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92句)

2023-08-06 10:56:35 59 0

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2、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5、使者非常高兴,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如”,按照;“让”,责备)

6、例④,“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7、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胡为”,胡:什么,介词宾语前置,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之:到,宾语前置,到哪里)(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8、(“陈”,拿着;“谁何”,“何”通“呵”,盘问来人)

9、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0、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11、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历史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12、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13、高考体检50问答:千万不要等到被退档时才看!

14、(“一夫”,一个人;“隳”,毁坏;“身死人手”,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

15、(“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6、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1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18、(省略主语“我们”;“既”,……之后;“咎”,责备,埋怨;“极”,动词,极尽,穷尽)

19、例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2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21、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2、同学,请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转给孩子)

23、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25、(“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2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8、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29、 解释:“身”亲自的意思,教材里有,“妻蚕”,典型的主谓结构啊,“蚕”要翻译为动词。也就是名词作动词。

30、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3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必修三《师说》)

32、《将相和》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负荆请罪就是出自于此。下面是我整理的《将相和》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33、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3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5、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36、例②,“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37、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8、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39、(“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40、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4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42、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4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44、(“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45、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46、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4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48、(“更相”,相互;“是以”,因此;“区区”,拳拳私情)

49、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5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51、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52、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

53、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54、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55、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56、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57、(“因”,介词,通过;“鄙贱”,谦词,见识浅薄,地位低下)

58、原文描述: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60、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6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62、蔺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63、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64、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

65、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66、(“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67、(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省略主语“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定于后置,寻找一个可以回复秦国的人)

68、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70、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71、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7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73、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7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75、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译。

7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77、(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的氏璧。

78、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79、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80、译:齐明、周最、陈、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8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2、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3、(“以为”,认为;“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出使诸侯国不被欺辱;“拜”,授予官职)

8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85、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86、(省略主语“我们”;“既”,……之后;“咎”,责备,埋怨;“极”,动词,极尽,穷尽)

87、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8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89、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0、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91、解释:这个句子的两个“主”是不同的,前面是名词,而后面的是动词。“非……而”是个固定结构。要记住。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