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名人爱读书的例子(84句)

2023-06-29 01:33:26 59 0

名人爱读书的例子

1、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2、读书是人的一大乐趣,书是知识的源泉,里面有我的一方净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读书,所以我快乐。

3、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4、五步读书法。黄炎培在《读书法》一文中提出了“五步读书法”:一是觅取要点,对于一本书要分别轻重,要“撷其少许精华”,“不必件件牢记”。二是多回想,使所得要点,易于记忆。三是利用联想法。四是将所得应用于实际。他认为“读书而不能应用,谓之未读可也。如认其所得可以试行,须试行之”。五是应用时宜平心实验,“既不固执成见而以读书所得新理论,新方法为不可行,又不宜炫于其理论方法之新颖,率然行之,而不复加以试验”。

5、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6、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7、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刻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

8、黄炎培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曾指出:“读书有三想:想我为什么读书?想这书该怎样读法?读了以后想比未读时怎样?”这一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读书生涯中,也为后人思考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及读书后有何收获,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9、此外,我还读了许多中外名著。读《水浒传》时,我仿佛置身于险峻的梁山之中,林冲、宋江、李逵都使我难以忘怀;看《鲁滨逊漂流记》时,我为鲁滨逊一开始的遭遇而担心,而后来又为他用双手创造的一切而感到欣慰;《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福格先生的冷静、果断与精准等良好品质都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10、杨振宁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11、钱钟书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他有一个鲜明而独特的读书方法,即“笔记读书法”。杨绛先生曾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12、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13、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14、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15、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6、读书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勤思才能有助于我们对所读之书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每部作品都是“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思考也意味着选择阅读,学会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

17、   同学们在读名人故事中受到思想的鼓舞,在演讲活动中得到历练,获得成长的力量。

18、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19、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20、病好了以后,顾炎武就上学去了。上学第一天,顾炎武突然跑回家,他跑到母亲面前,一边哭一边说:“娘,我不想上学了。”母亲觉得奇怪,就问孩子:“你怎么了?和谁打架了吗?”顾炎武哭着说:“他们叫我小麻脸。”原来,同学们看到顾炎武脸上的麻疹,都嘲笑他。母亲摸了摸顾炎武的头说:“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学习。”

21、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22、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23、这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时要善于提炼与概括,拎起其基本要旨,以便于理解与记忆,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涵与内容实质,进而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24、以写促读。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朱光潜发表论文8篇,其时他才十七八岁;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他撰写了第一篇哲学论文《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在巴黎大学上“艺术心理学”课,他深受启发,撰写了第一部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

25、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26、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

27、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28、作提要记录大概。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29、青春时代,我们开始规划人生,而经典正是我们精神的良师;青春时代,我们开始丰富情感,而经典又是我们心灵的益友。

30、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31、当然,重复阅读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既可以结合学习、工作需要随时翻阅,也可以根据记忆学原理分次重复阅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能够潜下心来增强阅读定力,驰而不息砥砺恒心意志,每个人都能深谙书之妙处,潜入文之幽境,饱览别样风景。

32、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同一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还能加深理解。试想,一本书重复读了20多遍足以记诵,岂还有不烂熟于心之理,岂还能不解其中兴味?

33、   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遥望历史、眺望未来。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明辨是非,感悟生命。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以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陪伴你我同行吧!三年级“学名人,爱读书”演讲比赛成功落下帷幕,期待以后越来越好,书香满校园!

