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读书的小故事30字(57句)

2023-07-27 10:10:02 59 0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30字

1、我们学校要请一些有名的人来演讲,叫做“名人演讲”。有一个小组专门请名人来演讲,这个小组也请吴山秀来讲。黑板上写好了“名人演讲”,他用笔把“名人演讲”改成“各人演讲”。他提倡白话文,可是当时白话文不进课堂,他就在课外教我们看白话的东西,写白话的文章。许多“五四运动”的思想在中文课上灌输给我们,我们这些小青年对他非常钦佩。

2、进小学的印象我到今天还记得,那时刚刚开始创办新式小学,听说已经创办了两个学校,我们这个小学是第三个。这个小学原来是一个庙,把庙收拾收拾,就成了小学。那个房子里面都是麻雀窝,麻雀多得不得了。小学生很淘气的,我们下了课,搞一个梯子爬上去,把麻雀蛋拿出来,吃了。麻雀就在那儿飞,一边飞,一边骂我们。

3、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30字)。

4、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5、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6、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7、万幸我自幼喜欢阅读,从小人书到杂志再到大部头的著作,我都百看不厌。作为新华书店的常客,卖书的阿姨与我从陌生发展为脸熟。我在书店里站着看书,往往看到肚子咕咕叫为止。那一回,阿姨大约恼我总是蹭书看,便高声催促,让你父亲给钱买书,不买就不要站这里看。我羞得脸蛋绯红,一到家就央求父亲去书店买书。第二天,父亲与我来到书店,我昂着脑袋好生骄傲地挑出那本已读了三分之一的书,父亲一边笑着递钱,一边叹息说,我这孩子就是爱看书,真麻烦你了。

8、孙康在年轻上学的时候,也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每天便早早睡觉了。有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外的雪把屋里映的光亮,便没了睡意,起身在院里读书。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失去读书的机会。这样他学识突飞猛进,最终成为晋代名人,勤奋上进改变了他的命运。

9、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0、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11、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关于读书的小故事30字)。

12、农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周围也没有书可以借。我最喜欢去叔叔家,他家住的是那种草房子,土坯的墙。屋里年年都要糊报纸,待到年底报纸早已变黄,就再糊上一层新的。报纸是从集市上论斤称买来。于是每次去叔叔家我就在几个屋子里看报纸。上面有笑话,有散文,有小知识……报纸糊的并不是有规律,读的时候就很辛苦,要不断变换着姿势,一会儿正着的,一会儿又是倒着的,有时还得踩着小凳子。最让人头痛的事就是看连载,当我读完前一部分之后就要到处去找后面的,有时候读完了接着找到的是那就会很难受,因为总觉得四部分会写的更精彩。这样的几天读下来,会觉得脖子很疼,心却是欢喜的。

13、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14、(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15、孙敬每天读书的时间特别长,有的时候特别疲惫了也不会休息,但是时间久了身体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时候就特别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觉,害怕影响自己学习,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

16、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17、声明:本文信息来自语文阅刊,图片来自360图片,杜老师语说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8、感谢这本书,它将我从心牢里拉啊拉,拖啊拖,我渐渐明白少许心理知识,联想到疯子姐姐发疯的可怖,我遂与父亲要求去省城看病,父亲起初拒不相信他的女儿有病,然而他拗不过我的坚持,最终姐姐带着我去了省城精神病院心理咨询科,我渐渐恢复读书的热情,两年后考上师范大学。

19、  2018年,也就是13年后,在千课万人古诗文专场再来执教《清平乐·村居》时,我决定把“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把古诗词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2、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3、囊萤映雪,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24、走上三尺讲台尤其是当妈后,整天不是围着学生转,就是围着孩子转,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少,但我从未停下阅读的脚步。我的背包里总是放着一两本书,只要逮着空,就忍不住拿出书翻上几页。连等公交的间隙,也忍不住读上几行。每晚临睡前,抓一把艾草或切几片生姜,浸在热水里,把脚伸进去,边泡脚边阅读,真是一种享受,就是让我当皇帝,我还不乐意换呢!在我看来,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阅读时光。

25、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26、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27、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28、我自幼喜欢看书,小时家贫,一放假就往图书馆跑。参加了工作以后,每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天,我铁定要到书店去,挑上三五本。有一次,我在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那本厚实的书,古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翻开序言,便知它搜集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一千余篇作品,赏析文字颇多胜解,而且清晰明了,繁简适中。当时我每月的工资是四五百元,而这本书的定价是五十元一毛,大约是工资的十分之一。而且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书,并没有任何优惠。出于对唐诗,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那颗明珠的向往,我咬一咬牙,把这本书给买了下来。然而,买回来之后,我只是偶尔翻一翻,并没有细看过。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它在我的书柜里已静静地站立了将近二十年。

