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孟子的故事有哪些(36句)

2023-07-31 09:27:27 59 0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1、孟子少时不肯用功读书,孟母乃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遂成为天下名儒。

2、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3、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

4、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5、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6、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7、孟子接着问:“那四海之内管理不好,那怎么办呢?”齐宣王一顿:“这不是说的是我吗?”于是,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回答孟子的问题了。

8、孟母给孩子创造了学习环境,言行一致。但是她明白,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依然在观察孟子的行为。

9、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0、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1、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2、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xxx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3、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14、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15、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如果谁真的能实行这五项,那么邻国的民众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们带领子女去攻击他们的父母,这样事情自有民人以来还没有成功过。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16、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17、孟子从小聪慧,善模仿,因为家近墓地,就学做坟墓埋葬之事。孟母认为这不利于他成长,于是迁住到市场旁边。在市场旁边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孟子又仿作商贾贩卖之事。他母亲带着他再徙居学宫的旁边生活,孟子耳濡目染学宫的学习气氛,乃设俎豆,为揖让进退诸事。孟母认为这才是他儿子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定居在那里。

18、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9、这个时候孟子就说:“你看,如果让大家都像您这样,听音乐感到快乐,那么这个国家就好管理了。如果你实行仁政,对老百姓好,那老百姓看到你在这里听音乐,就会说,你看我们的大王今天心情还不错啊,他在听音乐呢。那大王心情不错,我们也开心呀。如果你对老百姓不好,还在那里听音乐。老百姓就会说,我们过的是水深火热的日子,大王还在那儿听音乐,真是不懂人间疾苦。所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20、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孟子・离娄下》)

21、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22、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孟子说:“春秋无合义之战,彼略善于此,则是有的。征是上者讨伐下者,等敌之国不互相征伐”……孟子说:“我从今而后才知杀害他人亲人之严重。杀害他人之父,他人亦杀害其父,杀害他人之兄,他人亦杀害其兄。然则虽非自己杀他们,(亦是)一步间隔罢了”……孟子说:“民为贵重,社稷次之,君为最轻。所以得于国民而为天子,得于天子为诸侯,得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及社稷,则改变置立。牺牲既已办成,祭粢器盛既已洁净,祭祀当以时令,然而(仍有)干旱溢水,则改变置立社稷。”

23、孟母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

24、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25、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6、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

27、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28、让孩子看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孟子能够询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说明,她们平时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29、孟子说:“是好吃的东西,不能满足您的胃口吗?还是又轻又暖的高级服装,不能满足您身体的需要,还是各种色彩不能满足您眼睛的需求?还是音乐不能满足你耳朵的需要,大王的臣子完全能满足您上述的需要,为什么还要追求这些呢?”

30、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1、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大王觉得,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的人怎么样?”

32、孟子听完,又问道:“你和少部分人一起听音乐,与跟更多的人一起听音乐,哪一个更快乐?”齐宣王说:“应该和众人一起听音乐更快乐。”

3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在4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广收门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用自己读《尚书》的经验告诫别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要活学,要取其可用的部分。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并以故事形象作比:两个人同时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另一个人却心有所思,左顾右盼。两个人虽然基础相同,可是收效却相差很多。

34、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35、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