34、有一个下雪天,杨时去找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他到了程颐家里,听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便一声不响地等着。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已经等了好久,赶忙起来同他议论问题。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

35、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

36、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7、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38、许多远近闻名的作家用毕生精力打造一本厚实的书籍。肤浅的人嘲笑他们碌碌无为,殊不知爱文之人即是如此,他们以写作为乐,借笔墨代替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一颗颗平凡的字眼,字字将文段排列,段段将文章构成。

39、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着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40、古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现代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名言让我悟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书是我的启蒙老师;书是我的营养品;书是最美味的晚餐。

41、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着前辈们终其一生留下来的一笔笔财富,我们同样也拥有着学校为我们提供的绝佳的读书场所。

42、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分门别类地摘抄卡片。他用这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他一生不仅写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学理论著述,这是与他坚持做笔记,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他写的《诗言志辨》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其论据之丰富也很令人吃惊。他这种手脑并用的读书方法,连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师友的普遍尊重与赞扬。

43、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44、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被慢慢遗忘,唯有笔记能让人保持回忆和再认识,学会运用书本知识指导工作与生活。他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将读书笔记里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书中的内容,茅盾的《夜读偶记》就是这么来的。

45、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46、古时候,人们靠读书做官来养家糊口。今时空,人们靠读书学习来完善自我。

47、丰子恺曾有这般精彩妙喻,“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掌握重复阅读方法,便可透过文字表层肌肤,而至文章造型腠理;深谙重复阅读之道,便可透过文字承载的人文信息,感受作者的现实生活、精神意趣和灵魂温度。丰子恺的读书法,值得我们潜心学习。

48、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49、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50、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51、茅盾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城市全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并加以运用。他在读《战争与和平》时,读了两三遍还觉得没有看透,直到看了五六遍。他认为只有这样阅读作品,才能领会作品好在哪里,以及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52、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53、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饭桌上有一小口袋“黑果子”,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扒开口袋看,这个东西大小不同,但黑漆漆的外壳长得和板栗一个样,着实让人好奇这黑壳之下到底是什么。我实在是忍不住摸了下,它是那么光滑,那么奇特。

54、黄炎培曾指出,“读书有法,不得其法,则始而欣然,久而厌倦,且于实际上不易得益,读如未读耳”。他在读书时注意思考总结,形成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

55、刺骨的故事和悬梁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用锥刺痛大腿。

56、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57、马克思生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我制作的。

58、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沈从文的“小纸条读书法”和锲而不舍的坚持,铸就了他淡泊如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的灵魂,使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人类文化长河里熠熠生辉、历久弥香。

59、精选精读,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60、解其言。在冯友兰看来,书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读书时,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这就是解其言。

61、在韩愈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股脑地埋头苦读,在自己的头脑中机械地堆砌大量的阅读素材,而是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忆,不断增强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韩愈认为,读书不是复制性地背诵“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不是对前人成果的沿袭剽窃,而是在汲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62、在我考试失利倍感沮丧时,眼前闪现出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它让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勇往直前,终将赢得胜利。是经典让我再次振作!

63、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钟爱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64、梁启超认为,要养成读书兴味。他说,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65、   你们瞧,预赛过程中孩子们听得多么认真!

66、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67、(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68、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69、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70、书是美丽的日落;书是美丽的蓝天白云;书是茁壮成长的大树;书是可爱的小动物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这就像秋天的果实;就像小婴儿在吃奶,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就像植物需要雨水的滋润!

71、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72、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73、 如果你也想讲故事给大家听,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故事功力不足,略欠火候,您别闲着,点击蓝色小笔,留下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千万不要吝啬哈,欢迎拍砖!

74、茅盾总结出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75、刺骨讲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76、正因为这书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宁愿放弃出去玩的时间,也要读书,哪怕是几页,我也要读书。

77、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78、知其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这在我们读书时经常会遇到。为此,读书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79、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80、书,让少年立志;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81、   比赛开始前,参赛选手积极参与,正在充分准备呢!

82、西汉时,朝廷得悉北方的月氏族对匈奴有仇恨情绪,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族一起攻打匈奴。张骞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多年,他时刻不忘朝廷交给的使命,逃出来后继续往西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月氏。但这时月氏族已在大夏安居下来,没有报复匈奴的念头了。张骞找到月氏族,最后还是不得月氏要领。不得要领的意思是比喻指没有掌握要点和关键。

83、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至五十岁才拜为会稽太守。后遂用“买臣采樵”指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贵”等谓大器晚成。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