29、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30、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31、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32、曾经的我,如同一位贩卖知识的商人,把教参和网络上的拷贝硬生生地塞给学生,然后看他们识记、复习,考试拿一个众人艳羡的分数。我曾一度满足于这样的“教学业绩”中,直到苏霍姆林斯基把我从“歧途”中拯救,让我重新认识教师、教学和教育。“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我深深地意识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面对个性多样化、求知欲强烈的新世纪学生,再也不能凭借一支粉笔、一本教参来驰骋天下了。我必须马上改变,通过阅读,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实践。假期读完《苏东坡传》,从宏观上把握苏轼人生历程及思想转变的几个关键点,再讲授《赤壁赋》以及苏轼其他诗词时,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游刃有余的畅快和淋漓。就如同登山者站在山巅俯视,一切的风光与美都尽揽怀中了。无论是阅读学科专业书籍还是教育理论著作,都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读书若带有功利性,其意味就不再单纯圣洁;读书不是作秀,而是终生的修养。当一个人的阅读随时间而不断深厚起来,所有的文字就会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表现于优雅不凡的谈吐、崇高唯美的人格修养。读书,是教育之源头活水,不断的阅读,才能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3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如果生活中没有书就会缺少很多乐趣,因为书籍是生活的调味剂。因此,很多人都喜欢读书,我也不例外。

34、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35、正所谓“蜜蜂勤采撷,得蜜定丰盈”。而我就像一只小蜜蜂,从书中多采取蜜,勤笔耕,每天进步一点点。近年来,我在《东江时报》上先后发表了《喇叭花》《我的梦想》《生活真快乐》《学跳舞》《十年后的家乡》等20多篇文章。

36、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37、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38、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39、我的小姑娘小菁菁两岁三个月了,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我和她一块读了100多本绘本。从最初的布书、洞洞书,到后来图多字少的绘本,再到现在故事性很强的卡梅拉系列等。我们两个读的不亦乐乎,以至于现在每到午睡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她都会挑出一本绘本,让我和她一起读一读。在和姑娘读绘本的日子里,我不自觉的重温了童年的乐趣,捉虫子,追蝴蝶,玩泥巴……在那些充满童真的绘本故事里,我也不自觉的忘记了很多烦恼,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都消融在了那些绘本里了。我们最爱的就是卡梅拉系列了,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大海的卡梅拉,勇敢和黄鼠狼做战的卡门,热心肠的卡梅利多。在这些故事和小菁菁爱读书精神的带动下,我也慢慢的重新拾起了我的书本,精研专业,申请课题,参加的各类赛课获得一等奖,课题也顺利结题还得了优秀课题奖。还被山东省家校共育项目聘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参与撰写三年级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养育孩子确实占用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小菁菁的到来不仅没有让我荒废工作,反而在她和绘本的带动下,发现很多乐趣,取得些许成绩。我爱绘本,我爱和小菁菁一起读绘本的日子!

40、词琼浆,品鸡汤,暖柔肠,烟雨楼堂,双燕呢喃出墙,何须留恋红窗。

41、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冯友兰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周国平说,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42、渐渐地,我不再满足只是听别人讲故事,我要自己读。这时,书籍便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了我。我最早看的书是《成语故事》,因为当时我只认识了几个字,所以妈妈补充给我讲了书里面的内容。从那时起,我与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43、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44、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45、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46、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47、 “妈妈,停,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诧异地看着儿子,听他说自己的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光芒四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了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不一定光芒四射,但也能像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弱的的光。”

48、   我一直这么开心地教着书。我一直相信,没有丰富、细腻、健康的情感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语文的。因为如果没有了情感,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将不再是诗意的,语文将成为机械的东西。至于写作教学,我从不刻意讲解技巧,我喜欢用大量的名著经典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濡染和启蒙。

49、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流逝,我步入了小学的大门。记得我第一次艰难地读完《十万个为什么》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里的世界太奇妙了、太吸引人了。以后的日子,我对书更是爱不释手了。《口水龙》《怒气收集袋》《西游记》《乌丢丢奇遇记》《真正的外星人长这样》《吹牛大牛历险记》……这些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让我看到了银河外的星体,看到了人类的历史,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体会到了喜怒哀乐,同时也为我的写作积累了更好的素材。每当我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的时候,我便激动不已,真想立刻插上理想的翅膀,飞进那书的海洋,让更多的知识来充实我。

50、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51、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52、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53、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54、第一本是我前老板雕爷一次分享中提到的启发他转变命运轨迹的书:《想象自己是个大人物》。这是本好书,好书的特征就是只看书名就好了,精华毫无保留。他说这个思维方式影响了他在很多关键时刻的决策,后来我还专门淘了回来给他确认是不是,他说是。于是这个思考工具也是我自己很多难题的脚手架,放到更大格局的人去看问题,比如遇到这个事情,曾国藩会怎么看?王阳明会怎么看?或者另一个你所在领域的偶像。

55、◇孙家鼐说:“学问乃天下万世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学,而范围天下。”

56、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