乡至邦、由邦至天下逐步聚积增强的过程,是道德持有者自身道光德能辐射的范围大小,以自身的德能为那个区域的众生万物服务,福被家人、社会乃至国家、天下的层级次第。

6、第一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地巷党。(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7、《德道经》全文五千言,不见一个人名,没述一个地名,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8、《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昆成》中对“道”进行了命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9、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10、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11、然而曾几何时,人类的爱开始了异化:偏重于价值取向的人将爱视为占有;偏重于道德取向的人将爱视为付出。占有的极端便是索取;付出的极端便是奉献。人们歌颂奉献却乐于占有,希望别人奉献唯有自己占有,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冲突的情况下,这样就出现了矛盾的心理。延伸到爱情婚姻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的矛盾:通常情况下,婚前男方为了讨好女方,对女方付出;婚后女方为了支持男方,对男方付出。这就是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根源,因为婚前婚后地位的转化,“奴隶变成了将军”。这也是情人和妻子的分水岭,因为对情人需要付出,对妻子需要占有。这不正是人类对爱情的心理扭曲的莫大讽刺吗?

12、(3)司马光《道德真经论》,《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62页。

13、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的是上句所论及的“常无”和“常有”。《说文》:“玄,幽远也。”该句义为:这(“常无”和“常有”)两者,同出(于“道3”)而名称有异,都可以说是幽深的。其中的“玄”呼应了篇首“道3”不可言说的性质。

15、《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2)有人会说,江湖泛滥使得流民失所,这水也是上善的吗?是,也不是。那么如何解释呢?“上善”就是“道”,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是客观的,是无有情欲的,天地又怎么会对人又怜悯之心呢?水又怎么会因有人居住,而不去泛滥呢?但《老子》这五千余言,终究是为人做的,不是为道做的,所以,所告诫人的,都是人所应该借鉴的。人与石头的区别就是在人有情欲;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反省,又因反省而有道德。老子的学说是为人做的,所以,并非是劝导人们如天地一样的不仁,而是从不仁的天地中,别假设出一个道,“为人做事”的道。因此,使江河湖海泛滥成灾的,是道,是无情欲,是天的道,而不是人的道。

17、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18、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9、新时代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而且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修身立德”的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发扬光大。

20、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4、《老子》还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和《易经》《论语》一道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